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今天,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作用日益增加。面對這種現實,不論國際還是國內學界,均對中國未來的全球地位作出種種構想或推測,其中關于中國“大國化”的議論,是一個值得注目的話題。
筆者認為,中國既不是更不必要對外宣稱自己是所謂的“大國”,因為,國際政治學中的“大國”,具有霸權國家的意義,而這與中國“永不稱霸”的宣誓相左。
的確,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大國,1800年,中國GDP占整個世界1/3。雖然近代曾有低落,但今天已經恢復歷史上的經濟大國地位。在政治上,1945年,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盡管經歷很長一段與國際社會隔絕的時代,但中國仍以獨創的外交思維與行動,有效發揮作用,維持了東亞乃至世界格局穩定。
但另一方面,中國不應盲目使用西方國際政治的“大國”概念。因為在西方國際政治學者眼中,大國就是指霸權國家,大國崛起意味著爭霸。美國國際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明確提出,對美國來說,中國是比蘇聯更為危險的對手。理由是,只要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遲早要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筆者想說,假如我們不加分析盲目使用大國一詞,就容易給人產生霸權國家崛起的感覺。
當然,筆者十分理解國內學者中國大國論提出的問題意識背景。的確,今天中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國在全球的利益日益廣泛,如何保障國家利益不受侵犯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但是,對這個問題,并不是用一個大國的定位就能夠得到解決。
在近代國家的設計中,國家目的應服務于國民,因為國民創造國家,不是為了謀求“大國”榮光,而是為了個人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形成,其實是國家目標失控的結果。今天與明天的新興國家,都應記取美國的歷史教訓。
從另一角度看,即使超級大國,也無法維護全球秩序,甚至連自己本土安全都無法保障。這是因為,帝國性質越強,內部包含的矛盾就越多,而帝國之內的攻擊者可以從廣大空間中任何一點出擊。冷戰時代,兩個超級大國沒有保障世界的安全,而冷戰結束后的20年間,唯一的霸權國家也沒有保證全球的安全。因此,我們也不必幻想以“大國”地位保障自己的國家安全。
盡管中國是一個從人口、國土以及經濟總量來說是超大社會,但卻不應該也不適合去做唯一大國或者超級大國。未來的中國既不應做“獨霸”,也不適宜與其他大國“合霸”。
今天,強調中國作為“大國”的難處,可能會讓世界其他國家認識到中國的實際處境。例如雖然在經濟上取得巨大成功,人均收入仍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這也是中國“大國”性質造成的。從政治學意義上講,中國沒有最終完成近代主權國家建設,國家仍然分裂。此外,國民國家正在建設途中,目前與今后,政治民主仍然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完善過程。
今后,中國的國家模式不是近代世界各大國,而應走自己的路。從內部來看,中國應該逐步完善市民社會建設,建設一個高度民主的國家。從國內權力分配來看,應該實現分權與統一的協調,在這個方面,大型聯邦制國家的某些制度值得中國借鑒。
最近,中國加強對外文化傳播,這是好事。但應記住,加強軟實力,絕非單純是在世界上多建幾所孔子學院。因為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主要來自這個國家人民的風貌、經濟的繁榮,而非歷史上的光榮。當前,中國亟需創造尊重人、愛人的社會。假如一個光明、燦爛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那么自然就會獲得各國人民羨慕、向往。
今天,中國應注意學習全球各種價值體系的價值觀,建立一種彼此尊重的價值體系。在世界事務中,中國更應發揮多種利益沖突、多種價值體系沖突的協調者作用,努力通過各種多邊關系的協調,來確保自己的利益,實現共贏。為此,中國應是多邊關系協調思想的供應者,多元價值體系的協調者、倡導者,而非規定者。▲ (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學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