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中介效應實證

2010-01-01 00:00:00王建明陳紅喜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6期

摘要 以“波特假說”為基礎。從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中介作用這一視角來分析環境約束、企業綠色創新和企業績效的關系。為驗證本文提出的理論模型及假設,通過發放問卷的方式以江蘇省的制造業企業為樣本進行了實證研究。首先采用結構方程(SEM)分析法,按照Baron&Kenny所提出的判定中介作用的4個條件對企業綠色創新活動進行中介效應分析,接著構建了整體結構方程模型進行理論模型檢驗和路徑假設檢驗。結論顯示:企業綠色創新在環境約束與企業績效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外部環境約束總體上對綠色創新的起正向驅動作用;綠色創新活動對績效有正向激勵。最后在統計分析基礎上討論了綠色創新活動的一些影響因素。

關鍵詞 企業綠色創新;環保約束;企業績效: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0)06-0111-07

對環境保護問題關注的與日俱增已是全世界范圍內普遍現象。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通過改進環境績效以遵循環境管制、滿足客戶對環境的關注、減輕產品或服務對環境的影響來提高競爭力。中國長期以來沿襲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使得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尤為突出,2008年的金融風暴對我國的影響更是清晰的暴露了傳統增長方式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弊端,而強調發展綠色經濟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再一次顯示了未來經濟發展走綠色、可持續道路的必然性。面對環境保護的約束,廣大工業企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路徑選擇成為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根據波特提出的理論,政府環境管制通過激發企業創新而帶來經濟效益,在我國現階段的政策、市場下,激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的驅動力是否有效?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對績效提高是否有積極作用?綠色創新活動能否成為企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橋梁”?本文試圖從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中介效應的視角來分析環保約束和企業績效的關系,為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實現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雙贏提供依據。

1 理論模型構建

1.1 相關文獻回顧

對企業因環境保護而帶來的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一直是國外很多學者所研究的熱點。傳統的觀點認為環境保護和績效之間存在固有的沖突,這類觀點或是認為環境保護只能增加成本、占有生產資金,從而對企業績效產生負面影響。美國哈佛商學院Michael Porter教授和Porte與Vander kinde提出了有創造性的“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Porter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被規制企業創新產生效率收益”,達到“雙贏”。波特的這一想法遭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質疑,例如Gray和sha~g4an對美國的紙漿與造紙、石油提煉和煉鋼業的研究發現,反映規制嚴格程度的企業污染治理成本與生產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提高環境績效并未給企業帶來足以彌補遵循成本的收益;然而很多經濟學家接受并論證了這一觀點,如B C Bonifant,M BAmold和F J Long提出通過創新,減少在環境方面的成本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兩方的爭論一直沒有達成共識,Jaffe,Peterson,Ponney,和Stavins在回顧超過100篇研究文獻后,發現幾乎一半的研究發現環境保護對企業績效有積極作用,而另一半發現有消極作用或是沒有影響,這似乎使得研究陷入了混淆中。

出現這種研究現狀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家把關注的焦點過多的集中在環境保護是否會給企業帶來成本負擔上,對于環境保護所可能激發的企業創新的作用缺乏更多深入的探討。Porter提出環境管制通過激發創新而產生經濟收益,而在“波特假設”的研究文獻中,對企業在環境方面所采取的創新策略是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績效“雙贏”的中介這一重要思路的研究論證相對較少,對質疑者提出“即使環境保護能推動新技術的采用,但是新技術是否能彌補以前的投資或是在環保標準上升以后是否還能增加企業收益還未可知”沒有給與有效的回答。

Xepadeas和Zeeuw論證了在合理的情境下,環境保護激發的創新也許能減輕甚至完全抵消環境規制帶來的成本。Ursula Triebswetter,Johann Wackerbauer以德國慕尼黑地區汽車工業為案例驗證了環境管制壓力下推動的創新對企業競爭優勢有促進作用。而對于處于經濟發展轉行期、制度環境不是很完善的發展中國家,實施嚴格的環境管制所帶來的環保壓力對企業績效的有何影響?環保壓力能否激發企業進行綠色創新?綠色創新能否為企業帶來的經濟績效的提升?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和認識,對于指導全球綠色化經濟、科學發展的浪潮中,中國企業主動處理好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路徑選擇以及建立綠色創新戰略,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借鑒。

