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文
在國人眼中,中國能夠成為出口第一大國無疑是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的象征;而在貿易保護主義者看來,這卻是中美、中歐貿易不平衡的有力證據,是限制中國商品進口再好不過的借口。
筆者認為,把復雜的國際貿易問題濃縮為順差或逆差,把貿易差額簡單地與貿易參與國的所得或所失等同起來是不恰當的。事實上,正如美國學者斯科特·肯尼迪說,“中國的出口實力并不意味著中國公司自身有多么重要或強大,中國的出口有六成來自那些外商控股企業”。在這些外商企業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韓企業,它們以中國市場為跳板,不僅賺足了出口利潤,還將原屬于日韓的貿易順差轉移給中國,讓美國和歐洲關注貿易不平衡的目光從日韓轉到了中國身上。
從國際投資角度考慮,由于中國具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由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與產業轉移相伴而生的貿易轉移帶動了中國貿易順差的上升。雖然單個外國投資者追逐的是利潤,但是當眾多外國投資者作出同樣選擇后,就會對投資流出方、流入方和對第三方貿易產生巨大影響。例如,一輛汽車在日本生產后出口到美國,屬于日本對美出口,現在這輛汽車改由在華日資企業生產并出口到美國,這便由日本對美出口變成了中國對美出口,本來的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現在卻是中國的順差。同樣,當液晶電視的生產由韓國轉移到在華韓資企業,再出口到美國或歐盟,中國的貿易順差也會上升。
從2000年到2008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由407.15億美元增加到923.95億美元,同期外資企業順差占我國外貿順差總額的比重由9%上升到57.8%。其中,中國對美國、歐盟的順差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海外投資者以中國為跳板而產生的出口,并非中國本土企業的出口。美國還好說,畢竟對美貿易中國是順差;而對日韓來說,則一面是中國對日、對韓貿易的逆差局面,一面是日韓企業在中國內地鋪陳生產線,利用廉價勞動力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出口到美歐,推升了中國的貿易順差。對于這一點,美歐絕非不清楚,只是他們“揣著明白裝糊涂”,把關注貿易不平衡的目光死死盯在中國身上,對日韓等國在華企業的作用視若無睹。
當然,如果認為中國完全沒有從國際產業轉移中受益是虛偽的。轉移至少給中國創造了不少的就業機會,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過,僅僅根據貿易順差的表面數字評價中國從出口中獲取的利益,則又十分荒唐。在華外資企業從中國把產品輸出到第三國,占領的市場份額屬于外資,賺取的利潤同樣也屬于外資。中國工人只得到了比外資來源國低很多的工資報酬,中國稅務機關長期以來又對外資給予了極大的稅收優惠,中國從貿易順差中受益的程度無法和外資來源國相比。
中國市場是塊大蛋糕,誰都會垂涎三尺,但是蛋糕不能讓人白吃,更不應讓人白拿。有多少貿易順差是中國本土企業努力的結果,有多少順差是外資尤其是日韓企業轉移過來的,必須得讓人們了解和警醒,更應該到國際舞臺強調這一事實,讓西方人正視中國的貿易順差?!ㄗ髡呤撬拇ù髮W經濟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