摘要:在對科技引領與支撐天津新農村建設現狀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科技引領與支撐新農村建設“一、二、三、四、五”的總體思路,以及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創新科技人才政策、推進產學研聯合機制等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科技;引領與支撐;對策;天津
中圖分類號:F303.3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3.001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to Prop up Building New Socialist Villages by Science-technology in Tianjin
LI Jin, SUN Guo-xing, LIU Hui-xiang, CHEN Li-na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e of apprais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prop up Tianjin new socialist villages building, it puts forward the total thought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managing system, perfecting the investing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innovation platform, sounding the talent policies, promoting the cooperate among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researching units and etc.
Key words: new socialist villages; science-technology; prop up; countermeasures; Tianjin
1科技引領與支撐天津新農村建設現狀評價
1.1現狀分析
1.1.1科技創新基礎建設不斷加強(1)科技人才隊伍日益壯大,農業系統在職專業技術人員達1萬人,其中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達到1 751人;(2)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完善,建成農業生物技術、蔬菜育種技術、農產品保鮮技術等多學科、門類齊全的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3)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啟動建設6個濱海農業科技園區和9個現代農業示范園;(4)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全面啟動,初步建成淡水養殖、海水養殖、農產品加工、鹽堿地生物治理、非常規飼料和食味水稻6個基地;(5)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斷創新,積極探索了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的多元化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1.1.2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1)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為科教興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2)涉農科技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為科教興農工作科學化、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3)政府管理職能日益健全,為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創造了寬松的環境;(4)農業科技合作不斷創新發展,“三院兩校”科技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合作領域、合作方式、合作內容不斷深化。
1.1.3科技發展水平顯著提升(1)農業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十五”以來,共取得農業科技成果800多項,其中10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及天津市科技獎勵;(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加速,組織實施以種源農業、設施農業、信息化技術等6個農業科技項目專項;(3)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逐步提升,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農業增加值的20%;(4)非農產業和城鎮化科技進步不斷深入,工業技改投入占工業固定資產投入的60%以上;(5)廣大農民科技素質顯著提高,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和半文盲比例由20.3%下降為1.6%,而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由6.2%上升為20.5%。
1.1.4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效果顯著(1)科技支撐了農村經濟發展,“十五”期間,郊區經濟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8.46%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2%,郊區工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左右,位于全國前列。“十一五”以來,有農業區縣生產總值年均遞增達到15%以上,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9.6%,財政收入年均遞增達到30%以上,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達33.8%;(2)科技教育促進了農民生活寬裕,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年均遞增10%,農民消費水平和結構進入富裕型社會階段,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9.9%,社會保障等制度日益健全,廣大農民基本實現了生活無憂的目標;(3)科技教育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高,文體設施日益健全;(4)科技教育促進了村容村貌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衛生條件、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5)科技教育促進了管理民主建設,農民民主法制意識顯著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呈現新面貌。
1.2問題及成因
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1)科技對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支撐力度有待提高;(2)科技支撐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能力有待增強;(3)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新農村建設中的資源環境問題突出。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有科技管理體制不順、科技投入機制不健全、科技創新基礎薄弱、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機制尚未完善、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科技引領與支撐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需求、思路與目標
2.1天津市新農村建設對科技的需求
新農村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科技的需求涉及到方方面面,天津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對科技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業產業升級、文明生態村建設、資源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農村新型工業化發展、農民就業增收等對科技的有效需求。
2.2科技引領與支撐新農村建設的思路
(1)堅持一個方針。堅持新時期“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
(2)提高兩大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能力、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