本研究旨在回答兩個問題,一是環保壓力能否促進企業進行綠色創新活動?在本研究中企業所面臨的環保壓力除了直接的政府環境政策造成的推動力外,還包括來自綠色市場的拉動力,把這兩種力作為促進企業進行綠色創新的驅動力進行分析。二是綠色創新策略能否在環保壓力和企業績效間起到中介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實證研究都傾向于直接驗證環保壓力對企業競爭績效的影響,而忽略了綠色創新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本文在波特假說的基礎上,構建模型來檢驗綠色創新在環保壓力和企業績效之間是否有中介作用,以驗證“雙贏”的實現路徑,確認綠色創新的重要地位。

1.2 理論假設

基于以上兩個問題設計本文的基礎理論模型。模型設計涉及兩個部分的路徑:一是解釋企業綠色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二是分析企業綠色創新本身受外部環保壓力的驅動。

1.2.1 環保壓力對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驅動

(1)環境政策推動力與企業綠色創新。波特假設認為,企業主動采取環境防治措施而獲得競爭優勢的前提是存在政府政策約束。因為在沒有政府規制的情況下,環境污染外部性的存在導致單個企業沒有主動進行污染治理的動力,企業寧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經濟收益與競爭優勢。根據這一理論,企業面對來自各方面的環保壓力而進行污染治理的初始驅動力在于政府的環境經濟政策。Brunnermeier和Cohen對美國146個制造業的分析表明,環境專利數量與環境規制強度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許慶瑞通過對江浙50余家企業62項環境技術逐一進行案例分析,發現政府政策法令的強制是企業外部環境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動力源。黃德春和劉志彪通過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術系數分析發現,環境規制在給企業帶來直接費用的同時,也會激發一定程度的技術創新,部分或全部抵消這些成本,因此環境規制可以同時減少污染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據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H1.外部環境政策對企業綠色創新活動有正向推動作用。

(2)綠色市場拉動力與企業綠色創新。企業對環保壓力的響應與市場機制本身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當綠色滲入競爭格局,消費者、供應商、其它競爭企業等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各利益相關者對綠色的選擇和重視,將推動企業為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適應市場需求、得到獲得更大利潤的機會而主動進行綠色創新,如積極開發綠色產品。因此,市場的力量是企業綠色創新最有力的拉動。YousefEiadat,Aidan KeHy,等論證了企業進行環境方面的創新與受包括消費者、供應商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在內的壓力有關;Ursula Tfiebswetter,Johann Wackerbauer也分析了綠色創新受消費者壓力驅動。據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二個假設:

H2.綠色市場的拉動力對企業綠色創新有正向促進作用。

1.2.2 企業綠色創新與經濟績效

創新對績效的促進作用已得到廣泛公認,而在此基礎上擴展出的旨在節能、降耗、減少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綠色創新對企業績效也應有正面的促進作用。綠色創新對績效的促進作用可能源于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綠色創新鼓勵資源的合理使用,減少浪費,從而帶來“資源生產力”的提高;二是綠色創新帶來的新的發展思路,引導企業通過新的方法節能降耗中獲益,改變傳統只從回收“三廢”排放物中的有用物作為副產品獲取經濟效益的單一途徑;第三,綠色創新可以為企業帶來的“技術補償”效應,有助于降低生產的“x-非效率”的影響或實現生產的“x-效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據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三個假設:

H3.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對企業績效有明顯正向影響

1.2.3 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中介效應

波特假說與傳統理論相比創新就在于他強調政府環境管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是問接的,必須通過刺激企業采取環境創新策略才能達到,這種間接影響的觀點事實上就是認為綠色創新在環保壓力下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當企業把綠色放進整個改善生產力的流程中,通過創新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經營帶來的資源生產力的改善和提供綠色產品帶來的溢價效果,抵消或超越因改善環境影響所帶來的成本,就能獲得新的競爭優勢。Yousef Eiadat,Aidan Kelly,等以約旦化工行業企業為案例,對企業環境創新戰略和企業績效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實證檢驗,證明了企業環境創新戰略是一定外部環保壓力和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據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四個假設:

