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重慶工商大學 經濟貿易學院,重慶 400067)
收入分配是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問題。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轉型期,我國不同社會群體間的收入差距出現了顯著擴大,縮小收入分配的社會差別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無法回避的問題。
轉型期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整體水平已經十分可觀。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我國居民基尼系數1990年是0.343,1995年是0.415,1998年是0.403,進入新世紀后則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發展,2000年為0.417,2001年為0.447;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提供的數據表明,1996年全國城鄉合計的基尼系數為 0.424,1997 年為 0.425,1998 年為 0.456,2000 年為0.458,2002年為0.460。2005年的全國基尼系數,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的數據是0.454;南開大學研究的結果已經超過0.5;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基尼系數達到 0.45;雖然不同來源的基尼系數在具體數值上有明顯差異,尚無法得到統一的數據,但大致上各機構的數據皆顯示出居民收入已存在明顯的內部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中國則顯然已進入重視該問題的階段。

表1 1990~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
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主要分解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的三大差距。目前,我國收入分配現狀不僅表現出居民整體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城鄉之間、城市居民之間、農村居民之間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現象,且區域內部居民之間及不同區域的居民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也都呈現較大的收入差距。

表2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行業職工平均工資及東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主要的三類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都超過了一般水平,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經十分不合理,但值得高興的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對區域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開始顯現。
轉型期,具有區域性特點的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國收入分配領域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區域之間,同時也存在于區域之內。新中國成立前,經濟發展的東西部差距早已形成。改革開放以后,東部沿海地區同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其所造成的各種區域差距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被改變。
2.1.1 區域間整體收入差距的變化
伴隨轉型期區域間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是經濟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以及東、中、西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的隨之擴大。1978年,東、中、西部生產總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 52.5%、29.70%、17.80%,1995年為 59.00%、26.50%、14.50%,2005年為 55.6%、18.8%(東北地區已劃出)和16.9%。1980年,東、中、西部三大地帶人均生產總值分別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東部地帶是西部地帶的1.78倍;到了2006年,東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為27567元,中部地區為12269元,西部地區為10959元,東北地區18277,東部地帶是西部地帶的2.52倍。該變化趨勢促使區域間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見表2)。
從省際收入分配差距來看,轉型期,中國省際間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而且從變動趨勢上看呈逐步擴大之勢。2006年在31個省市自治區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前5位的省(區、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天津;居最后5位的則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青海、西藏自治區、甘肅,收入最高省(區、市)與最低省(區、市)的收入為2.32:1,與2005年持平。省際間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無明顯的改善趨勢。
從城市收入分配差距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等基本均為東部城市,與收入位于較后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斷擴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的城市基本均為西部城市,且收入水平與居于前列的城市差距十分可觀。2006年,主要城市中上海居民收入以7.7%的薪酬漲幅為列第1,廣州以7.6%的漲幅排在第2位,北京則為7.2%,東部城市以較高的薪酬增幅繼續位于城市收入前列。
2.1.2 區域間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
從具體情況考察,同一社會群體的收入區域性差異明顯。
(1)區域間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中國區域間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過程中,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農民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從絕對數額來看,地區間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成為了區域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影響因素;從比例上來看,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作用下,東、中、西部農村居民純收入差距的比例呈現出微弱的縮小趨勢。但總體來看,西部與東部相比,無論是絕對數額還是收入比例,目前的差距仍然較大,如果將比較范圍細化,則差距更為明顯,例如2006年,收入最高的上海郊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213元,是收入最少的貴州農民人均純收入1985元的4.64倍。而西部與中部相比,收入水平仍較低,在1980~2005年間,西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詳見表3。
(2)區域間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世紀80年代,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微小,但隨著東、西部地區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目前東部地區已遠遠高于西部地區。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1993~2006年,東部與西部、東部與中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變化基本呈現出小幅擴大的趨勢 (詳見表4)。另一方面,西部與中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則相對接近,主要的變化體現在兩者之間收入水平地位的變化上:在2004年以前,西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中部地區,2005到2006年間西部開始略低于中部地區。在收入增長速度上,2007年,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較大基數的基礎上保持了較大增幅,上海和北京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較2006年的增長幅度分別達到14.3%和13.9%。

表3 農民人均收入的地區差距比較 (單位:元/人)

