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伴隨對全球生態退化、環境污染與社會發展失衡的審視與反思,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迅速萌芽傳播。與此同時,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自身對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自然資本論與人力資本論迅速發展。以廣義資本論為基礎,本文將傳統的三次產業拓展劃分為六次產業,并重新歸并為三大類——生態產業、經濟產業與人力產業,闡述了各類產業不同的產業范圍、生產行為、產業功能和對應的社會需求:進一步,以價值型投入一產出表初步刻畫了各類產業間的聯系。新的產業分類體系拓展了產業發展的自由度,有利于區域產業優化選擇、組織與產業結構調整,并有可能改變傳統的遞進式經濟發展模式,這對我國現階段產業結構升級與社會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為區域更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 價值;資本;產業;重構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0)06-0087-05
價值來源于認識,對事物價值的判斷決定了人類社會對其選擇、對待的態度與行為,而這一過程的結果又直接影響到全社會的福利。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于對生態退化、環境污染與社會發展失衡的審視與反思,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開始萌芽,到1987年,由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明確提出這一概念。由于可持續發展本來概念的模糊、現實問題的繁雜以及人類追求美好未來的強烈愿望,圍繞價值、資本、技術的作用、社會經濟系統的規模和尺度以及實現的方法等各方面,基于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視角的各學科各執一端,以此“公共廣場”發出自己的聲音,也正是眾多爭論的聲音使其逐漸成熟和完善。從誕生至今,這一概念已經吸收了生態可容、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等各方面內容,而正是伴隨其內涵的拓展,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自身對社會發展的價值得以重新發現并逐漸被社會廣泛接受。至今,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反饋投入、建設保育和對人力資源的培育、管理已經成為全球決策者關注的重要問題,成為區域和國家持續發展競爭力的核心環節。在學術界,這一趨勢的直接反映就是自然資本論與人力資本論的迅速發展。
本文從經濟學視角對以上學術發展歷程進行了簡單梳理,論述了價值觀、資本觀的拓展對“產業”概念的新啟示和新意義,并以之對區域產業體系進行了重新劃分,其目的是要將“沉默的自然”和被忽略的人文關懷主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視野,揭示自然資本和人力資本自我增值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改進社會行為、優化發展戰略和模式尋求理論依據,從而真正將“生態文明觀”和“以人為本”理念貫徹到更可持續發展的決策管理中。
1 價值認識的演進
價值是人們對事物在達成人類某一具體目標時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認識,并以之在所有目標間進行權衡以形成對事物處置的一種選擇。以“人類中心主義”或“非人類中心主義”為準則,生態學等自然科學與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相互影響,在此歷程中,經濟學對價值概念的認識不斷演變和拓展。
西方古典經濟學將土地、勞動和經濟資本看作生產投入中不可或缺的三種要素,甚至在一些經濟學家的著述中更強調土地和勞動的重要性,如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十分強調農業的重要性,認為具有土地和勞動投入要素的農業生產比工業生產具有更高的社會生產率。薩伊“土地、資本(經濟資本)和勞動是生產投入中平等的三要素”的觀點一度曾是古典經濟學所公認的理論核心。
工業革命的興起加速了以食物生產為目的的農業經濟進入以機器進行工業生產的歷程,與此同時,經濟學的“邊際革命”催生了新古典經濟學,相對于古典經濟學注重經濟過程的物理機制而言,新古典經濟學則引入了更多的數學方法,經濟分析只考慮以價格為標準的商品交換價值,以往古典經濟學中注重物理意義的分析傳統逐漸被價格和分配理論所代替,這直接導致在經濟分析中往往認為各種投入要素間可以完全替代。由于土地和勞動的再生產都需要經濟資本的投入,所以很多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資本是財富再生產的唯一限制因子,因而逐漸忽略了土地和勞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在生態學者與各類非政府組織的影響下,20世紀50、60年代的環境運動推動了對自然生態系統效用價值認識的深化;同時,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日益依賴也讓經濟學家逐漸認識到人類自身創造力的重要貢獻。上世紀70年代Holder和Ehrlicht、Westman在他們進行的全球環境服務功能、自然服務功能的研究中,指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直接影響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至此明確產生了生態系統對人類社會服務功能的概念,1997年Daily和Costanza的成果把這一領域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此后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據進行自然資本的價值評估在學術界廣為傳播。與此進程相伴,舒爾茨在1961年發表了《人力資本的投資》一書,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人力資本理論正式形成。自舒爾茨后,貝克爾、羅默爾和盧卡斯等人分別從微觀和宏觀視角對人力資本理論做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2 資本及其評估
