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專業職業發展的角度,對農村經管人才的培養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之間的耦合情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新時期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職業發展;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3.012
Research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HUANG Wen-qing, LI Ming-xian
(Economic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though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the new period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1問題的提出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以服務“三農”為特色的學科,其職責是為農業領域提高勞動者素質,優化勞動者結構,培養不同層次的農村經營管理人才,以促進農業與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和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中國傳統農業正快速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業生產力水平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日益明顯。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也使得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類型與層次發生了明顯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主動服務“三農”,許多農業院校從各個方面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系主任羅巒副教授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等方面對這些學校的改革舉措進行了歸納,并提出了新時期農林經濟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方向及思路[1]。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目前和今后較長時間內各地區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體需求類型是哪些,需求層次側重在哪個方面?要培養出與實際需求相匹配的農村經管人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又該如何規劃其職業發展?基于以上問題,本課題組走訪了湖南省部分村級干部,重點了解各地區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變化,以期為新時期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職業發展的明確規劃、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人才培養類型的適應性提供現實依據。
2農林管理專業職業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耦合情況

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的融合狀況是衡量一個專業的職業發展是否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專業的職業發展是否與區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的重要指標。
2.1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了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
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辦學擴大了空間,為農村經營管理人才才能的發揮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據筆者2009年7月對湖南株洲主要村級干部的調查結果顯示(表1):(1)增加了總量需求。92.5%的村級干部認為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當地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2)擴大了需求類型。據調查,各地急需的農村經管人才已由過去單純只需要村級管理干部擴大到農村企業經營人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協會帶頭人、村級管理干部、種植能手、養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別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層次。各地急需的農村經管人才的層次主要集中在大專生、當地土專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別為57.5%、45%和32.5%,同時,對高層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較大,其比重占到20%。這一方面可能與當下“高學歷崇拜”的錯誤觀念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對具有全局把握能力與前瞻性高素質人才的渴求;(4)增強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調查中發現,復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歡迎,幾乎全部的村級干部希望本單位的農村經管人才既能具備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能具備現代科技、社會學等深厚的文化素養;既能具備科學決策、開拓創新、溝通協調、政治鑒別、做群眾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備對現實熱點問題、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對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現有的農村經管人才滿足不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管人才表1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經管人才的
需求的變化,眾多農業院校都在調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但是從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來看,還遠遠滿足不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的需要。據筆者2009年7月對湖南某縣主要村級干部的調查結果顯示(表2):(1)人才總量滿足不了實際需要。當問及“本村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的總量是否滿足當前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時,82.5%的村級干部表示“無法滿足”;(2)人才層次與知識結構滿足不了實際需要。當問及“本村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學歷、專業知識的結構是否適應當前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時,67.5%的村級干部表示“不能適應”;(3)人才類型滿足不了實際需要。在調查中,當問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您認為最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能否在未來產業結構調整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時,65%的村級干部表示“無法給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資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專業技術人才、領導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
3新時期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職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是專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為了滿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村經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進一步明確規劃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職業發展,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3.1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進入21世紀,中國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調整為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化、產業化與市場化,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要完成新農村建設所需的時間大約是50年左右,在這個長期的戰略中必將伴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現代農業與農村改造將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對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這就要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堅定專業定位、主動服務“三農”的基礎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作為辦學宗旨,“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作為辦學理念,重點培養學生“能思、能寫、能說、能做”的綜合能力。所謂“能思”是指通過先進思維方式的培養,為培養創新型、研究型農村經管人才打下扎實基礎;“能寫”就是通過寫作訓練,培養學生能以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將自己的素質和風格表現于字里行間;“能說”就是通過演講等訓練使學生能以口頭方式充分表達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觀點能用優美流利的語言表達出來;“能做”就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能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獨立解決問題。
同時,考慮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要素稟賦、產業結構、歷史發展基礎、社會人文條件以及未來主導產業等的不同,各農業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農業院校要增強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還需要對國家和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區域產業結構布局等進行調查研究,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走向。在此基礎上,應及時根據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并在發展層次、規模、人才培養計劃與人才培養模式上突出區域性和泛區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滯后性為目標,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滿足現實需求,又能兼顧長遠需求,真正實現在保證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的同時,又可以提高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和提供專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就以本省煙草這一優勢產業為立足點,通過與本校特色專業煙草工程相結合,確立了煙草經濟與貿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該專業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
