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莉
(廣西大學 科技處,廣西 南寧 530004)
全球化視角下多元共生的西江流域族群文化
徐莉莉
(廣西大學 科技處,廣西 南寧 530004)
歷經千百年的碰撞與相容,西江流域在廣西境內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流域族群文化,居住在西江流域的族群,雖然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區遷入這里,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利益爭斗和文化沖突,但最終都得以生存下來,并且建立起一個共同文化紐帶,對內相互依存,對外同仇敵愾,形成了國族認同與族群文化共生為一體的西江流域文化。在今天全球化浪潮中,生活在西江流域的族群保持并發揚自身的文化特征,同時又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彼此包容、相互依存,為當前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思想提供了良好例證。
族群文化;西江流域;多元共生;全球化
西江流域在廣西境內主要河流有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郁江、柳江、桂江、賀江,集水面積共計20.24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集水面積的85.7%,水資源總量約占廣西水資源總量的85.5%,是廣西境內最大的水系。西江流域孕育了廣西豐富的少數民族族群和漢族地方族群,這些族群的產生、變遷與族群的互動均與西江流域的族群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在當前經濟全球一體化浪潮中,研究西江流域的族群文化,不僅要著眼于特定區域與特定少數民族,更要深入探討西江流域族群文化變遷和現狀,以及這些族群文化對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在全球化視角下重新審視西江流域的族群文化。
族群是民族大概念下的子概念,主要是突出在本民族中不同文化差異的群體關系。族群是個偏重于文化特征的概念,民族是偏重于政治的概念[1]。族群是文化共同體,民族是政治共同體。西江流域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在廣西境內已經形成了許許多多各自具有共同歷史來源、文化上各具特點并內部認同的族群。在廣西境內西江流域世居生活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民族,其中壯、漢、瑤、苗等4個民族占絕大多數,深刻影響著西江流域經濟文化的歷史變遷和未來走向。
世居生活在西江流域廣西境內的漢族主要有廣府、客家、桂柳、平話、疍家等五大族群,這五大族群除了使用漢字和漢族共同固有的文化以外,不論從語言、生活習俗、社會地位都有很大的差別。
1.廣府族群
廣府人是以講粵語來區分的,約占廣西人口的四分之一。廣府人用的粵語最早在今廣東封開、廣西梧州等地區形成。[2]世居廣西境內西江流域廣府人有兩大部分:桂南方言和粵海方言。這兩個族群雖同操一種語言,但不論在生活習俗和語言發音上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桂南方言族群主要分布在桂南農村和集鎮,主要從事農耕。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分界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分界線的西北主要說西南官話 (即桂柳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3]
粵海方言族群主要沿百色-南寧-桂平-梧州-肇慶-廣州這一線西江航運的黃金水道分布,從珠江三角一帶沿江而上從事貿易活動,并定居當地形成商業集鎮和城市,與廣州粵語口音接近,在生活方式和習俗上也以廣州為標桿。[4]
2.桂柳族群
在廣西講西南官話為桂柳族群,主要分布北回歸線以北的廣西境內西江流域,為廣西漢族中最大的族群。[5]明初實行衛所制,大批軍籍漢族移民廣西,如廣西桂林衛所軍士和家屬約5萬人,世襲為屯兵,加上柳州衛所的軍籍移民,他們后來成為講漢語桂柳話人口集團的核心。語言、飲食、風俗與西南方言族群相近,同時受壯族的影響,也有一部分壯族習俗。
3.平話族群
平話族群分布在廣西境內西江流域的沿河兩岸,因善于農耕又稱 “蔗園人”、“菜園人”、“射耕人”,約占廣西漢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平話人是歷史上入桂最早的一個漢族族群,他們雖然頑強地保持了原來的文化傳統,使之沉淀下來,形成了平話人深厚的漢族文化底蘊,但也免不了受到土著族群文化的影響,吸收了許多土著文化因子,從而在自己的身上打上了土著化的烙印,如桂北平話人中的六甲人不僅有獨特的服飾,而且受侗族的影響也喜吃魚生、酸肉。[6]有些地方的平話人受壯族的影響曾流行過或保留不落夫家的婚俗。