H4.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在環保壓力和企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企業通過變環保壓力為創新動力,達到提高績效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構建出本文的基礎理論模型。

2 研究方法和數據

2.1 量表設計

根據前文的研究假設和理論模型,本研究通過搜索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設計了各個變量的測量問卷,需要測量的變量包括: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環境政策、綠色市場、企業績效。綠色創新按照創新活動涉及的不同方面設計,初始測量條款設計了包括四個方面共13項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環境政策從國家、地區、行業三個層面設計了3個測量指標;綠色市場從國際市場、市場利益相關者(顧客、供應商、競爭企業)方面設計了4個測量指標;企業績效設計了3個財務指標和2個定性指標。問卷采用likert5點量表設計,對每一個問題根據實施情況與效果設計了5個等級。

初始量表設計完成后首先采用專家調查法進行測評調整,將調查問卷發放給了10個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回收后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了修正。第二步進行了小樣本預調查,在南京選擇了5家企業(本研究預計調查的企業中選擇)發放問卷進行與調查,根據回收的問卷數據分析對量表進行進一步修改。經過指標的刪除和歸并后,得到如下表1所示的量表。其中技術創新、生產創新、營銷創新三個方面設計,共計11個測量指標;環境政策從國家、地區、行業三個層面設計了3個測量指標;綠色市場從國際市場、市場利益相關者(顧客、供應商、競爭企業)方面設計了4個測量指標;企業績效指標選擇了3項財務指標。

2.2 數據收集分析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樣本選定在制造業企業。制造業是國家生產能力和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是創新的主要承擔者,以制造業企業為樣本進行研究既兼顧了重污染行業的代表性,又體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本研究的數據收集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為了確保問卷的回收和調查內容的準確,問卷發放和回收均采用現場發放和回收。在調查前首先對調查者詳細說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內容以及各個變量測量項目的含義。考慮可操作性,選擇以筆者所在的江蘇省為調查問卷發放地,因此研究對象樣本就鎖定在江蘇省的制造業企業。鑒于問卷中涉及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方面較專業的問題,問卷要求由被調查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填寫。

問卷發放250份,收回242份,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認真填寫剔除無效問卷,最終得到的有效問卷為230份。蘇南地區企業為84家,蘇中地區為35家,蘇北地區為30家,行業涉及幾乎所有的制造業行業,其中化學化工行業樣本占38.69%,機械、電氣、電子設備行業占20.86%、金屬非金屬行業占8.26%,其它等制造占32.45%。從調查企業性質看,國營、集體樣本占35.65%,民營、私營樣本占30.43%,合資、外資33.92%。從企業資本規模看,資本額在1億以上的企業約占31%,1000萬以下的企業占15.72%,其余企業在1000萬~1億元之間。

2.3 量表信度分析與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問卷使用修正后項總相關系數(c1TC)來凈化測量項目,利用Cronbach’s a系數檢驗問卷的信度。計算結果顯示問卷項目各部分信度皆在0.7以上,說明問卷有良好的信度。同時每一部分的C1TC和信度分析均大于0.5,都不需要刪除。

經過主成分法提取出6個因子,其累計解釋方差百分比為84.06%,表示6個因子很好的反映了樣本的信息。經過方差最大旋轉后得出的因子載負荷矩陣顯示,因子分析法的分類結果和本研究預先假設的測量量表分類十分吻合,從而驗證了量表的結構效度(限于篇幅的原因,具體計算過程略)。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將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分成技術、生產、營銷這3個活動的要素來測量,據此將假設修正為:

H1a.外部環境政策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有正向驅動作用;H1b.外部環境政策對企業綠色生產創新有正向驅動作用;H1c.外部環境政策對企業綠色營銷創新有正向驅動作用;H2a.綠色市場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有正向驅動作用;H2b.綠色市場政策對企業綠色生產創新有正向驅動作用;H2c.綠色市場政策對企業綠色營銷創新有正向驅動作用;H3a.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有明顯正向影響;H3b.企業綠色生產創新對企業績效有明顯正向影響;H3c.企業綠色營銷創新對企業績效有明顯正向影響。

