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軍 張 征
(1.天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300387;2.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75)
批評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特殊的言語行動方式,不同于那些先天就具有親和力的言語行動方式,例如贊揚、祝賀、關懷、互致問候以及彼此介紹等,因為發話人(的話語)對于受話人蘊含有一種“不贊同”的趨向,加之批評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相異的文化特征,因此禮貌、周全地表達這種不贊同是需要策略的。批評的探討對于深化語言學、語用學、交際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對于語言和文化、修辭學、社會交往、跨文化交際的界面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換言之,批評的研究有助于指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之間實施策略批評,達到有效溝通、增加互諒和互信,對于關涉到人際交往(不同文化之間或者同文化中亞文化之間)的從業人員實施更有創意和更有效的社會交往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目前學術界對于批評的實質性研究很少,在實施批評的過程中,它又涉及到諸多因素,因此批評策略和策略批評自然就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
批評的功能性研究包括批評功能的分類和批評功能的運作機制,它們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筆者認為,批評的功能可以劃分為兩大范疇:外顯/同效功能和內隱/非同效功能。實際上,批評功能的兩大范疇是和筆者對于批評的分類——常規/非策略批評和非常規/策略批評相對應的,根據語境的需要采用常規批評(直接地、未加任何掩飾地批評)和非常規批評(策略批評)。在人際交往中,采用常規/非策略批評就意味著實現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策略批評則是實現批評的內隱/非同效功能,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在進行常規/非策略批評時,受批評者所犯的錯誤越嚴重,批評者的批評越嚴厲,則聲音越大、語速越急促、面色越難看、非言語信息越多;而批評者的批評越柔緩,則聲音越小、語速越和緩、面色越好、非言語信息越少,則意味著受批評者所犯的錯誤越輕。換言之,錯誤的嚴重程度和批評的嚴厲程度是正相關的關系。當然在具體語境中實施批評,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批評策略——是采用常規批評還是策略批評,取決于批評的對象以及批評者的性格特點等因素。通常情況下,對上級、長輩采取策略的批評方式,對下級、晚輩、學生一般采取非策略的批評方式;對同事、朋友和路人,可以根據關系的遠近以及錯誤的嚴重程度采取常規或者非常規的批評方式;對于青少年和子女,可以根據其年齡大小、性格特征、關系遠近以及錯誤的嚴重程度采用常規或者非常規的批評方式;在對西方人和中國人進行批評時,可以見機行事,一般情況下,中國人比較喜歡非常規的批評方式,而西方人對于批評策略的在意程度則遠低于中國人。
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指通過實施批評言語行動指出“肇事者”所犯的錯誤,使其知道所造成的損失和問題的嚴重性,明了在類似情況下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和正確的;換言之,憑借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在指出問題所在的同時,對“肇事者”進行“治病救人”。因此,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也可以稱為批評的常規功能或者明示功能,其主要作用就是批評、指責,指出錯誤、過失和問題等。對于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批評示意言行(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言行(perlocutionary act)[1]、情感以及(陪伴批評示意言行的)非言語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概述于表1中。

表1 批評外顯/同效功能中相關因子的趨同關系
從表1可以看出:①成事言行和示意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在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中是趨同的關系,即消極的成事言行通過消極的示意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得以實現;換言之,在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中,消極的示意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就是消極的成事言行。②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的積極和消極意義是這樣界定的:贊揚、美化或有助于增進友誼、互信、互諒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是積極的;反之,批評、貶斥、損毀或疏遠情感、使人難堪、誘發猜忌、造成沖突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則是消極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的界定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有利于交際對方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是積極的;不利于交際對方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則是消極的。這是因為贊揚具有親和力,批評具有離心力。③對于和示意言行相伴而生的情感,亞里士多德列出了14種:憤怒、溫和、鐘愛、仇恨、恐懼、自信、羞恥、無恥、仁慈、遺憾、義憤、艷羨、競爭和鄙視[2]。以筆者之見,情感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兩大范疇:積極的情感和消極的情感。使交際雙方尤其是對方感到愉悅的情感,例如鐘愛、憐憫等都是積極的情感;使交際雙方尤其是對方感到厭煩的情感,例如反諷、嘲弄等都是消極的情感。在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中,批評方對于受批評方的情感無疑是消極的。④對于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語信息,其功能可以劃分為兩大范疇:同效功能、異效功能(錯配功能)。同效功能指示意言行和非言語信息在人際交往中的趨同作用:批評的示意言行由消極的非言語信息陪伴,贊揚的示意言行由積極的非言語信息作支撐。批評的示意言行與非言語信息的同效和異效(錯配)關系,從本質上講,前者是常規地運用了批評示意言行與非言語信息的結伴關系;后者則是把批評示意言行與非言語信息分離開來,通過兩者的“不匹配”或者“不同步”來達到策略地、更好地進行批評或者贊揚的效果。在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中,發揮作用的非言語信息的功能無疑是其同效功能。例如當交際雙方發生爭執或拳腳相加時,雙方除了(大)罵對方(如“該死的 !”、“不得好死 !”、“天打五雷轟 !”等),一般都要作出相應的非言語動作,如手指對方、怒目圓睜、咬牙切齒、跺腳、蹦高甚至是手握木棍。同樣,這些無聲的非言語信息,在許多情況下也是“不自覺”的;但它們讓人體驗到了實實在在的“氣憤”和“勃然大怒”,有形地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強大)敵對氣勢。這無疑起到了配合言語交際和“火上澆油”的作用,甚至實現了言語交際所企盼而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難以單獨實現的那種“氣急敗壞”的效果。