4.客家族群
明清時期客家人自廣東遷入廣西的武宣、柳州、桂平、平南、貴縣、賀縣、藤縣等,逐步形成廣西境內西江流域的客家族群。清朝乾隆嘉慶以后廣東土客械斗激化,大批客家人循水路沿西江入桂。[7]客家族群遍布整個西江流域,除農耕以外,還從事手工業、運輸、食品加工等行業。在廣西的客家人族群人數雖然不占大多數,但是卻暴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
5.疍家族群
疍家人是一個古老的族群,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是這樣描述:“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者,疍也。”疍家人又分 “河疍”和“海疍”,河疍主要生活在通航的河流,以航運、捕魚、養殖為生,海疍主要生活在沿海港灣,以捕撈、海運為生。[8]分布廣西境內西江流域的疍家人均為河疍,千百年來是西江流域航運的主力軍。
壯族原為 “僮”,源自古代的西甌、駱越,是西江流域最早的居民,主要有布壯、布依、布儂、布央、布傣等5個大的族群。先秦時期,廣西的主要居民被稱為西甌、駱越,他們是壯侗語族諸民族的先民。《漢書·南粵王傳》稱南越 “西有西甌”,晉人郭璞 《山海經注》曰 “郁林郡為西甌”,《舊唐書·地理志》曰郁平縣 (今廣西玉林市玉州區西北)“古西甌駱越所居”。西甌、駱越的分布大體上以郁江、右江為界,郁江以北、右江以東地區為西甌,郁江以南、右江以西地區為駱越,其中郁江兩岸和今貴港市、玉林市一帶是西甌、駱越交錯雜居的地區。[9]西江流域的壯族以農耕為主,居住在河谷地區的壯族主要種植水稻,居住在山區的壯族主要種植玉米。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 “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 (湖南)、至黔(貴州)、至滇 (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抹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現在寫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的銀裝。世居在西江流域的苗族有12個族群支系,以狩獵、采藥、采集山貨,與流域其他族群交換商品。
居住在西江流域的瑤族多在海拔1000至2000米之間的山上,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風景秀麗。從元代開始,在湖南和湘桂粵邊界地區分布的瑤族下山定居,耕種或租種居地周邊的旱地和水田;或被招為瑤兵,屯田戍守;或遷徙而與漢族雜居,瑤族社會出現生產方式的變化,從山居游耕逐漸向定居定耕過渡;瑤族內部逐漸形成平地瑤、布努瑤、茶山瑤、盤瑤四大支系。融安、平樂一帶的盤瑤以伐木為生,成為西江流域船只的主要材料來源。
廣西境內西江流域族群文化變遷是一部不同族群文化在西江流域不斷碰撞、相容、共生的歷史。生活在西江流域漢族移民主要來自中原、福建和廣東。西江流域漢族在其移民和開發西江流域的過程中由于資源競爭和分配關系而設定或改變著各自的族群邊界,族群間的械斗和重組歷史記憶或遭遇便成為其族群認同的主要方式。西江流域首批居民已經無史可考,有史可考的最早居民當屬秦漢時期嶺南 “百越”族的壯、瑤、侗、仫佬、毛南,苗族則稍晚一些,漢族是最晚的。
西江流域最早的居民是壯族,在先秦時代,壯族屬于百越的駱越、西甌等,遠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柳江縣的 “柳江人”和“甘前人”。這些古人類所在的區域,恰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地域,也是今天壯族的聚居地區。
先秦時期,廣西居住著百越中的 “駱越”、“西甌”人。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兩個主要支系,它們存在了一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整個華南無論哪個民族,都以大米為餐桌上的主食。從旱地農業地區移居嶺南的漢族等民族,也都放棄了麥類的種植,和壯族人一樣在餐桌上享受壯族祖先創造的稻作文化。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50萬大軍南征嶺南,進一步加強了漢族與嶺南西甌、駱越的融合。東漢之后,中國歷經三國鼎立、東晉十六國的分裂、南北朝對峙,北方戰亂不休,南方則相對穩定,中原大量漢族南遷進入嶺南地區。《新五代史·南漢世家》說:“天下大亂,中朝人士以嶺外最遠,可以辟地,多游焉。”西江流域成為中原漢族最佳的避難之地。