3.2優化調整知識體系,加強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縱觀當前農業發展,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各區域間的競爭已不在于規模與數量,而在于發展水平和質量。其中,決定農業發展水平和質量的最關鍵因素又是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這就意味著建設好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可以在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和能力結構方面與區域農村經濟發展要求實現對接,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經濟發展培養出具有各種能力與素質的農村經管人才,從而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成為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那么,在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后,如何才能切實地培養出具有各種能力與素質的農村經管人才,以滿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主要側重于農村企業經營人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協會帶頭人、村級管理干部等三種類型。由以上三種人才類型可看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即:對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企業性質的農業生產單位進行管理和經營的生產經營管理類人才、為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各種服務以及在現代農村出現的為人們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的服務管理類人才、對一定區域內的現代農業建設進行方向性與政策性引導和管理的宏觀管理類人才。這就決定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要培養出適應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滿足于現代農業發展實際需要的農村經管人才,需要進一步調整知識體系,完善課程設置,并在專業理論學習上實行“分類培養、分級教學、梯度推進”的教學計劃,采用分類、有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生教育成一專多能、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村經管人才[3]。例如,在培養農村企業經營人才等生產經營管理類人才方面,可加強或增設農業生產概論、農產品加工概論、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企業經營預測與決策、企業財務管理、產品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課程;在培養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協會帶頭人等服務管理類人才方面,可加強或增設合作理論、法律制度、財務會計、市場營銷、效益評價等方面的課程或專題講座;在培養村級管理干部等宏觀管理類人才方面,可加強或增設農村經濟管理、農村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農村社會學、農村統計學、農業政策學等方面的教育。同時,考慮調查過程中,各地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漸顯現,這就要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未來的發展中還應重視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讀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同時,為本科生進一步深造創造良好的條件,為研究生培養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礎。例如,筆者所在的湖南農業大學從2004年開始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施“創新實驗班”教育計劃,選撥部分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成立實驗班,通過多項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與研究能力。
另外,考慮各地對具備全面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偏好,還要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尤其應加強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現代科技、社會學等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學習,以及將其運用到現實熱點問題、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對策等方面的分析與研究的能力,并重點培養科學決策、開拓創新、溝通協調、政治鑒別、做群眾工作等能力,最終培養出既具備強大的理論武裝與深厚的文化素養,又具備準備把握事物發展動態與科學決策等多項能力的復合型農村經管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3轉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是以服務“三農”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實際工作中的復合型人才,只有理論和實踐真正得到良好的結合,才能確保該專業真正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的主力軍,促進現代農業與農村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因此,應轉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建設好自己的實驗基地,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為此,一方面,在講授專業理論的同時,應強化案例教學,尤其是應把當地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典型案例納入教學實踐中,從而在增強學生直觀感受的同時,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與廣度。同時,針對一些現實中的焦點問題與熱點問題,可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進行專項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并召開師生一起進行討論,以培養學生“能思、能寫、能說、能做”的綜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種形式與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鄉鎮部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從而不僅為本專業的在校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實習場所,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加深對現代農業的理解,幫助其盡快樹立市場意識,而且還能為廣大在職人員的再教育與再培訓提供場所,以滿足在職人員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工作需要。這是因為,據調查,當問及村級干部“您希望學校以什么樣的形式給您提供職業發展方面的幫助?”時,67.5%的村級干部希望學校能“提供學習考察基地”。
3.4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增強學生學農、愛農意識
從宏觀意義上講,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近年來,中共中央連續發出6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其中2009年的“一號文件”一共提出了28點措施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由此可見,“三農”問題的妥善解決與即將出現的大農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大學生。然而,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發現,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許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存在自卑感,認為自己的專業不如金融、會計、工商管理等非農專業,對于當初為何選擇農經專業,大部分學生表示是因為自己高考成績只能讀本專業或者被調劑到本專業,只有極少數是因為喜歡本專業而主動報考,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專業學習缺乏熱情,許多學生表示畢業后不會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但對自身參與就業競爭的能力與優勢又存在懷疑態度,對未來發展一片迷茫。為此,急需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與心理輔導,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投入,改變目前不夠先進的教學與實習條件,使教學與實習能進一步貼近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現代農業發展實況,吸引優秀學生主動報考本專業,并使其在校期間能親身體會到未來先進農業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學生學農、愛農意識;另一方面,專業教師應盡快樹立“育人”意識和系統的專業指導思想,重視學生的職業理念、專業精神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興趣。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教授曾說過:能力比分數重要,勤奮比智商重要,理想和興趣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在興趣的指引和激勵下,才會有努力和奮斗的持續動力[4]。那么,興趣又從何處培養?興趣來自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只要學生有理想、有抱負,并且使其清楚認識到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可以實現個人的理想和抱負,那么沒有興趣也可以培養出興趣。只要讓學生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很重大,值得為之終生奮斗,就會產生一種沖動,其興趣也就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強烈,從而使其對自己的選擇充滿自豪感與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才能激發學生在對專業知識學習保持高度熱情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培養自己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為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工作或者自己創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羅 巒.新時期高校農經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改革探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2):114-116.
[2]洪名勇.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品牌專業建設構想[J].高等農業教育,2008,7(7):57-60.
[3]李明賢,黃文清. 農村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及供給機制的完善——基于現代農業需求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4):8-12.
[4]韓妹,肖舒楠.中國農大校長:大農業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大學生[N/OL].[2008-10-23].http://www.huaue.com/xzft/200
81023100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