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為葡萄試材,對單氰胺和果實美促進大棚葡萄枝條萌芽的效果進行了試驗。結(jié)果表明, 1%單氰胺處理對提早無核白雞心萌芽的效果最好,萌芽率最高;3%單氰胺處理紅地球的萌芽率最高,1%單氰胺處理對提早紅地球萌芽期的效果最好;果實美灌根和噴施對2個葡萄品種的萌芽期和萌芽率沒有顯著影響。
關(guān)鍵詞:葡萄;化學(xué)藥劑;萌芽
中圖分類號:S663.1文獻標(biāo)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3.028
Effect of Chemical Treatment onSprouting of Grape Branches
SHANG Jia-yi1,2, HUANG Jian-quan2,3, LI Shu-hai2,3, GAO Yang1,3, ZHANG Na1,3, TIAN Shu-fen1,3
(1.Laboratory of Cultivating and Quality Control, N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for Grape Industry,Tianjin 300112, China; 2.Tianjin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Station,N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for Grape Industry,Tianjin 300112, China;3.Tianjin Institute of Forestry and Fruit tree,Tianjin 300112,China.)
Abstract:Centennialseedless and red globe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doing germination experiment by using Cyanamide and 'Guoshimei' on grape branches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advance germinating on Centennial by using 1% Cyanamide was the best, and it's germination rate was the highest;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red globe by using 3% Cyanamide was the highest, the effect of advance germinating on red globe by using 1% Cyanamide was the best; Irrigating and spraying roots with “Guoshimei””on germination stage and germination rate of two kinds of grape varieti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grape; chemical; germination
近年來,葡萄設(shè)施栽培迅猛發(fā)展。在葡萄設(shè)施栽培中,為了提早萌芽,提高果實萌芽率,或是促使葡萄二次結(jié)果,實現(xiàn)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已有許多化學(xué)藥劑得到使用。單氰胺對于打破葡萄休眠,促進萌芽,提高萌芽率,使葡萄提早成熟已有一些報道[1];果實美是一種提高果實抗逆性、促進發(fā)芽整齊的有機酸類藥劑,在許多地區(qū)已有使用。本研究通過應(yīng)用單氰胺和果實美處理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葡萄,對2個品種的萌芽期和萌芽率進行調(diào)查,為天津市設(shè)施葡萄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提供技術(shù)參數(shù)。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試驗于2009年2—4月在天津市林業(yè)果樹研究所塑料大棚內(nèi)進行。單氰胺由寧夏大榮事業(yè)集團公司提供,果實美由臺灣久安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供試材料為大棚內(nèi)栽培的二年生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葡萄架式為水平棚架(株行距0.5 m×8 m)。2008年冬剪時,采用獨龍干整形,在一年生枝條直徑大于0.9 cm處進行回縮,并去除當(dāng)年萌發(fā)的所有夏芽副梢。
大棚于2009年2月10日開始升溫,至4月1日調(diào)查結(jié)束時,大棚內(nèi)外溫度變化情況見圖1。

1.2試驗方法
單氰胺的試驗參照高東升[2]和方金豹[3]的方法,分別將單氰胺配制成3%,1%和0.5%的溶液,然后用鑷子夾住脫脂棉球?qū)⑺巹┩磕ㄔ谘康谋砻妫钡降蜗滤幰簽橹梗磕ㄎ恢梅謩e為第1、2、4、6芽眼,單株小區(qū),重復(fù)6次。果實美采用根施和噴施2種方法,根施濃度分別為20 000倍和10 000倍,灌于根系附近,每個處理以3株為一個小區(qū),3次重復(fù);噴施濃度為5 000倍、3 000倍和1 000倍,采用噴壺噴施在植株表面,直至滴水為止,單株小區(qū),重復(fù)6次。用藥時間設(shè)2個處理,分別為2月20日(處理Ⅰ)和3月1日(處理Ⅱ)進行。施用濃度及方法見表1。