人類福利來源于生態經濟復合系統提供的所有服務,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復合系統多樣性功能的整體、長遠、協調發展。當社會逐漸認識到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都以其功能表現形成對全社會的福祉,自然資本論和人力資本論就和傳統的經濟資本論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自然資本論和人力資本論不僅強調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力系統的服務功能對社會福利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它們的發展使生態經濟復合系統中各子系統提供的不同性質的服務功能變得可以比較,從而方便了對系統的整體狀態加以表征,并在系統變化之后形成統一的經濟核算,核算結果則可以作為系統發展可持續性的度量指標,并以此進行適應性管理和決策改進。
對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地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的評估通常分為物質評估和價值評估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需要借鑒生態學和地理學等自然科學對生態系統的研究成果,對研究區域的土地面積、類型、生物生產力和各種生態功能進行盤查和計量。由于沒有定量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常常不能有效地約束和規范人們對生態系統的各種行為和活動,因此還必須對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服務功能進行價值化的資本評估。價值評估是在物理評估的基礎之上,利用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等方法對生態系統的直接利用價值(DUV)、間接利用價值(IUV)和選擇利用價值(0v)進行量化的過程。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是指體現于人類自身的知識、能力和健康,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收入的一種資本。對人力資本的評估一般也可分為物理量和價值量的評估兩部分,第一部分往往采用人群(或人)的健康狀況、預期壽命、受教育的時間和程度以及掌握的各種技能等指標對人群(或人)的生理狀態和社會能力進行計量。第二部分以上一步的結果為基礎,對其進行資本化的定價。由于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和難以度量,對人力資本的未來收益價值進行計量的模型還不成熟,目前計量形成人力資本投入成本的成本法應用得比較廣泛。
3 產業概念的拓展與重構
3.1 產業概念拓展
人類社會累進式的發展進程使其變化日新月異,一些新興的生產活動已經超出了克拉克所認識的傳統三次產業范疇。以生物技術、電子技術、空間技術和信息工程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對物質投入的依賴越來越少,而更多的是依靠對科學規律的新發現或者對已有發現加以創造性運用,知識創新與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日益凸現,“知識經濟”已經到來,有學者倡議把它們歸為“第四產業”。
以往將產業定義為服務于社會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的總稱,一般根據歷史時期的發展順序將其統分為第一、第二、第三和知識密集的第四產業。當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的價值越來越被社會重視并可評估為一定的資產量,且現階段社會主動調控管理的范圍也擴展到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復合系統各部分時,對產業的劃分則應該包括對自然資本和人力資本經營管理的生產活動。同傳統產業一樣,對自然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經營管理也應該在認識其生產的生物物理過程基礎之上,以收益最大化為發展目標;與傳統產業不同的是,由于這兩類產業內在的運行特征,因此還具有以下獨特的特點:①產業系統的復雜性。這兩類產業活動的生產過程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相當多因素和過程當前并不為人類所認知。②功用的弱替代性。它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一般不能由其它產業活動的生產替代,或者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替代的成本太高。③在目前條件下市場化運作的交易費用較高,主要由政府投入,收益由社會群體共享。④考慮可持續的長遠收益。
3.2 復合系統的產業重構
