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社會文化、經濟、管理和技術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業科技推廣行為的環境因素,并提出解決思路。將對優化、完善中國現存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拓展了農業科技推廣公益性事業的外延。
關鍵詞:SEMT模型;農業;科技推廣;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4.3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3.013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pansion Behavior Based on SEMT Model
LIN Yan,ZHANG L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pansion from social 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 and a solution idea was suggested. It would be realistic for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pansion system and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hile expanding the extension of public welfar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pansion.
Key words: SEMT mode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expansion; influence factors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以上的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46.9%,但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15.2%。改革開放以來,農業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迅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連續邁上幾個新臺階,農業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出現了局部農村繁榮,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深層次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三農”問題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制約因素。
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更加依賴科技進步。中國每年約有6 000~7 000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僅為30%~40%,一半多的科技成果不能為經濟建設作貢獻。為了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必須把“三科”(科研與推廣單位、農業教育機構以及國外的科技成果)與“三農”(農村、農業、農民)之間的“橋梁工程”高標準地建好?!皹蛄汗こ獭敝傅木褪寝r業科技推廣。
農業科技推廣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近年來,各級政府、科研教學單位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創造了農業科技入戶、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科技園區等一批新機制、新方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以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體系為主,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推廣模式正在形成。但是,目前中國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業推廣體系“線新、網破、人散”,還存在著科技推廣機制不活,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推廣、生產三者之間銜接不緊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人員素質偏低,農民組織化程度差等諸多問題,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新型農業推廣體系勢在必行。
1基于SEMT模型的農業科技推廣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PEST分析模型是企業分析影響因素的常用方法,不同行業和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需要,分析的具體內容會有差異,但一般都應對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有時,亦會用到PEST分析模型的擴展變形形式。筆者將借鑒PEST分析模型并將其擴展變形為SEMT分析模型,即從社會文化、經濟、管理、技術角度,并結合中國的國情來剖析農業科技推廣中的地方政府行為存在困境的原因。
1.1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分析
中國地方政府市場意識薄弱,服務意識欠缺。一方面,長期以來受傳統文化和計劃經濟的影響較深,受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影響較深,難以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意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權力意識重,服務意識差,仍從政府本位出發,習慣從管理而非服務的角度引導農業科技推廣的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缺少與農民的溝通,出現行政干預過多的現狀。
同時,作為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直接受益者的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在現階段還遠遠達不到現代農業對新型農民的要求。特別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農民受傳統小農意識的束縛,從思想上對新技術產生盲目的拒斥情緒,使科技推廣工作難以進行,導致自身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例如:大多數農民并不是主動尋求科技推廣人員的幫助,而是被動地聽其講解有關科技。雖然他們有時也會進行態度上的轉變,但并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接受,更有甚者對科技推廣人員產生反感的心理,致使新技術推廣受阻,影響農村生產力的提高。還有的農民只求溫飽不求發展,雖然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但就是不愿意打破現有的安穩生活,對新生事物不愿接受,對陳規陋習不愿放棄。這些都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的效率和應用[1] 。
1.2從經濟的角度分析
1.2.1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目前,中國眾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特別是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從而導致地方財政困難,這樣就使地方政府投入農業科技推廣的資金來源受到影響。在有限的財力情況下,地方政府為農業科技推廣發展提供公共產品的范圍和數量自然受到限制。
