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漫漫人生路,總會錯幾步。
有兩樣東西阻礙了我成為足球巨星:我的左腳和右腳。
早晨在路上見一車,車后貼一標,標上一句話:駕校除名,自學成才。
執子之手,方知子丑,淚流滿面,子不走我走。
《西游記》告訴我們:凡是有后臺的妖怪都被接走了,凡是沒后臺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我一定是太缺德了。
鐵杵能磨成針,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簽,材料不對,再努力也沒用。
人又不聰明,還學別人禿頂。
我不丑,可是我也沒準備溫柔。
“拆東墻補西墻”之升級版——“拆別人墻補自己墻”。
咸魚翻身,還是咸魚。
你再牛逼百度咋搜索不到你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我欲戀而他不在。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緣分一詞本就是個矛盾的個體,緣,分。
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是能夠入土為安的愛情總比暴尸街頭要好。
把分數掙回來
楊美梅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只是個普通班,比起學校里抽出的尖子生組成的六個實驗班來說,考上大學的機會不多,因此除幾個學習好的同學很努力外,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等著畢業混個文憑,然后找工作。
我們的班主任兼英語老師是個剛從師范學院畢業的學生,他非常敬業,每日催著我們學習學習再學習,作業作業再作業。但是說歸說,由于許多人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我們的成績卻仍然上不去,在全校考試中屢屢倒數。
直到高二的一次英語聯考,張榜公布的我們班的成績卻破天荒地超過幾個實驗班的學生,這使我們接連興奮了好幾天。
發卷的時候到了,老師平靜地把卷子發給我們。我們欣喜地看著自己幾乎從沒考過的高分,老師說:“請同學們自己計算一下自己的分數。”數著數著,我的分數競比實際分數高出了20分,同學們也紛紛喊了起來:“老師給我們怎么多算了20分?”課堂上亂了起來。
老師把手擺了一下,班上靜了下來。他沉重地說:“是的,我給每個同學都多加了20分,這是我為自己的臉面也是為你們的臉面多加的20分。老師拼命地教你們,就是希望你們為老師爭口氣,讓老師不要在別的班的老師面前始終低著頭,也希望你們不要在別的班的同學面前總是低著頭。”
老師接著說:“我來自山村,我的父母都去世得早,上中學時我曾連紅薯土豆都吃不起;大學放暑假,我每天到建筑工地拉磚,曾因饑餓而昏倒,但我就是憑著一股要強的精神上完師院。生活教會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服輸,而你們只不過分在普通班就喪失了信心,我很替你們難過。”
這時候教室里安靜極了,我和我的同學都低下了頭。老師繼續說:“我希望我的學生也做要強的人,任何時候都不服輸。現在還只是高二,離高考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努力還來得及。愿你們不靠老師弄虛作假就掙回足夠的分數,讓老師能把頭抬起來,繼續要強下去。”
“同學們,拜托了!”說完,老師低下頭,竟給我們深深地鞠了一躬。當他抬起頭的時候,我們看到他的眼里流出了淚水。
“老師……”班里的女生都哭了起來,男生們的眼里也含滿了淚水。
那一節課,我們什么也沒有學,但是一年后的高考,我們以普通班的身份取得了全校高考第一名。這是學校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肖進摘自《心靈雞湯》)
最 好
老王參加老同學的聚會,被要求講一段最好的話。
他想了想,便說:“我想給你們講一段最好的話,它應該很真實,很樂觀,很有趣,很幽默,很精練,很豐富,很深刻,很通俗,很政治,很個性,很溫暖,很嚴肅,很瀟灑,很高明,很慎重,很自由,很奇妙,很平實,很樸素,很純潔,很老練,很勇敢,很妥當,很形象,很概括,很探索,很創新,很確切,很尖銳,很全面,很中聽,很得體,很天真,很青春,很國際,很民族,很普羅,很潮流,很分寸,很高瞻遠矚,很勢如破竹,很有的放矢,很海闊天空,很平易近人,很如坐春風,很醍醐灌頂,很當頭棒喝,很振聾發聵,很特立獨行,很隨緣自在,很天衣無縫……請問,我應該怎么講呢?”大家開懷大笑,覺得不妨可以說他講得已經很不錯了。
大師崇拜誰?
