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想與徜徉:跨世紀鄉土小說研究》,是張懿紅博士近年來專注于中國當代鄉土小說研究的重要收獲,連同發表的幾十篇相關論文,顯示了她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廣度,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國鄉土,承載著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也承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它曾演繹過滯緩而壯觀的歷史活劇,也演繹著時時發生的最生動的人生悲喜劇。因此,“中國鄉土”,或者“鄉土中國”,成為現代以來文學表現的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也成為表達作家復雜情感的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其作家新人輩出,其情愫綿綿不絕,其作品蔚為大觀,構成十分重要而內涵獨特的中國鄉土藝術世界。而對鄉土小說的研究也構成了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領域。
鄉土小說研究雖然是一個老課題,但鄉土小說因創作長盛不衰、新作不斷,隨著“鄉土”的變遷和鄉土小說創作理念與方法的變化,鄉土小說研究實際上又是一個需要不斷創新開拓的重要領域。新時期以來,中國鄉土的超常巨變及其所引起的精神震撼和情感體驗,為新一輪鄉土小說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條件,也造就了鄉土小說的新景觀。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土小說相比,九十年代以來的鄉土小說創作,聚集了一大批最重要的有實力的作家。其作品無疑有了全新的面貌和意蘊,對其如何做出具體研究和整體評價,實際是當代文學評論與文學史研究的新課題,是當代小說研究的重要部分。在鄉土小說這一傳統概念下,研究者要面對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新內容。這一點是容易被忽略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新鄉土小說研究要面對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必須認真細讀和感悟作品,突破既定的對鄉土小說的期待視野和欣賞心理,獲得新的感性體驗和理性把握;二是重新理解“鄉土”的涵義并根據新的作品抽象概括“鄉土小說”概念和范疇,建立當代鄉土小說研究的新范式。懿紅的《緬想與徜徉:跨世紀鄉土小說研究》在這些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創新,我認為主要特點和意義在于:
首先,對鄉土小說概念的厘清界定和闡述。厘清界定的過程就是探討的過程。本著用了將近八千字,論述了鄉土小說的各種理論,重新界定鄉土小說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作者從中國現代以來的相關理論乃至外國相關概念的分析人手,指出,地域鄉土(與城市相對)是鄉土小說的穩定核心,本身包含著觸發鄉土想象的全部活力;地域文化和鄉土精神則是鄉土小說的審美內涵;鄉土小說作為有效術語仍然適用于當代文學評論。她同時又認為,鄉土小說淡出消費社會的文學熱賣場,但在導向性文學層面,“鄉土”并未喪失活力。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地域鄉土的城市化,鄉村與城市的差距會越來越小,鄉土的“異鄉”情調也會逐漸消褪。而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公民也將逐漸適應四海為家的時尚生活,大量移民移居海外,“鄉土”也可能在異國他鄉被置換為“故國”。因此,鄉土小說的蘊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鄉土之美作為家園的美好想象將進一步強化,那種包含著故鄉、故土、大地的精神實體,將成為現代人戀土和回歸家園的沖動本源。她對鄉土小說的“常”與“變”的這種分析,符合變化中的鄉土及其藝術表現的實際。這些研究,對傳統鄉土小說概念進行了重新思考和分析,揭示了新的鄉土小說變化及特點,這成為她研究具體作家作品的理論基礎。
在此基礎上,懿紅對90年代以來鄉土小說做了整體的觀照和評價,認為這是一個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良性文學生態系統,包涵深厚寬廣的多層面人文關懷。進而展望到,“作為價值追求、意義重構的精神鄉土、神性鄉土、詩性鄉土,將成為鄉土小說越來越強勁雄渾的原動力,推動鄉土小說走向神話”。也許,其中的某些看法還有探討和深化的余地。但是。這種審視研究對象的新變化從而對理論前提進行反思和重釋的意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其次,對1990年代以來中國鄉土小說的系統解讀和描述。時代和文化氛圍及欣賞心理的變化,使得認真閱讀文學作品變得“困難”了。當代小說數量巨大,所涉內容紛如亂絲,即使某一類作品,要從整體上基本把握也需花費很大氣力。本書一個重要特點,是在認真閱讀作品,自己體悟的基礎上,有感而發,不做空論,所說的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一點本來是研究的基本要求,但實際上,在當代文學研究中要真正做到已經不易,而本書作者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我沒有統計過本書的研究涉及到多少作家多少作品,但是,每一章每一節都能點面結合,有新的內容新的重點,在理性把握的同時,有閱讀的感性快樂。在大量解讀作品的基礎上,系統、深入地研究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鄉土小說的現狀、成就、發展趨勢和存在問題,進行精當的理論概括,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比如,她概括出,就主題意蘊而言,90年代以來鄉土小說的想象域主要在直面現實、文化批判、歷史反思和家園守望四個方面;比如,她探討鄉土小說敘事行為背后的動力機制,認為貫穿當代鄉土小說四個主題性想象域的動力機制是“沉沒與再造”,這種動力,一是鄉土作家創作的動力;二是社會變革的動力等等。這些觀點體現出作者對研究對象的深刻把握和對作品的獨特見解,顯示出創新意識。
再次,通過自己的解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把握當代鄉土小說的精髓,通過作品分析使我們認識了新鄉土小說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作者的研究姿態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沒有人云亦云,她有評判,有分析,斷語中肯。在對鄉土小說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對個體創作的獨特評價,評判具有力度和深度。她對重要作家都有一種定位和評判,比如:劉醒龍、陳應松:批判的激情;何申、關仁山:“新”的發現;譚文峰、王祥夫:人性的質疑;夏天敏、雪漠:邊地的關懷;楊爭光、黃建國:國民性批判的二度空間;喬典運、李佩甫:農民癥與權力文化;韓少功:詞語的生命;賈平凹:文化的宿命;陳忠實:史詩的標高;莫言:民間立場與自由精神;趙德發:思想重構的歷史;閻連科:烏托邦的寓言;劉玉堂:喜劇性的重構;余華、艾偉:個人化的歷史;張煒:融入野地;遲子建:終極鄉土;劉慶邦:純真年代;王新軍及其他:詩意棲居的可能,等等。一個個小標題即是一種對作家創作特色和精髓的把握,極富概括力和鮮明性。
這本書的主體部分是張懿紅的博士論文,在匿名送審中,得到了專家很高的評價,比如她在“后記”中引述的於可訓教授對于她的良好的文學審美素質和較強的藝術感悟能力的贊揚,就很能說明問題。專家們還指出,作者體現了敏銳而又求實的學術眼光,論文觀點明確,重視文獻資料,寫法扎實,避免空洞、虛浮的弱點等等,我頗有同感。
此外,語言的犀利和表達的學理性也是特色所在。在我指導過的博士生中。懿紅的語言是最為犀利和準確的,這反映了她思維的個性特點和思路的清晰。她的文字表達,直言不諱,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對于當代的大家不諱言其缺點,對鄉土小說面臨的問題也不回避,辯證地指出其活力與癥結,頗見批評功力。
懿紅學術基礎扎實,感悟和理解能力強,發展勢頭好。潛力大,本書是她的階段性成果,也是新的開端。相信她只要繼續堅持自己的學術個性,抵御浮躁之風的侵擾,不斷充實,厚積薄發,一定會取得更大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