(3)強化三大科技服務領域。強化科技對生產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態環境改善三大領域的引領支撐作用。
(4)完善四大體系。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村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和科技人才保障體系建設。
(5)實施五大科技行動。實施現代農業建設、農村工業發展、農村民生改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新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等五大科技行動。
2.3科技引領與支撐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在未來3~5年內,通過實施五大科技行動,即20項重點科技工程,為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提供有效引領和有力支撐,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具體目標如下。
2.3.1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農業科技成果年登記數100項,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
2.3.2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能力顯著增強形成10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轉化應用一批成熟、先進、適用技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5%,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60%,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85%。
2.3.3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立并完善以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服務體系,顯著提高對農業農村的科技服務能力。
2.3.4新農村建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培育一批科技創新型人才、技術推廣服務型人才、農村管理型人才、農村實用型人才,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 年以上。
2.3.5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切實轉變形成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發展模式,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增加值/農業勞動力)達到3萬元/人,農業土地產出率(種植業總產值/耕地)達到4萬元/hm2,萬元農業增加值能耗0.5標準煤。
2.3.6農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3次產業協調發展,有農業區縣生產總值年遞增15%,人均生產總值6 000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 000元,恩格爾系數低于30%。
3科技引領與支撐新農村建設重點任務
3.1現代農業建設科技行動
3.1.1種源農業壯大工程依托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研發中心,完善種子種苗種畜繁育體系。發揮蔬菜、雜交粳稻、原種豬、海淡水產品等育種科研優勢和產業優勢,加強科技對外合作,實現育種領域的科技創新,重點建設蔬菜、種豬、轉基因棉、食用菌、優質糧、奶牛、淡水魚、海珍品、花卉、林果苗木等十大種業基地,推動種源農業發展,帶動農業產業升級。
3.1.2設施農業促進工程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大力推廣新型節能溫室,發展蔬菜、果品、花卉、食用菌等高效園藝產業,開展生物防治、無土栽培、產品質量控制和安全生產等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推進畜禽養殖小區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海淡水產品工廠化養殖、智能化管理,發展實用化、節能化、自動化、機械化、規模化的高標準設施農業。
3.1.3加工農業提升工程依托國家農產品保鮮中心、天津市食品加工工程中心,加強蔬菜、果品、畜禽、水產品等產后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產后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開發農產品加工先進技術裝備及安全監測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技術水平,增強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星火產業帶為核心,壯大一批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產業升級。
3.1.4高科技農業培育工程依托“三院兩校”和天津市科研院所,開展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制劑、生物農藥、動物疫苗等生物技術產品的研制與開發,推進植物脫毒快繁、動物胚胎移植等高技術的應用、轉化、推廣,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科技企業;以科技創新平臺及濱海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開展技術輸出,強化高科技農業的示范輻射功能。
3.1.5生態農業推動工程依托農業科技、環境保護、技術監督等部門,建設蔬果、畜禽、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樹立發展循環生態農業理念,以保護生態和改善環境質量為基礎,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等各類農產品生產標準和環境要求,規范農產品安全生產、清潔生產過程,推廣農業安全生產投入品和關鍵生產技術的集成應用。
3.1.6休閑觀光農業開發工程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將高科技引入農業并與旅游業相結合,發展集標準生產、科技展示、示范推廣、科普教育、文化創意、觀光休閑和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為城鄉居民提供學習了解現代農業知識、接受生態環保教育的場所。
3.2農村民生改善科技行動
3.2.1農村康居科技工程發展以農村社區規劃設計、道路建設和社區建設配套設施為重點的社區建設技術,以綠色節能建材、特色化民居為重點的農村住宅建設技術。開發、集成應用村鎮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技術,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一體化配置與共享技術,村鎮區域規劃與人口、資源、環境動態監測等技術。
3.2.2文明生態村建設科技工程以建設道路里巷硬化、街道亮化、飲水安全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生活能源清潔化、村莊綠化美化的文明生態村為目標,優先發展以飲水安全、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利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為重點的農村社區生活環境綜合整治技術。
3.2.3農村能源開發利用科技工程優先發展資源循環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開發農村新型能源,發展推廣以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和沼氣為主的生物質能源開發與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開發應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為重點的關鍵技術和配套設備,加大節能灶、炕、燈和燃具的技術推廣和新產品開發示范。
3.2.4農村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科技工程整合城鄉科技資源,增強城市對農村社會事業的輻射帶動,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著力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文化的科技發展水平,推動農村社會事業與城市化同步發展,構建和諧農村社會。重點加強常見病、多發病、傳染類疾病和重大疾病防治技術普及應用,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3.3農村工業發展科技行動
3.3.1新興產業培育科技工程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及配件、新型建材等新興產業為重點,培育一批集約高效、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圍繞生物質資源化利用、農村循環經濟的示范發展、農村環境治理與保護等,大力開展農村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保科技開發與應用。
