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黑暗小說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當年那部驚世駭俗的《水泥花園》,把這位黑暗小說家推向了風口浪尖,像《水泥花園》這樣不到10萬字的小長篇,正是麥克尤恩最善于炮制的品種,他總是在如此緊湊的篇幅內塞進邏輯關系復雜的突發事件,將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動機送上連鎖反應的流水線,最終演化成荒誕的、時空與人性的雙重塌方。根據這部黑暗美學的后現代續弦作品改編的電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一度,他以“恐怖伊恩”的面目在英國文壇上出現,收獲的卻是主流文壇的尊敬。《水泥花園》被作者處理得硬是匪夷所思的優美,于是,你會被撞擊出的火花所震撼,卻并未敗壞閱讀的興味,最后你還是會被他說服,抵達終點。麥克尤恩用淡漠的語氣述說了—個孤島上驚世駭俗的故事,并深刻地揭示了成長之痛,盡管沒有那么多懸念和巧合,但對人性的透徹挖掘以及作者對黑暗美學恰如其分的拿捏,使本書成為一部難得的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這部發表于1975年題材敏感的小說是麥克尤恩最受贊譽,亦是受到最多評論關注和闡釋的作品之一。
一、驚悚的全家福
撇開加在這本薄薄的小說之上由闡釋和再闡釋構成的層層“水泥”,《水泥花園》其實是個很單純的故事,作者用一個冷靜的鏡頭講述著一個有關死亡、性和血親的故事,由“我”——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講述出來,只不過這個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起來卻有些聳人聽聞。熟悉西方文學背景的讀者會由此立刻聯想到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因為他最不同尋常之處就在于有—個十幾歲的孩子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水泥花園》中,父母的相繼離世,使四個孩子一朱莉、杰克、蘇和湯姆在廣闊的天地里如同囚徒,被困在水泥花園中,成為了孤島上的幸存者。他們相依為命,在與世隔絕的世界里詮釋著父親、母親、兄妹、兒女的常規倫理以及超越倫常、“驚世駭俗”卻又合乎情理的故事。
《水泥花園》里其實是沒有花園的,在花園沒有完工的時候,患病的父親因為無力再繼續建造,所以把它砌成了水泥平臺,那里沒有鮮花,只有野草在周圍像幾個青春期前后的孩子一樣正瘋狂地成長。而這幾個孩子:16歲的朱莉,14歲的杰克,12歲的蘇以及6歲的湯姆。在最需要人照顧需要引導的年紀,他們失去了整個正常的家庭秩序,忙于應對自己成長的同時還要維持一個家庭脆弱的平衡,在畸形的家庭關系下,幾個孩子呈現出一種“亂倫”的狀態,杰克與姐姐朱莉如同戀人,他們如同另外兩個弟妹的父母,在面對外來闖入者時他們表現出潛意識里的默契和排斥。如果沒有朱莉男友的出現。這個水泥花園樓房、空地和四個孩子也許真的就是一個小小的人類部落,它似乎倒退到原始狀態,于理于法來說,真的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這個時候,只有情在彌漫,無邊無界,沒心沒肺。
二、讓黑暗來得更猛烈些吧
“黑暗美學”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并非嚴格的美學概念,就像產生“黑暗美學”的后工業社會的多元化特點一樣,“黑暗美學”也因不同國家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呈現出一種同時包含同質因素和異質因素的多元化風格樣式和精神內涵。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對黑暗美學的準確把握使得他的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學審美性。