表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區差距比較 (單位:元/人)
2.1.3 區域間收入差距的變化趨勢
以上分析表明,隨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得到進一步落實,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將對遏制地區經濟差距及區域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起到積極作用。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雖然國家實施了一些措施來調節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由于我國的地區差別不僅是GDP增長上的,也是社會發展,特別是教育、衛生和文化方面的,區域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既受歷史和資源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受經濟增長階段等規律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收入差距的任務仍十分艱巨。總的來看,由于經濟增長慣性、運行機制以及發展基礎等差異,東部地區已積累的可觀實力將使其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從而使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在未來若干年間將繼續存在。
轉型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斷擴大,在我國各類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解決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難點問題。
2.2.1 轉型期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由迅速縮小到逐漸擴大,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由逐漸縮小到加速擴大的發展過程。從時間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與改革的深化不具同步性,大體可分四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1984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全面展開,城鎮居民收入變化不大,增長低于農村,結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以農村居民收入為 1),下降至 1984 年的 1.54∶1;第二階段為 1985~199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幾度陷于停滯,結果城鄉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由1984年的1.54∶1上升至 1985年 1.8∶1,1992年回升到 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已升至2.86∶1,年均增長8.57%;第三階段為1995~1997年,國家干預使城鄉收入差距有所降低,由1994年的2.86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1,年均下降4.55%;第四階段為1998~2006年,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見表 5)。
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顯著擴大,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惡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絕對數額不斷上升。自20世紀90年代始,從總體上看,農民收入的年均增速都低于城市居民。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自1997年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連年下滑,由1996年的9%持續下降到2000年的1.9%,而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一直保持在7%左右。到2002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為17.31%,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僅為2.88%,增速差距高達14.43%。政府意識到這一問題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農民收入在經歷連續多年的緩慢增長后開始有了較快的增長,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21倍,比上年下降0.02倍,仍處于高位。2005年,隨著各種政策的調整和改革效果的顯現,農村居民純收入比上年增長了10.8%,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為11.4%,雖仍舊高于農村,但差距幅度有所縮小。從政策的總體效果來看,政府調節的主要成績在于使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有所減緩,其問題則在于并沒有改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2005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純收入的31.02%,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約9.5個百分點。此外,恩格爾系數也從側面反應出城鄉居民在社會水平上的實質性差距。自1992~200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持續高于城鎮居民9個百分點左右,以2005年為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5.5,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則為36.7,在總收入水平差異的影響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持續高于城鎮,說明城鄉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沒有改善。縱觀中國轉型期城鄉居民收入的總體情況,自1992~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分別與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不斷增大的。
城鄉間以存量財產表征的貧富差距擴大得更快。居民財產分布的城鄉差距,是一種組間差距,城鎮居民擁有比農村居民高得多的房產價值、金融資產和耐用消費品價值。例如,2004年占全國人口總數41.76%的城鎮居民的儲蓄占了全國儲蓄總額的83%,而占全國人口總數近60%的農村居民,其儲蓄僅占全國儲蓄總額的17%。如果考慮各種貨幣性和非貨幣性福利待遇,如城市居民享受的醫療等實物性福利,城鄉間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提高。這種差距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在世界各國的情況中,僅有少數國家的城鄉收入之比超過了2。
此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區域分布差異明顯,除東部沿海地區的城鄉差別相對較小之外,各省內都存在著嚴重的明顯的城鄉差別。2005年,東、中、西及東北部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分別為2.83、2.98、3.70及2.58。 2006年,東、中、西及東北部地區的城鄉收入分別為 2.88、3.02、3.76及 2.8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區為西部地區。
2.2.2 轉型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趨勢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狀況已十分嚴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至2005年,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對全國總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的平均貢獻率高達63.73%。 從整體上來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中國收入差距整體水平的貢獻率是最高的。進入轉型期后,其擴大趨勢十分明顯,且目前并無減弱跡象。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同產業及產業細分行業之間的工資水平差距呈不斷擴大趨勢。據相關數據統計,2002年行業中的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的年人均工資與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的年人均工資的比率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工資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擴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續擴大,到2005年達到4.88倍,2006年差距略有縮小,但仍維持在較大的差距水平上。

表5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較
2.3.1 不同生存狀況的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不同生存狀況的行業間存在極大的收入差距。20世紀90年代,各行業就業者收入水平都有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各行業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呈明顯擴大的趨勢,收入高低位次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新興產業,如IT電子等行業,收入狀況良好,而一些依靠財政補助的基礎性行業如農林牧漁業和地質水利業和一些充分競爭性行業如社會服務業、餐飲業和建筑業由于補貼減少和利潤下降,從業人員收入減少。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收入最高,最低的3個行業為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和建筑業。
2.3.2 不同市場結構行業間的行業收入差距
不同行業存在市場結構的差異性,壟斷性行業收入水平偏高。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行業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壟斷行業高額利潤形成了高收入的經濟基礎,其中壟斷行業的補貼是高收入的結構基礎。少數壟斷性行業憑借其市場壟斷地位攫取高額利潤,并以此為基礎在收入分配方面過分向個人傾斜,從而形成了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如金融、郵電通信等壟斷性經營行業將其獲得的部分高額利潤以不同形式分配給職工。2006年,農業年平均工資收入僅為9430元,而具有壟斷特點的信息傳輸業則高達44763元,金融業也達到39280元,其中的差距十分驚人。這種壟斷利潤為基礎傾向性分配導致信息傳輸、保險、煙草、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房地產等行業職工的收入,要普遍高于農林牧漁、零售批發、餐飲、紡織等行業。事實上,收入較高的行業,未必是它們對社會貢獻較大或經營科學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占據著較多的公有投資和有利的壟斷地位所致,這種性質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十分不合理的,應重點予以調節。
轉型期,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采取對策調節居民收入差距已經成為確保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當前我國應對該問題的首要任務是要減弱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控制其擴大趨勢。由于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具有相當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因此對于解決當前各種分配矛盾和問題,必須進行全面分析和慎重考慮。
[1]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0~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2007.
[2]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1992、1996、2003、2000/2001.2005)[M].中文版,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1996、1997、2000/2001、2003、2005.
[3]曾國安,胡晶晶.論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及其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J].經濟評論,2008,(1).
[4]約翰·奈特,李實,趙人偉.中國城鎮工資和收入差異的區域分析[A].載趙人偉,李實,卡爾·李思勤主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255~256,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5]胡日東,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費需求與轉移支付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02,(4).
[6]常黨生.淺析現階段我國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