3.3.2傳統優勢產業技術改造工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先進適用技術為主體,改造農產品加工、冶金制品、環保產品、自行車及配件、服裝、地毯、電線電纜等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不斷開發新產品,培植名牌產品,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
3.3.3科技型企業培育工程創建國家農業技術工程中心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發展一批專、精、特、尖的科技型企業。支持企業化轉制科研院所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化骨干作用;支持中小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合體。
3.3.4星火富民工程圍繞濱海新區建立現代化制造業基地,承接與濱海新區優勢產業配套的下游產業,大力實施星火富民工程,支持一批產業領域集中、關聯產業密集、企業數量較多、龍頭企業作用明顯、自主創新能力較強、政策和人才環境良好的區域,形成農村新型工業產業集群。
3.4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行動
3.4.1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廣平臺建設工程加強與“三院三校”科技合作,在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引導機制,重點建設10個市級以上農業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8個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6個濱海農業科技園區和9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形成一批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廣平臺。
3.4.2農村科技服務創新推廣工程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創新為重點,建立技術推廣站、農業專家大院、科技合作社、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多部門參與的農村科技服務創新機制,引導支持發展一批農村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農村技術市場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進一步推動科技入戶工程,著力培育壯大科技示范大戶。
3.4.3農村基層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以發展農技110、手機短信、專家咨詢系統等信息服務模式為重點,促進建立科技成果信息聯盟和信息共享服務機制,開展農村科技成果信息標準化收集、數字化表達及整合加工、數據庫和網絡平臺的建設。
3.4.4農民繼續教育平臺建設工程整合城鄉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和完善城鄉教育對口支援制度。完善區縣、鄉鎮、村三級農民繼續教育網絡,建設一批以農村示范性中職學校、農村成人教育中心為主體的培訓基地;加強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建立起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效銜接的新型現代遠程教育服務體系。
3.5新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行動
3.5.1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圍繞農業優勢學科領域,制定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勵政策,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造就農業科技領軍人物和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和國家級水平的學科技術帶頭人;造就一批具有高學歷、高水平科技創新骨干隊伍,建設一支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開發與推廣服務隊伍。
3.5.2農村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開展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知識技能培訓,造就一批會管理、懂技術、善經營的企業家隊伍。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培養造就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現代知識型農民。加快培養村級管理人才、農民技術人員、經營創業型人才、種養殖能手和能工巧匠等農村實用人才,發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4科技引領與支撐新農村建設的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
4.1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1)創新管理體制,明確劃分各管理部門職能,建立高效的資源配置制度、科研立項制度、科技評價制度;(2)深化內部機制改革,以“學科調整、結構優化、機制轉變、制度創新和提升能力”為重點,加快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農業科技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增強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4.2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
(1)健全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建立長效投入機制,對基礎性、公益性的科技創新,通過建立專項資金給予持續的支持;(2)完善投資監管機制,加強重大項目績效評價、稽查制度、審計制度,建立動態跟蹤考核評價機制;(3)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功能,吸引企業資金和民間資金投向農業科技創新,形成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社會各方面投資為補充的投入結構。
4.3優化科技創新平臺
(1)編制農業科技創新規劃,提供配套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重點解決科研用地和資源儲備不足的問題;(2)完善科技創新機構。適應新農村建設對科技的需求,構建布局合理、力量集中、優勢突出、資源共享的新型科技創新機構;(3)打造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平臺,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積極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
4.4創新科技人才政策
(1)制訂完善的人才政策,從制度創新入手,加快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用人機制,構筑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人才高地;(2)建立農民教育培訓長效機制,承接351培訓工程和農民素質提高工程,結合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常態化;(3)完善農民教育培訓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政策制度和資金保障。
4.5推進產學研聯合機制
(1)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在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方面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共同建立合作研發機構、創新試驗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科技產業化基地;(2)建立產學研聯合專項資金,對產學研合作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引進、產品開發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促進農業科技經濟一體化。
參考文獻:
[1] 天津市農委科教處.天津市科教興農“十一五”發展規劃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5,11(增刊):1-9.
[2] 李學勇.發揮科技進步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J].中國軟科學,2006(3):1-5.
[3] 李瑾,于戰平,孫國興,等.天津都市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5(5):71-75.
[4] 劉會想,李瑾,孫國興.天津市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9(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