1.2.2受地方利益的影響地方利益是客觀存在的,表現為一個省、市、縣的群體利益,又表現為公眾的個體利益。前者表現為一個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市場環境狀況等;后者表現為該地區公眾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生活質量等的提高。地方政府為實現本地區利益增長,運用政策過程推動農業科技推廣,并推行地方保護主義,保證本地區經濟利益不受損害,造成了市場的分割和農業科技向外發展的障礙。
地方政府的自利性是推動農業科技推廣的障礙。現代經濟學認為,因企業或公眾行為而產生的環境外部負效應會導致市場失靈,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需要政府干預將經濟行為的環境外部負效應內部化。但政府作用也是有局限的,也存在政府失靈的問題。公共選擇學派針對福利經濟學家的市場失靈論,提出了政府失靈,即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政治領域的集體決策特別是政府決策問題,用“經濟人”的觀點分析個人和政府決策的出發點。認為同市場交易中的人一樣,擔任政府公職的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都依據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政府作為一種人類組織,政府決策人也和普通人一樣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他們也以追求個人私利為行為準則,為了集團和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共利益。這樣,在農業科技推廣實踐中,則常以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越位”、“缺位”等現象表現出來。
1.3從管理的角度分析
1.3.1地方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能力不足一方面,地方政府受其權力范圍的限制,只能調節本地區農業科技推廣問題。目前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體制,導致地區之間協調機制缺乏,降低了地方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政府缺少運用市場機制調控農業科技推廣的經驗,市場手段具有不確定性,無法保障預期目標的準確實現,一旦市場手段失效,許多地方政府就束手無策。
1.3.2公共產品供給管理體制不合理當前,與農業科技推廣相關的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導致公共服務缺位 [2]。
(1)農業科技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單一,缺乏地方政府以外的其他參與者?,F行體制下,私人組織、第三部門等參與主體受地方政府政策、知識產權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大規模地進入循環型農技公共產品供給領域,政府仍是單一的供給主體。其表現為:第一,私人組織(包括企業)參與不夠。公共物品私人供給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致使收費變得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劃算。第二,循環型農業第三部門的發展滯后。第三部門通常是指區別于政府組織和市場組織之外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集合,是那些主動承擔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福利事業的社會中介機構,其共同特征是民間性、自治性、志愿性、非營利性、公益性和合法性等。在中國,公共產品長期以來主要由各級政府來負責供給,私人組織和第三部門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第三,農村社區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中國農村,由于鄉鎮政府職能向村級組織的滲透,村民委員會部分失去了應有的自治色彩,成了具有行政權力的“準政府”,難以準確地表達農民的意愿,難以發揮自治組織在村級循環型農技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導作用。
(2)供給責任不清,供給主體錯位。公共產品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地方政府必然是農村公共產品的重要供給主體。但在實際中,中央與地方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劃分上不盡合理,造成了循環型農業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錯位。第一,有關政府在供給農村公共產品上的缺位。在中國,當涉及兩級或多級政府間的共管事務時,中央政府和各省、市、縣及鄉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責任的確認、調整機制及分擔標準等方面,缺乏一個明確有效的分擔機制,隨意性較大。例如,農技基礎教育、農技推廣基礎設施、農技圖書室等都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屬于應在全國范圍內提供的公共產品,應當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資,但實際上這些供給責任卻推給了縣鄉政府以及村委會來負責。第二,鄉鎮政府在供給過程中的錯位。一方面,由于上級政府的缺位,鄉政府承擔著與其財力極不相稱的職能,支出負擔沉重;另一方面,由于鄉政府職能過寬,機構設置過多,生產性支出處于萎靡狀態,影響了農業科技公共產品的供給。第三,村民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在供給過程中的困境。村委會是農村社區內的公共物品的組織者,但在鄉鎮政府與村委會關系沒有理順的情況下,鄉鎮政府經常利用政治權威將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推卸給村委會,從而影響到村級循環型農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1.3.3地方政府績效評估與責任追究管理機制不科學、不健全當前評價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指標著重經濟增長指標,缺乏可持續性發展指標和社會指標,再加上年數限制的任期制,使得多數地方政府只重視短期內經濟增長指標,忽視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機制培養。多搞一兩個有目共睹的工程項目開發,而不愿長遠規劃,改善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基礎環境。一方面,現階段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包括經濟社會發展許多指標,在實際操作中經濟指標占有較大的權重,地方政府為追求任期內經濟高速增長,如果一項農業科技成果在短期內得不到顯著的規模效益,往往就難以得到地方政府長期的政策支持,就會被地方執政者所拋棄。另一方面,迫于地方財政收入和社會事業發展、就業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壓力,地方政府也需要把經濟增長放在首位。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考慮的首先是從是否快速有利于經濟增長的角度出發,如果中央在農業科技推廣上沒有有利于地方利益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推動農業科技推廣自然會缺乏實質性措施。
農技推廣人事考核制度也是影響政府行為的重要因素。當前的干部人事考核基本是由上級決定的,長期以來形成了“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的態度,政府行為的約束也來自上面,而農民、農技推廣中介組織、民營科技企業既缺乏與政府部門的有效溝通,又無力對政府行為進行有效約束。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各層級之間在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的責任劃分不明確,有利可圖時一哄而上,出現責任問題時互相推諉。