2.4 結構方程模型

本研究主要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SEM),使用AMOS軟件進行實證分析。分析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測量模型的驗證,對于觀察變量指標與潛變量間的關系,驗證所設計的變量是否適合進入結構方程;第二步是結構模型評價,驗證潛在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的潛變量共有6項,分別是環境政策、綠色市場、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生產創新、綠色營銷創新、企業績效,觀察變量共有21項(見表1)。

測量模型和結構方程的適配度檢驗均參考Bollen的建議:“應該慎重地參考多個不同類型且性質穩定的指數報告多項測量結果,而不能只依賴某一種選擇”選擇包括x2/df、RMSEA、GFI、AGFI、NFI、IFI、CFI在內的各項指標。

3 結構方程分析

按照前文的設計分兩步進行結構方程分析,驗證設計的模型并分析潛變量關系,并進行模型的擬合和評價。

3.1 測量模型的驗證(驗證性因子分析)

所有變量的測量模型如圖2所示,觀測指標和潛變量之間單箭頭上的數字表示因子負荷。通過對整體模型的潛變量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可以檢驗各變量之間的區別性。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擬合效果比較理想,x2/df=2.109,RMSEA=0.034,GFI=0.911,AGFI=0.906,NFI=0.873,IFI=0.929,CFI=0.903,除NFI指標略低于理想值0.9外,其余指標均優于理想值,測量模型有效。而從測量模式各因子的信度和效度看,所有測量指標的標準化因子負荷均大于或接近0.7,R2值均大于0.5,因子信度較高,AVE均大于0.5,可視為有很好的聚合效度。

3.2 整體結構方程模型構建

3.2.1 綠色創新的中介效應分析

為了驗證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在環境與績效關系中起到了中介效應,本研究按baron和Kenny所提出的判定中介作用的四個條件展開分析:第一,中間變量對自變量的回歸,即計算外部環保約束對綠色創新的影響;第二,因變量對自變量的回歸,即計算環保約束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第三,因變量對中間變量的回歸,即計算綠色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上三步計算結果除第三步中企業績效對綠色營銷創新的回歸路徑系數不顯著外,其他路徑系數均顯著,說明環保約束對綠色創新的影響模型、環保約束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成立,綠色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基本成立,判斷中介作用的條件1、2和3得到證實。(限于篇幅的原因,具體計算數據不在此詳細列出。)

第四,企業績效同時對環保約束和企業綠色創新回歸。在中介模型下,環境政策、綠色市場影響企業績效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均明顯下降為不顯著,因此,根據判定中介作用的條件:企業績效同時對環保約束和綠色創新回歸,綠色創新的回歸系數達到顯著性水平,環保約束的回歸系數明顯下降甚至減少到不顯著水平,說明綠色創新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假設4得到了驗證。

3.2.2 模型擬合與比較

在確認綠色創新起完全中介作用的基礎上對模型進行擬合和評價比較。模型1是本研究設計的基礎理論模型,結構路徑設計為從環境政策、綠色市場到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生產創新、綠色營銷創新,再從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生產創新、綠色營銷創新到企業績效。另外構建2個測試模型,模型2從環境政策和綠色市場分別增加一條直接的路徑到企業績效,模型3中刪除了基礎理論模型中不顯著的路徑。模型運算結果如表2所示。

從三個模型的數據比較結果來看,比較模型3在各項指標方面要略微優于理論模型1和比較模型2;而理論模型1和比較模型3除了在x2/df方面有略微差異外,其他指標方面沒有差異,比較模型3剔除了理論模型中1關系不顯著的路徑,因此略有改善。雖然比較模型3的擬合程度較高,但是并沒有改變理論模型的變量間關系結構。此外,比較模型2中從環境政策和綠色市場到企業績效的路徑,在P<0.05下均不顯著,再一次驗證了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可以認為本研究設計的基礎理論模型是匹配性較好的模型,模型結果如圖3所示。

3.3 假設檢驗的驗證及結果分析

理論模型的假設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兩條影響路徑、一個中介作用假設基本得到驗證。驗證后理論模型見圖4。具體來看,除假設Hla和H3c外,其余均得到驗證。