李文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詡不凡。
一次上陳魯豫的 《魯豫有約》欄目,魯豫問李敖:“大師會崇拜什么人嗎?”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會照鏡子。”魯豫又問了一遍:“難道大師真的不會崇拜什么人嗎?”李敖想了一下說:“我從沒有崇拜過什么人,但我會崇拜某個人的一個單項。”接著,李敖舉了一個撒切爾夫人的例子。
撒切爾夫人當政時,一日與內政大臣吃飯。一個年輕的女服務員端了一碗熱湯上來,往桌上放的時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燙到了內政大臣。正當年輕的女服務員誠惶誠恐、手足無措的時候,撒切爾夫人起身,上前輕輕地抱住了女服務員,輕聲安慰她:“這個錯誤我們誰都有可能犯,你別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務員后,撒切爾夫人才過去安慰內政大臣。
李敖說:“當時最窘迫的不是被燙到的內政大臣,而是那個不知所措的女服務員。撒切爾夫人注意到了這一點。這個細節太棒了!”
身居廟堂之高,本可俯視萬物,而撒切爾夫人卻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廟堂,用一個親切的擁抱,還原了人與人之間最簡單最樸實的關懷。(云飛摘自《啟迪》)
幸虧我沒靠山
——那些俗語不為人知的由來
劉濤
“靠山”這個俗語出自安祿山篡唐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寵信安祿山,要升他為宰相。楊國忠知道后,進諫皇上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祿山。玄宗于是就不讓張洎擬定提升安祿山的詔書了。張洎是安的好友,很快把這件事告訴了安祿山。
一次,張洎與在京任職的大詩人李白談起了與安祿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諱地說:“我看胡兒有謀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時會連累你的。你萬萬不可靠山(指安)!還是靠近皇上吧!”張洎點頭稱是。
不久,安祿山果然起兵反唐,張洎卻仍受到玄宗的重用。張洎深有感受地說:“幸虧我沒有靠山啊!”“靠山”一詞,從此流傳下來。
“定心丸”本為明代軍中的必備之藥。明朝茅元儀所輯《武備志》中記載的“定心丸”配方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黃、辰砂各等份,母丁洋減半”。把這幾味藥合煉為丸,其功效可抗菌防腐、止痛消毒、安心定神,故起名為“定心丸”。凡戰爭結束后,傷員們都知道要吃這種“定心丸”。后來,有些傷員轉回老家養傷病,也把軍中這種“吃定心丸”的口語帶回了家鄉,凡遇到心中有底數的事情,就借用“吃定心丸”一語來比喻。
“破天荒”表示某個事物首次出現,讓人吃驚。比如說,“他今天破天荒地穿了西裝”,意在說明他從來不穿西裝,或者從來沒有以西裝的形象出現在別人眼前。
自唐德宗貞元年間起,湖北荊南地區接連四五十年,始終沒有一個人考中進士,一時被人嘲笑,說荊南地區是“天荒”。
到了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地區終于有個考生考上了,終于“破”了“天荒”。
(劉雪瑞摘自《新世紀周刊》)
送你三根蔥
查一路
游走菜市場十余載,買菜我并不專業。在東頭靠近出口的一個攤位,我匆匆買了就走。
攤主是個樸實的中年漢子。稱完菜,在我臨走時,他一根一根,數上三根小蔥,硬要塞給我。他說,你總是不還價,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有時,我走遠了,他追過來,將三根小蔥插在我裝菜的塑料袋里。三根小蔥團結在一起,隨風招搖,像小姑娘的翹天小辮。在人流如織的菜市場,兩個男人為三根小蔥拉拉扯扯,讓我覺得很難為情。他顯然不知道我的感受,每次,都揮舞著有力的手,執著而堅定地將我制服。
一次,他忍不住問,別人都還價,你怎么就不還?另一次,他轉彎抹角,你心疼我們窮人,像你這樣的有錢人,有的更是格外小氣。我鄭重聲明,我不是有錢人,不還價是不愿為幾毛錢浪費時間。
他仍然不信,還是依照慣例。直到最后一次,我鄭重其事地懇求他。當他堅持時,我比他更堅決。最后雙方都很尷尬。他說,就算我送你點禮,不行啊?我的意思也是真誠的,我賺起錢來畢竟比你容易得多。
幾天后,他的攤位空了。我問旁邊的一位大嬸。大嬸說,他也忒可憐,他家里有個腦癱的兒子,又帶兒子到武漢瞧病去了,聽說武漢那么大的城市都醫不好他兒子的病,你不要他蔥是對的。
恰恰相反,我覺得我錯了。我應該欣然接受他的三根蔥。三根蔥,是最輕的禮物。但每一根,對他來說都有分量。我在揣測,他為了每次送我三根蔥,經過了多長時間的考慮?內心又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取舍?
這世上,最輕的禮物,往往需要最熱忱的心和手去接納。
(顧建平摘自《情感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