根據產業新的概念,將產業系統劃分為生態產業、經濟產業和人力產業并細化為六次產業(見表1),這一新的分類標準既明確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力系統有別于傳統經濟生產活動的基礎性特征,又強調了它們和經濟系統一樣所具有的、對人類社會福利的貢獻,它是自然資本論和人力資本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價值多元化的視角有利于喚起大眾對經濟系統之外資源的重視,提醒人類珍惜所擁有的每一份財富、根據實際調整社會投資策略以達到各產業協調發展的目的。但正如所有的經濟活動一樣,對于生態產業和人力產業的發展,也應該以充分認識并遵循其自身運行的規律為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在六次產業中,農、林、牧、漁等第二產業和新興的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第五產業(按照新的劃分標準)具有過渡產業的性質,它們都兼具兩個系統的功能,其經濟產出功能都主要利用并依賴于生態系統和人力系統自身的發展。對農業等第二產業來說,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高強度投入、耕作面積和生產規模的擴展雖然能夠增強其經濟產出功能,但一般都會削弱其生態功能,一定程度上二者具有排擠效應;第五產業則相反,它的發展不僅能夠改造傳統產業從而增強經濟系統的功能,同時知識和信息的豐富還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素質提高、社會的和諧發展,這兩種功能具有協同效應。
產業概念的擴展有利于將傳統的產業經濟理論運用到區域復合系統的分析中,比如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產業組織與區域發展理論等。投入產出分析是產業經濟分析的起點,以下部分將對此進行初步分析。
3.3 成本-收益分析
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和人力資本評估有利于我們認識和理解各產業的狀態、互動的格局及其變化過程。如果一類產業(如經濟產業)的發展阻礙或者干擾了另一類產業(如生態產業)的發展,則可根據后者的資產受損數量制定補償的標準;但是,這還不足以指導我們對未來的投資決策。對于生態產業、經濟產業和人力產業,時空上變化的資產評估不能傳遞該向哪種產業投資、以及應該投資多少這樣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直接主導公共領域的投資行為和政策設計。生態系統和人力系統和經濟產業一樣具有資本特征,也就是具有投入后增殖的特點。對于這幾種產業來說,選擇投入的對象以及投入的多少取決于它們自身的生產函數和社會偏好,也即是在特定狀況下它們的邊際效益。
投入產出法是由里昂節夫最早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數理經濟學家里昂·瓦爾拉的一般均衡論。投入產出法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來反映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復雜關系,其中價值形態的投入一產出表則是一種直觀地分析產業成本一收益的方法。區域復合系統六次產業簡化的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如下,表中最后一行列出了各產業的收益成本比,可以作為對各產業的投資依據。
與一般投入產出表的格式一樣,表中黑線十字所構成坐標系的左上方為第1象限,右上方為第Ⅱ象限,左下方為第Ⅲ象限,右下方為第Ⅳ象限。第1象限和第Ⅱ象限聯合起來表示各類產品生產的投入和使用、積累和消費等物質過程;第1象限和第Ⅲ象限聯合起來表示產業生產的成本、增殖的一次分配和總產值等價值實現過程;由于理論上尚未完全解決如何反映再生產的全過程,第Ⅳ象限空置。
與以往投入產出表不同的有以下兩點:在表中加入最后一行以反映各產業的成本收益值;以往在價值增殖的過程中,只考慮了勞動的報酬(作者認為“人力資本”一詞同時涵蓋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以人力資本報酬代替勞動報酬更合適。)和社會純收入(經濟資本報酬和稅金等),在此表中則加入了生態報酬一欄,以表示“沉默”的大自然在為其它產業的生產提供巨大服務功能的同時,也理應得到相應的反饋投入以維持自身再生產。源于產業經濟分析的投入產出法,通過對經濟部門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和投入產出數學模型的運算,可以清楚表達區域各種產業部門間的結構性聯系、深入分析甚至預測經濟發展形勢。
4 實踐意義
在現實中,新的產業概念和發展模式其實已有較多成功實例。如地中海沿岸區域將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遠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全世界公民都向往的旅游勝地,它給地中海沿岸國家尤其是北岸一些城市帶來的直接收入和產業拉動效益遠高于一般經濟產業的產值。又如美國硅谷,圍繞著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加州大學這兩個高端人力產業基地,分布著3000多家高科技企業和許多研究開發機構,如今已經成為全球電子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研發制高點,它不僅給美國帶來了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甚至帶動了全球產業鏈的優化升級㈦。
因此,包涵了生態產業、經濟產業和人力產業的產業概念范疇延伸與體系重構,擴大了區域產業選擇的自由度,并可能形成一些全新的區域產業結構。甚至,它有可能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對“農業一工業一服務性產業一信息產業”這一漸進式的現代化進程形成新的認識,這為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升級與社會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編輯:溫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