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在6日深夜為對臺售武開了綠燈。對這一干涉中國國家統一、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我們理應給予回擊。為了讓美國對此付出足夠代價,本報建議發起一場如何報復的民間大討論。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合13億中國人的大腦,肯定能找到讓美國人最有效,且最能讓華盛頓感覺到痛的報復措施。
《環球時報》連續4年“中國人看世界”的調查結果顯示,老百姓對國際問題的判斷之準確,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意料。在環球網針對美售臺武器的調查中,不乏一些樸實,卻鮮明具體的提議。有網民說,我們應立個《反干涉內政法》,與美國的《與臺灣關系法》針鋒相對;也有的說,可立個《對臺武器禁運法》,對那些售武的公司實施嚴厲封殺;還有的建議,不妨與美國的潛在對手展開出售武器的談判……
當然,普通民眾沒法與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精英學者相比,難免會出現一些偏激,甚至錯誤的觀點。但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華盛頓這么干,該得到什么樣的回報,他們最清楚。更何況,這樣的討論對民眾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民眾參與討論,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美關系的關鍵問題。
民眾討論對美報復,對政府的決策會有很大幫助。政府可以通過討論了解民意,還可根據民意走向,加強與民眾的互動,比如,提供更多的信息,或是對一些問題做出更充分說明。政府從民意中汲取智慧,會使對美報復更有力。
中國老百姓對外交事務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興趣,是十分難得的,值得珍惜和鼓勵。多一些對像對臺軍售這樣重大敏感問題的公開討論,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公民社會成長。
現代外交,早已不是只有專家、官員和某些利益集團關起門來討論的事情。在信息社會中,外交決策,尤其是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重大外交決策,已經很難完全在與民意隔斷的情況下運作了。保證老百姓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成為外交決策的基本“游戲規則”。像對美報復這樣的重大政策出臺無疑更需要民意的廣泛支持,否則就會影響實際效果。
民意有時也難免會對政府的外交決策形成牽制,但學會適應、引導和借用民意已成為外交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張牌用得好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政府在借用民意方面就是一個高手,它常用“民意牌”在一些問題上向中國施加壓力。中國外交在這方面的潛力,顯然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還沒有在對臺售武這樣的問題上,讓美國人感覺到憤怒的中國民意所爆發出的力量。
王緝思教授有過一個很深刻的論斷:“中美關系是一個國家對一個社會的關系。”這顯然是不對稱的,應當創造條件,讓中美關系變成“社會對社會”。
華盛頓不是總想知道中國的真實民意嗎?那就給他們一次機會。讓他們好好聽一聽,中國的老百姓對他們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行為是怎么想的,打算怎么報復他們。▲
環球時報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