細讀文本,在《水泥花園》中看到了大量戲仿與互文的痕跡,那些質地精良卻又顯得矯揉造作的文字是要讀到妙處才能窺見其隱藏的靶心的,他將虛構藝術之林林總總新手排成八卦陣,這般華麗恰與真相的含混與流失形成反差,總之,麥克尤恩總是有種讓你的表情僵在半空的傾向。此表現手法在本書開頭便得以體現:“父親從水泥臺上重重地落下時,大兒子杰克正在廁所手淫,并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高潮,他用還略帶粘稠的手抹去父親在水泥地上的痕跡。”麥克尤恩的小說猶如鋒利的刀片,閱讀過程就像是撫摸刀刃的過程,而且是用神經和情感去撫摸,然后發現自己的神經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劃痕,他的敘述似乎永遠行走在邊界上,那些分隔了希望和失望、恐怖和安慰、荒誕和逼真、理智和情感等等的邊界上,然后他的兩者皆有。
麥克尤恩通常被貼上兩個標簽:后現代作家和黑色喜劇。對于前者,我們早已司空見慣;至于后者,只有同他作品的倫理題材聯系起來、深入分析文本,才有美學上的意義。“弒父戀母”一直是西方藝術家的偏愛,本文雖沒有直接交代杰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但文中“父親不是我害死的,可是,我總覺得是我助他走的”。杰克的負罪感依舊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模樣,生理的成熟與父親的死亡同時發生。父親這個角色在開篇不長就死去,而從杰克淡漠的敘述中,明顯感到孩子們與母親的關系比父親更為親密。戀母在小兒子的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母親死后對姐姐的依戀可以說是這種情感的轉移,因為大兒子的男性角色尚未樹立,在家庭中也缺乏權威地位,所以小兒子在姐姐們的影響下,越來越難以確定自己的角色,樂于和小朋友一起玩女性色彩濃郁的過家家游戲,在其中滿足自己對母親的模仿和感情。大兒子的童年經驗不斷在他的夢里閃現,來訴說他對他姐姐的欲望原來是從小就有的。這種被父母遺棄的恐懼感也許是決定他后來的從成年和社會角色退縮的因素?而當時姐姐對他的關愛則讓他最終對姐姐的感情嬗變為這份不可能的感情。一些人的成長需要另一些人的死亡來成全,因為不愿離散,亦不愿意外人的插足,幾個孩子表現得空前團結,而這真是一個荒誕而單純的,充滿孩子氣的愿望,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們只得選擇站在一起,來守護這個秘密。私自埋葬母親的正是他們作為孩子的脆弱和成長所必須的獨立性所綜合的體現。他們逐漸同外界社會脫離,真正形成一個封閉的世界。這世界中,只有這樣幾個孩子,他們必須脫離父母,才能真正地成長,因此,父母的死去是必須的。
《水泥花園》中作者充分地運用了意象的表現手法,以“水泥”這一貫穿全文的意象為例,水泥是父親留下的,象征秩序的父親形象在這里根本沒有得到孩子們的認同和尊敬。這個連妻子都忽略了的男人,存在感是如此微弱的,像一個擺設,拎起一次轉了半圈就被拋棄的隱喻。“水泥”也同樣如此:父親想造一個環繞房子的平臺,正是對家庭的約束;之后水泥成了孩子們的工具,用來填沒尸體,隱瞞母親的死亡,正是心理上對家庭存在感的捍衛。而水泥的意象又不僅僅在于這些反復登場的混合物。在開始有這樣一句話:“用一種具有破壞力與脅迫性的安靜來統治她的小群體。”大姐朱莉的行事風格和填埋鐵皮柜里母親尸體的水泥無異。在她和弟弟妹妹們無意識的影響下,這個本來還看似正常的家庭漸漸變質。父親在世時堅決不愿被當作“奶娃娃”的小兒子湯姆,后來卻樂得被姐姐們打扮成女孩子,最后躺在小床上扮嬰兒。這和他扮作女性和玩伴假作夫妻或姐弟一樣,只是為了求得一種完整家庭的形式,渴望得到父母的寵溺。他的行為也代表了其他人已經強迫自己忽略了的一種心理,簡言之:缺愛。水泥、奶娃娃、以及用來裝母親尸體的大鐵柜等都是作者用以表現黑暗美學的意象。
