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記者 夏 穎
中國銀監會7日在網站上發布公告稱,已批準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試點成立三家消費金融公司。西方媒體分析認為,這是中國為刺激內需所做出的有益嘗試。英國《金融時報》以“期盼中國進口奇跡”為題表示,中國經濟規劃者們希望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所占份額,但是中國在短期內從“出口大國”變身“消費大國”的可能性還很小。美國《華爾街日報》也表示,中國政府正在把更多的資源用于支持消費支出的補貼,不過中國能否成為真正的“消費大國”仍是一個未知數。
消費金融公司終破冰
根據銀監會網站的聲明,北京銀行、中國銀行和成都銀行將作為主要出資人,在京滬蓉三地分別籌建消費金融公司,以加大擴內需促消費支持力度,并在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此外,天津市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申請也正在受理審批中。
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的成立被外媒看作是中國力圖進一步拉動民間消費的嘗試,因此中國安排了實力雄厚的合作方,以確保順利推行。《華爾街日報》7日以上海為例說,作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這次參與籌建消費金融公司,在上海浦東新區試點的中銀消費金融公司注冊資本將達到人民幣5億元。中國銀行將持有51%的股權,百聯集團和陸家嘴則分別持有30%和19%的股份。
歐美媒體評論說,消費金融公司的破冰反映出,中國正力圖從“出口大國”轉變為“消費大國”,這也被看作是中國經濟成功升級的關鍵。“消費金融公司”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還是一個新名詞,但在西方已經有400年歷史。它一般是指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境內居民個人提供消費信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目前在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均已得到廣泛使用,并被證明能刺激居民消費,增加有效需求。《環球時報》記者在歐洲了解到,個人客戶可向消費金融公司申請貸款,基本上都不超過2萬歐元,一般都是為了購買個人耐用消費品或是一般用途的個人消費,像是購置新的家電,用于房屋裝修以及出國旅游等,一般申請在一周左右時間內就可獲得批準。
中國欲啟動居民消費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中國希望借消費金融公司幫助居民在旅游、教育、耐用品采購等方面提供新的貸款渠道(這類公司不提供房貸和車貸服務)。報道分析說, 這是中國推動金融創新的一大突破。在去年年底舉行的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政府進一步強調要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消費金融公司的獲批正是基于今年擴大消費的政策,預計之后還會有一些配套措施出臺。
《金融時報》評論說,盡管中國已穩坐全球頭號出口大國的寶座,但是中國經濟規劃者們卻沒有高調慶祝,因為他們更希望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所占份額。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去年1月至9月中國進口額達7100億美元,但仍遠落后于美國的1.122萬億美元。《華爾街日報》7日的分析則說,中國要扭轉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失衡局面,但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過去一年中國政府通過補貼,確實有力拉動了內需。但對許多中低收入者來說,補貼不過是促使他們把將來的消費變成了現在的消費,這些人并非政府補貼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專家稱力度仍不夠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消費過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世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是34%,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70%,中等國家一般是60%,低收入國家為41%,這說明中國的內需大有潛力可挖。
周世儉還表示,開辦消費金融公司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內需,但從本質上講作用不會太大。說到底,這個方法只能刺激一部分人提前消費,是“寅吃卯糧”的做法,“治標不治本”。真正解決內需問題還需要進行很多調整。首先,要切實提高老百姓的實際收入,同時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其次要完善醫療等各種社保體系,只有解決了居民的后顧之憂,才能加大內需的力度。從目前看,住房、醫療、教育這“三座大山”的問題沒有解決,內需就很難擴大。▲
環球時報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