藥劑處理后每天觀察記載萌芽情況,3月20日和4月1日統(tǒng)計各處理的萌芽率。
2結(jié)果與分析

2.1單氰胺對葡萄萌芽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3個濃度的單氰胺處理對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的萌芽期和萌芽率均有顯著影響。處理Ⅰ可以使無核白雞心的萌芽期提早1~3 d,使紅地球的萌芽期提早2~5 d, 1%劑量對于2個品種提早萌芽的效果最顯著。處理Ⅰ和處理Ⅱ1%濃度在藥后30 d,無核白雞心的萌芽率最高,分別比CK高12.37%和11.67%,可見在正常萌芽前30 d對無核白雞心使用濃度為1%的單氰胺處理即可顯著提高萌芽率。處理Ⅰ和處理Ⅱ使用3%的單氰胺處理紅地球,藥后30 d時萌芽率最高,分別比CK高22.20%和35.08%,可見在正常萌芽前30 d對紅地球使用此濃度的單氰胺效果最好。對于2個葡萄品種而言,紅地球?qū)吻璋繁葻o核白雞心敏感。3月20日調(diào)查時,大棚內(nèi)溫度已達到5~25 ℃,此時萌芽率有顯著上升,但是2個品種在單氰胺處理20 d后的萌芽率均較低,可見單氰胺在萌芽前30 d進行處理效果最好。
2.2果實美對葡萄萌芽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5個濃度果實美處理的無核白雞心,其萌芽率與CK比較均無明顯提高,特別是處理Ⅱ20 d后噴施3 000倍液和1 000倍液的萌芽率比CK顯著下降,噴施20 000倍、10 000倍根施和5 000倍噴施對萌芽率的影響不顯著;處理Ⅰ30 d后,噴施處理的萌芽率仍顯著低于CK;處理Ⅱ30 d后,1 000倍噴施處理的萌芽率比CK低24.79%;處理Ⅰ處理40 d后,1 000倍液噴施處理的萌芽率比CK低22.31%;在處理Ⅰ和處理Ⅱ中,使用高濃度的果實美會延遲無核白雞心的萌芽期,對萌芽率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藥劑濃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嚴(yán)重,高濃度的藥劑處理甚至導(dǎo)致葡萄無法正常萌發(fā),造成藥害。果實美處理對紅地球的影響要小于無核白雞心,1 000倍液噴施的方法會降低紅地球的萌芽率,萌芽期延后;其它各處理的萌芽率和萌芽期的變化與CK相差不顯著。
3 討論
溫帶落葉果樹利用化學(xué)藥劑和外源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來調(diào)控自然休眠,是最有希望的途徑之一[4]。試驗證明,使用單氰胺處理可以有效提高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的萌芽率,并能夠使其提早萌芽;而果實美對于萌芽率和提早萌芽的效果不顯著。對于春季利用設(shè)施使葡萄提早萌芽而言,在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更好的破除葡萄休眠技術(shù)的前提下,使用化學(xué)藥劑打破休眠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使用化學(xué)藥劑的同時,也應(yīng)增加設(shè)施調(diào)控的功能,使得葡萄促早栽培模式能夠朝著標(biāo)準(zhǔn)、定向、可控的方向發(fā)展。對于葡萄一年兩熟或是產(chǎn)期調(diào)節(jié)技術(shù)而言,使用化學(xué)藥劑調(diào)控葡萄萌芽就顯得必不可少。
本研究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chǔ)上進行的研究,同時也應(yīng)用了果實美這種在大陸和臺灣許多地區(qū)得到廣泛使用的有機酸類藥劑,就是希望能夠在設(shè)施葡萄栽培中找到低毒高效、適應(yīng)廣的藥劑。雖然果實美對于促進葡萄萌芽沒有顯著的效果,但是該藥劑對于葡萄萌芽后及坐果期的使用技術(shù)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內(nèi)容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試驗對于化學(xué)藥劑在葡萄栽培中的使用仍處于初級階段,今后有必要對葡萄品種和化學(xué)藥劑專一性及綜合配套技術(sh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莉莉,方金豹,顧紅,等.化學(xué)物質(zhì)打破葡萄休眠的應(yīng)用效果初報[J].西北植物學(xué)報,2003,3(6):997-1000.
[2] 高東升,李憲利,束懷瑞,等.幾種化學(xué)藥劑對破除葡萄與桃自然休眠的效果[J].果樹學(xué)報,2002,19(6):385-388.
[3] 方金豹,顧紅,喬寶營,等.不同化學(xué)物質(zhì)打破葡萄和桃休眠的研究[J].果樹學(xué)報,2005,22(5):470-473.
[4] Eeez A. Chemical control of bud break[J].HortScience,1987,22(6):124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