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美國衰落論過于武斷。我們必須將經濟的周期性變化與結構性競爭力的消長相區分,盡管美國在這輪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它的國際競爭力依然存在;而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崛起,則取決于生產力的提高。
在1890年前后,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曾經有過一次邂逅,其各自的經濟總量分別相當于當時全球經濟總規模的13%,不過兩個經濟體此后的走向卻截然相反。晚清時期的中國經濟已經千瘡百孔,支撐古廈的柱子早已腐朽,只等外力的最后一擊;而美國作為19世紀下半葉蒸汽技術(火車、輪船)的最大得益者,經濟卻在交通革命之下蓬勃興起,對內鐵路聯貫東西海岸,對外貨品傾銷歐洲市場,開始向挑戰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邁進。
美國登上世界一哥寶座之路并不順利。過度的信貸擴張、產能擴張,帶來了近代史上罕見的1929年經濟大蕭條,GDP收縮了1/4,并有1/4的工人失業。從地域政治上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才順理成章地成為世界的盟主。
這輪經濟危機,對美國的經濟與金融業打擊甚大,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美式市場資本主義不再被世人奉為經濟發展的圭臬。美國經濟似乎踏上了盛極而衰之路。
在過去的100年中,美國曾經歷過五次銀行危機、四次石油危機、三次蕭條、兩次世界大戰、一次瘋狂的核軍備競賽,曾經歷過大政府、小政府、無政府和白色恐怖的政府。在此期間,美國衰落的預言曾一次次興起,不過最終都被證明是不正確的。大國由盛至衰,也許是歷史的周期現象,也許是最終的宿命,不過這種經濟勢力的此消彼長,取決于盟主的競爭力和挑戰者的實力。
筆者認為,美國衰落論過于武斷。我們必須將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包括發生重大的經濟危機)與結構性競爭力的消長相區分。盡管美國在這輪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它的國際競爭力依然存在。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世界一流的。美國將科技進步轉換成企業盈利模式的能力,是世界一流的。美國企業及社會應付商業環境變化的能力,是世界一流的。另外,經過十多年的布局,美國跨國企業的利潤中有半數來自海外。哪怕美國消費市場在未來十年增長乏力,美國精英企業依然能屹立不倒。至于美國在人才輸入上的優勢,這里就不贅言了。
日本GDP曾經在1970年占到世界GDP的13%,“Made in Japan”的產品也開始全方位地挑戰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但是,日本沖擊世界第一寶座并不成功。石油危機等周期性變化對日本的長期競爭力影響并不大,但是結構性障礙卻阻止了它的進一步上升。上世紀90年代資產泡沫破滅后,日本政府遲遲不愿推進銀行改革,令信貸收縮長期化、板結化,窒息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人口老齡化,使得內需長期不振,公共負擔日益沉重。日本已經失去了兩個十年,正在進入第三個失去的十年。
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十年前又重新回升到13%。全球化與生產外包,令中國成為了世界的加工廠,經濟得以起飛。加入WTO與銀行改革,又使內需日漸強大。近5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超過了美國、歐洲、日本的總和。在這輪金融危機中,中國的銀行沒有受到直接的沖擊,加上及時、有效的刺激經濟措施,中國的經濟率先復蘇,似乎有了挑戰美國一哥地位的資本。然而,如同當年美國的曲折成長,中國崛起之路上也并非沒有障礙。
首先,我們必須將周期性因素與結構性因素相分離。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幾乎全部靠信貸擴張來實現。從重化工業產能擴張到房地產產能擴張,再到地方基建產能擴張,令經濟出現一次次高潮,資產價格一漲再漲。資產負債表出現了驚人的擴張,但是生產力的提高卻不大。信貸擴張是周期性因素,如同橡皮筋,拉得越長,最終的反彈必然越大。
中國經濟最終能否持續地崛起,不取決于放貸數量的多寡,而是取決于生產力的提高。在過去30年中,中國的生產力提高基本上依靠體制改革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科技創新能力滯后,商業模式上的改變也有限。如果科技創新能力和商業盈利模式沒有大的改善,筆者認為,目前的資產價格上升勢頭難以維持,中國挑戰美國也只能說是一種夢想。
人口結構,是中國經濟長期崛起的又一大障礙。獨生子女政策,曾經對減輕社會的經濟負擔起到過一些積極作用,但是也制造出一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斷崖式勞動力供應缺口(戰爭、疫病原因除外)。勞動力短缺現象,會在今后十年全面浮現(假定經濟能夠維持8%以上的增長),不僅對出口產業構成打擊,甚至會對中國的增長模式形成威脅。人口結構上的缺口需要數十年時間(甚至更長)才能修復,因此它對中國增長模式、財政負擔、社會保障上所帶來的沖擊無可避免。
經濟發展的短周期中,政策因素往往具有主導作用。但是,人口因素在長周期中顯得十分重要。過去30年的經濟成就與改革開放分不開,也與中國社會的人口紅利密切相關。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嬰兒潮人口進入就業市場、結婚生育、進入消費旺盛年齡的時間,與中國的出口起飛、房地產起飛、消費起飛的時間基本吻合。這批人還有十年左右的消費旺盛期,隨后便會因退休而陸續放緩經濟活動的步伐。
解決人口結構變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人均生產力水平。中國經濟不僅要由出口主導向內需驅動轉型,同時必須由靠人力、資金投入拉動發展向科技創新拉動轉型。這個轉型是可以做到的,不過前提是全面改善教育質量和尊重知識產權。中國超越美國并非必然。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xincaifu@p5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