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王 石
本報記者 劉 揚 ●劉皓然
據印度旁遮普新聞網1月9日披露,印度喜馬偕爾邦兩段由中國公司承建的公路項目受工程人員短缺的影響,項目進度嚴重滯后。為了確保工程如期完工,收緊簽證的印度政府不得不為11名中國工作人員發了工作簽證。
報道稱,受印度新簽證政策的影響,喜馬偕爾邦內兩條在建的公路于去年9月幾乎陷入停工。兩條路段總長125公里,是2008年受世界銀行資助,后交由中國龍建路橋公司承建的大型工程項目,合同總價值超過35億印度盧比(約合7800萬美元),印度方面對此項目相當重視。工程本預計于2010年11月份竣工,但目前工期過半,已完成的工程總量卻不足10%。
眼看著項目無法按期完工,印度駐華使館終于松動了緊縮的簽證政策,于2009年底開始為中國工人增發簽證,以使項目繼續運行。據印度公共工程部長格拉伯·辛格·塔庫爾稱,隨著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到來,項目進展將有望大幅提速。
為了避免中國勞工對印度勞動力市場的競爭,2009年10月,印度政府出臺新簽證政策,致使大批中國員工被迫離開印度,大量在建項目陷入停工僵局。
一位熟悉印度簽證政策的中國人士10日向《環球時報》證實稱,目前印度政府確實正在陸續給中國工人發放簽證。他們的新政策為,每個項目給外國工人發放簽證數不得超過本工程用工總量的1%,且總數不得超過20人。據說,個別項目可以適當放寬,但不得超過40人。
他表示,怎么發放簽證是印度的主權問題,其他國家無權干涉。但是印度政府對這個事情的處理欠妥。“一刀切”的辦法沒有考慮給各方帶來的巨大損失,也沒有考慮之前模式形成的歷史原因。政策調整之后,對中方公司沒好處,對印方公司沒好處,對印度經濟也沒好處。雖然現在放開了部分簽證的發放,但因此形成的問題今后會更加突出。中國在印度的項目大都是貸款項目,到期是要還款的,現在中國公司不得不把部分項目交給印度公司去做,質量能否保證不好說,工期是肯定要延誤的。原本是一些賺錢的項目,現在變成了虧損項目。▲
環球時報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