1.4從技術的角度來分析
1.4.1農業科技成果缺乏綜合配套性在眾多的農業科技成果中,單一技術成果較多,綜合配套技術成果較少。農業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它所需要的技術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性技術。從降低生產成本的角度看,農業生產者對綜合配套農業科技成果的投入效益可以獲得1+1>2的效果。目前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大宗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在這種形勢下,那些只能解決一種農業生產問題,而沒有考慮到綜合因素的單項農業科技成果很難滿足需求方的要求。
1.4.2農業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較差成熟性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必須具備的關鍵條件。有些成果成熟度高,轉化快,甚至呈“不推自廣”的態勢,并且采用率高,應用范圍廣,能產生良好的效益;而有些成果卻不容易轉化,推而不廣,強制轉化甚至給成果采用者造成損失。農業科技成果研究單位由于經費、設備和開發人才的限制,所獲得的成果一般只停留在成果的小試階段,不具體、操作性不強,這樣的科技成果要轉化,必須進行后續的再研究和再投入,經過中試環節后,才能驗證該成果是否可以正式投入生產。而目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中試、生產性試驗等卻非常薄弱,既缺乏資金,又缺乏設備。因此,導致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差,增加了成果應用后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嚴重制約著其順利進入農業經濟領域。
2優化農業科技推廣行為影響因素路徑探討
2.1強化公共服務質量,提高農村科普和職業技術教育水平
地方政府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改變“干預型”的政府職能模式。消除行政壟斷,提高公共服務意識和水平,積極探索創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應加大農村基礎科普教育力度。在向農民傳授基本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其思想的引導,幫助他們轉變落后觀念,從固守成規、安于現狀的心態中解放出來,增強農民追求科技進步的愿望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識 [3]。同時應加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培訓部門應本著實用的原則向農民傳授符合當地農業特色的農業知識和生產技能,提高農民運用技術的能力,培養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從而使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能夠順利展開。
2.2加大資金投入,支持農業科技推廣的長效發展
目前,制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資金問題,對此,地方政府應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向農業傾斜,特別是向農業科技推廣傾斜。在立足本地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個人、集體、國家的作用,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把農業科技推廣同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林水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結合起來,把單項建設變為綜合建設,發揮專項資金的綜合效益。鼓勵發展農村合作基金會、建立開發基金、農民自籌資金、引進外資等多種籌資形式,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長效機制的建設步伐。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形成“政府扶持,農戶自籌,社會參與”的農業科技推廣籌資渠道。
2.3確定政府角色,創新農業科技推廣管理體制
要充分利用政府所屬的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發揮其在縣域經濟發展、農戶科技服務中的完整服務網絡體系的重要作用,要明確職能,完善機構,理順體制,精簡人員,保證財政供給。應借鑒外國經驗,實行分類改革。要在公益性與經營性分開、執法監督與有償服務分開的基礎上,理順關系,消除體制障礙,激活內部管理機制。
(1)公益性和執法監督的科技人員要經過嚴格考核進行重組,作為國家在基層的事業單位,承擔科技公益性技術推廣和行政執法監督的職責和任務,嚴格考核和選拔任用,推行“持證上崗”和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制度,明確崗位職責,落實任務要求,量化考核指標。由政府全額保障人員和工作經費。通過政策和投入引導,發揮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和轉化工作的向導作用。
(2)對從事經營性推廣人員轉制為科技服務型,實行企業化管理,人員采用聘任制,優勝劣汰,逐步優化。要鼓勵經營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和民間中介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在平等、公平、公開競爭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并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逐步發育所在區域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龍頭。與此同時,通過競標,承擔政府的科技推廣項目和服務,發揮主渠道作用[4]。
2.4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
應建立一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有償交換機制為平臺,全面、協調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正確處理好研究與開發之間的分配關系,提高缺乏中試環節、成熟度低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可以效仿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所,采用經濟核算制,用合同方式予以規定。也可采用一次定價方式,或按收益比例解決利益分配問題[5]。后一種方式優點在于可使研究、開發共同承擔風險,有利于技術開發合作,但可能會使糾紛相應增加,需要有仲裁機構協調。
參考文獻:
[1] 許珂,張磊.制約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的小農意識及解決路徑探討[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268-270.
[2] 朱曉宇.農村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48.
[3] 吳金霞,孫方勝.淺析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行為特點、規律與行為改變[J].安徽農學通報,2007(6):30-32.
[4] 張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58.
[5] 陳俊.創新我國農業推廣創新體系的戰略思考[J].天津農業科學,2009(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