(1)環境政策與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環境政策總體上看對綠色創新起正向促進作用,其中環境政策對綠色生產創新的影響系數最大,其次是綠色銷售創新,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不顯著。從這一結果中可以看出,由于目前國家對企業清潔生產、產品的綠色或環保標準都有了比較嚴格的強制規范,并進行了必要的檢查和監督,因此企業的創新活動也多在這兩個方面展開。而目前的環境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還不能起到很好的激發作用,出現這一現象可能源于并非所有的環境政策都能刺激技術創新,目前我們國家的環境政策還多以行政命令的“外部約束”為主,缺乏更有效的與綠色技術創新相關的專利保護制度、經濟手段、財政手段等“內部激勵”,這都可能影響對創新活動的驅動。

(2)綠色市場與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綠色市場是企業進行綠色創新的正向驅動力,其中綠色市場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是綠色營銷創新,再次是綠色生產創新。這說明綠色市場的壓力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大部分企業都已經意識到,要在現在的綠色化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必須進行創新,創造自己的綠色技術優勢,領先一步。而面對越來越多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青睞,企業也已基本具備綠色營銷的意識,用綠色產品吸引消費者,標新立異。

(3)企業綠色創新活動驅動力比較。從總體看,環境政策和綠色市場相比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刺激較弱,這也說明市場這一手段是刺激企業創新的主要驅動力,而我國目前的環境政策仍是以行政強制命令為主,缺乏有效的環境經濟手段,因此,大部分的企業面對環境政策,仍然是被動應對為主,政府強制的規定則執行,未強制的則避開。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上仍要強化環境經濟手段的運用,以激發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

(4)企業綠色創新活動與企業績效。整體來看,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對績效起正向促進作用,從創新活動3要素具體分析看,綠色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的直接效果最明顯,其次為綠色生產創新,綠色營銷創新對企業績效的效果不明顯,這似乎與一般認識不同。我們的解釋是相對于技術創新和生產創新直接從節能、降耗、節約和循環使用資源上人手提高資源生產力,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效益相比,綠色營銷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可能有一個被市場接受的過程。同時也說明目前企業受綠色需求驅動,綠色產品的開發上已經有了足夠的重視和認同,但是在綠色營銷手段的創新上還缺乏足夠的認識,綠色溝通手段或是綠色品牌的樹立還有待加強。

4 結論

在大樣本調查的基礎上,本文通過構建結構方程,實證檢驗了環境政策和綠色市場這兩類環保約束對企業綠色創新的驅動和企業綠色創新對環保約束影響企業績效的中介效應。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

(1)環境政策和綠色市場是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活動的驅動力,其中綠色市場的拉動力要強于環境政策的推動力。企業績效與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直接正相關,其中綠色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最明顯。根據這一結論和模型計算結果,可寫出本研究的結構方程:

企業績效=0.34×綠色技術創新+0.33×綠色生產創新+0.07×綠色營銷創新+d4(殘差)

綠色技術創新=0.13×環境政策+0.43×綠色市場+d1(殘差)

綠色生產創新=0.24×環境政策+0.25×綠色市場+d2(殘差)

綠色營銷創新=0.23×環境政策+0.28×綠色市場+d3(殘差)

(2)企業綠色創新在環保約束和企業績效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企業所受的環保壓力必須轉化為綠色創新動力、通過綠色創新的中介作用才能達到正向影響經濟績效的目的。因此,在綠色發展的大環境下,企業只有重視創新、實施創新,才能變壓力為發展動力,達到“雙贏”的狀態。

(3)環境政策對技術創新驅動的不明顯反映了目前環境政策的制定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在環境政策的制定上有必要進行進一步探索,應更加傾向于使用具有“內在約束力量”的財政、經濟手段,并建立完善綠色技術保護手段來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避免純粹的行政強制。

國內目前對“波特假說”中企業創新作用的實證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得出的關于企業綠色創新活動驅動中介效應的研究結論,對環境與創新的相關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有一定參考意義。本文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數據選擇帶有地區特色、變量的測量指標設計上以定性指標為主,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等等,這還有待于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編輯:李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99在线免费播放|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中国精品自拍| 97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第四页|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欧美黄色a| 色综合中文|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色婷婷丁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 日韩第九页|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无码人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 欧美午夜一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欧美一级在线|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本亚洲精品网站|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天堂| 97狠狠操| 6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超碰91免费人妻| 免费高清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无码高清专区| 91精品网站|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老色鬼欧美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