麥克尤恩在這些的故事里,輕而易舉地顯示出了獨特的才能,他的敘述有時候極其鋒利,有時候又是極其溫和,有時候極其優雅,有時候又是極其粗俗,有時候極其強壯,有時候又是極其柔弱……在敘述的時候,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恰到好處。與此同時,麥克尤恩又通過自己獨特的文學,展示出了普遍的文學,或者說是讓古已有之的情感和源遠流長的思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繼續。但就是這些有點不起眼的小長篇作品,讓麥克尤恩盡情融入其間,完全發揮了他的那種壓縮機式的語言風格,簡練、干凈、節制,句子長短有致。麥克尤恩最為擅長的黑色敘事在這樣短小的篇幅內,用一種極其壓抑的內容,內斂的激情,緩緩地引導進人他描述的有些陰郁黯淡的世界。
雖然是以喪親為故事的引子,然而整部小說更讓人錐心刺骨的則是一種成長之痛,尤其是杰克。作為一個14歲的男孩,在成長最需要一個偶像、一個強有力的英雄父親形象的年紀,面對的卻是身體贏弱的父親的突然死亡,是臉上層出不窮的青春痘。是同樣病懨懨的母親對自己進行的令人尷尬的生理上的說教。書中的杰克沉迷一本科幻小說,小說里有一名堅強的并且深具魄力的宇宙飛船的船長。船長的性格和愛好常常對杰克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這大概是因為現實的匱乏讓他需要通過一種虛構來獲得一種榜樣的力量。但家庭之名的存在掩飾了其內在成員關系的混亂,沒有人去懷疑什么,而一旦失去了家庭之名,盡管父母去世對這些孩子也沒有帶來太大影響,但他們與外界的關系立刻在外人眼里變得混亂而不可思議,成為一種變態。但是這些年輕而又孤獨的靈魂卻讓這種驚世駭俗的關系和行為顯得如此合情合理,畢竟,所謂的“亂倫”又究竟是指的是違反哪一種倫理道德呢?當生活在一處幾乎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荒蠻之境時,也許原始的愛恨和力量才是最深刻的道德。“人只有在相同的道德層面上才能相愛”,這種道德不是公共道德。而是一種個人道德,是個人的某種認知,這些孩子的道德層面就是:在一起。在慨嘆人與人之間關系可能性的同時,個人與社會,以及家庭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最重要的社會細胞與整個社會機體之間的關系也讓人感到惶惑:難道把一群相親相愛的孩子分開強制送到孤兒院就真的是所謂的文明的表現嗎?
三、結語
黑暗是人類本能的需求,弗洛伊德對人本身的潛意識做過大量深入而詳盡的研究。他認為人的本質,有著一種所謂“雙重”的特性,即是現在人們常會引用的“人類有建設和破壞的雙重快感”。破壞和發泄的美感,與創造和建設的美感,在人類的身體中并存著,而且并不相互排斥。黑暗一直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同時遭到人民大眾的厭棄,因為人們渴望生活在沒有黑暗的和平年代。麥克尤恩的作品很多都是用一種孩子的視角觀察和進入成人的世界的。毋庸置疑,從一個孩子的視角觀察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并不盡然十分的美好,但凡表露于表面的美好,反而透露出一絲陰郁的味道,越是美好的東西所犯的罪也最為邪惡,這就是麥克尤恩殘忍的地方。而我覺得麥克尤恩最為殘忍的地方就在于他同樣用了一個孩子的無辜成就了這種罪孽的發生。從某種意義上,這種黑暗文學作品需要大智大勇的讀者,如果認真看完,作品中的絕望和悲傷會傳染我們,所以這樣的作品最好少看,這對我們認識世界有幫助,但看多了,會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除非你內心非常強大或者你根本不懂此書。
伊恩·麥克尤恩通過敏感題材向世人展示了成長之痛,通過意境、烘托、麥氏風格的語言等表現手法給了我們一個美好且驚心動魄的夜晚,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伊恩·麥克尤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