批評的內隱/非同效功能也可以稱為批評的非常規功能或者錯配功能,主要包括明批評實贊揚、明贊揚實批評兩個范疇,其主要作用是在實施策略批評的同時,在示意言行的背后包含著濃濃的贊揚或者批評等元素。對于批評的內隱/非同效功能,成事言行和示意言行、情感以及(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語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概述于表2中。

表2 批評內隱/非同效功能中相關因子的趨異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①在批評的內隱/非同效功能中,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以及(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語信息是趨異的關系,即情感、非言語信息和成事言行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和示意言行背道而馳的;②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以及非言語信息之間的趨異關系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消極示意言行攜帶積極的情感、非言語信息和成事言行,即明批評實贊揚;二是積極示意言行攜帶消極的情感、非言語信息和成事言行,即明贊揚實批評;③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語信息的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的界定和批評外顯/同效功能中的界定標準是一樣的;④如前所述,對于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語信息,其功能可以劃分為兩大范疇:同效功能、異效(錯配)功能。在批評的外顯/同效功能中,發揮作用的非言語信息的功能是其同效功能。在批評的內隱/非同效功能中,發揮作用的非言語信息的功能無疑是其異效/錯配功能。例如,老友相遇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還活著呀!”有時甚至還能聽到說“還沒死呢”、“老不死的”。雖然這些話表面上聽起來有點兒刺耳,但是它們是以戲謔、玩笑、逗樂的口氣說出來的,而且還伴之以熱烈的握手、滿臉的微笑、緊緊的相擁,甚至是相互之間不斷地捶打對方。再如,熱戀中的女孩經常“罵”“反映遲鈍”的男孩“傻瓜”;夫妻在經過了短暫的分別之后,一見面,妻子就“當頭一棒”責罵丈夫:“死鬼”、“狠心賊”、“死到哪里去了”、“死到外面算了”,但是只要稍稍觀察一下他們之間的非言語信息和動作就會發現,那些罵人的話根本就沒有任何消極效果,男女雙方都沒有絲毫的不高興,恰恰相反,雙方的情感愈加強烈,關系比先前更加親密。這種非常規的批評,如果運用得法,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常規批評始料不及的語境效果。
對于批評的內隱/非同效功能,一定要有特定語境,尤其是非言語信息的支撐,不能隨心所欲地濫用,否則有可能弄巧成拙。
首先,明批評實贊揚,即積極成事言行通過積極的情感、積極的非言語信息和消極的示意言行得以實現。例如:“處長,您一點兒也不愛惜自己,就知道干工作。”通常出現在至少有甲乙兩方(甲和乙并不一定代表個體)參與的面對面或者書面語體的人際交往中,其成功地實施和作用發揮到極致必須滿足如下的條件:①甲意欲贊揚乙;②甲避免公開贊揚乙,意欲策略地實施之;③甲通過非常規或者策略(明批評實贊揚)的方式,實現非常規的贊揚成事言行(批評中折射出贊揚);④甲的情感和非言語信息,特別是眼神、面部表情和音調是積極、親密的;⑤甲必須把示意言行承載的消極影響,控制在乙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內,特別是在面對面的交往中,不然的話,效果將適得其反。
其次,明贊揚實批評,即消極成事言行通過消極的情感、消極的非言語信息和積極的示意言行得以實現。例如:“您手眼通天,誰也沒您本事大啊。”通常出現在至少有甲乙兩方(甲和乙并不一定代表個體)參與的面對面或者書面語體的人際交往中,其成功地實施和作用發揮到極致必須滿足如下的條件:①甲意欲批評乙;②甲意欲保全乙的臉面,避免公開批評乙,而是策略地實施之;③甲通過非常規或者策略(明贊揚實批評)的方式,實現非常規的批評成事言行(贊揚中折射出批評);④甲的情感和非言語信息,特別是眼神、面部表情和音調是消極、蔑視的;⑤甲必須把示意言行承載的夸大贊揚控制在乙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內,特別是在面對面的交往中。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甲必須把示意言行所承載的夸大贊揚控制在乙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內?”對于甲“挑起的”浮夸贊揚,只有當其在乙的容忍限度之內,甲才會實現其預期的批評成事言行:對乙實施明贊揚實批評。否則,乙會因為“甲太尖刻”而被激怒,雙方的交往或以吵鬧不休甚至拳腳相加而告終,這自然不是甲(和乙)所期盼的。
就目前批評的研究現狀分析,批評本體是一個亟待加強的研究領域。本文選取了批評本體視閾中的一個空白點和支撐點——批評的功能性研究作為切入點展開論說,提出批評的功能劃分為外顯/同效功能和內隱/非同效功能兩大范疇。對于前者,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語信息是趨同的關系;對于后者,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語信息是趨異的關系。批評的內隱/非同效功能包括了明批評實贊揚和明贊揚實批評兩個次范疇。批評是人際交往中常見而且比較特殊的言語行動方式,加之批評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相異的文化特征,因此禮貌、周全地實施批評是需要策略的。因此闡釋批評策略或者策略批評和文化深層動因之間的互動關系并進行文化方面的解讀需要付出許多心力!批評的研究側面眾多,批評研究的空間廣闊,我們期盼著更多有創建性的成果問世,以不斷豐富批評的研究,從而更有效和成功地服務于策略的人際交往!
[1] 周流溪.語言研究與語言教學[M].香港:華人出版社,2001:237.
[2] 田學軍.隱喻的語用視角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