宋元時期政治動蕩,中原戰亂頻仍,大批漢人南遷。特別是北宋派大軍鎮壓儂智高起義和北方戰亂宋室南遷后,遷入廣西的中原漢人較歷代更多。過去很少有漢人遷入的桂西偏僻地區,也有了漢人的蹤跡。
中原漢族向西江流域第二次大規模移民發生在北宋年間,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因不滿朝廷壓迫在右江地區舉兵起義,北宋朝廷以狄青為宣微南院使率軍南征。《宋史》卷二百九十載:“廣源儂智高反,陷邕州,青上表請行。”“庚午,以狄青為宣微南院使,宣扶荊湖路、提舉廣南經制盜事。冬十月丙子,太白犯南斗。詔廊延、環慶、經原路擇蕃落廣銳軍各五千人,赴廣南行營。”“戍午,狄青敗儂智高于邕州”。北宋大規模向廣西派去大量的禁軍征服儂智高,戰后這些禁軍部分官兵留在當地戍邊和屯墾,還允許禁軍官兵帶家屬隨軍行動,史稱 “老營”,其中許多人后來都定居下來,和當地人通婚,傳下后代,最終形成了西江流域特有的漢族平話族群。[10]
明清時期是西江流域各個族群文化最終形成的階段。這一時期,有大量漢人因從事開墾、經商、手工業而自覺入桂,不僅人數多,而且一旦立足便迅速發展,在長期的交往中有不少原住民族失去本民族的特點,融入遷入地的漢族之中。
明朝初年,朝廷在嶺南一帶實行衛所制,大批軍籍漢族移民廣西,他們后來成為桂柳話族群的核心。這一時期漢族進入廣西的特點是二次移民,即在華南東部地區及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廣府人、客家人等在清初開始溯西江而上向廣西境內遷移,使桂東南、桂南一帶成為廣府人、客家人的重要分布地區。明清以前,漢族入桂者多為屯戍、躲避戰爭和自然災害及被流放者,多屬被動,因而數量較少,其中有不少漢人融入當地原住居民。
清代中期社會穩定,閩粵漢族向西江流域地區大規模移民,包括廣府人、客家人還有疍家人,并帶來了各自族群的漢文化。西江流域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直處于中國封建行政統治的邊陲,封建的自然經濟基礎薄弱,受封建正統文化的束縛較少,而且作為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受西方經濟、文化的影響較早,其移民亦早有經商傳統,而與中原同期的重農抑商有較大的不同。這種特殊的社會經濟環境,使西江流域地區的漢族移民一直處于華夏文明的邊緣。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西江流域漢族移民的族群認同帶有根基論和情境論的特點。西江流域漢族移民的族群由外來者向本地土著轉變,反映了西江流域漢族移民族群認同的根基論與情境論的轉換結合,也反映了地域族群與宗族組織的力量對比和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的對立統一。
清末民初是中國處于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在這一百多年時間里,西江流域發生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中法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由華夏文明邊陲之地轉變為文明變革的主戰場和策源地,從而深刻地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
清朝乾隆以后,客家人大量遷入廣西東南地區,進一步激化了這一地區的社會矛盾。遷入廣西的客家人有的被招納為礦徒;有的在墟鎮作傭工或擔夫;但大部分都流入農村,從事農業。他們是社會上最窮困的階層,為了生存,他們只好向地主租佃。于是客土農民間往往發生搶耕現象,地主則乘機加重對佃農的剝削。“山間佃眾田稀,供不及求,謀耕急切,則租約必重”(民國 《桂平縣志》卷二十九 《紀政·食貸》)。土地上的尖銳對立,加上本地人對語言習俗與自己不同的客家人所抱的本能的排斥心態,廣西東南地區的尖銳社會矛盾便以土客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并最終發展為大規模的土客械斗。“道光二十八年間,桂平金田村黃、譚兩姓因事釀斗,參加混斗者中各千余人”。道光三十年,貴縣客家人和土人展開全縣規模的械斗,互殺40多天。[11]土客大規模械斗,正是社會矛盾尖銳化的必然結果,為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提供了有利契機。民國 《桂平縣志》說,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時,最初不過300人,不久,土客械斗中失敗的客家人 “男婦老弱三千余”加入起義隊伍,“其勢始盛”。太平天國起義后,廣西境內的大量客家人投奔其中,事實上緩解了土客矛盾。
抗戰爆發后,西江流域成為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發生過著名的昆侖關戰役、桂柳會戰。八年抗戰,西江流域各族群團結一致,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祖國、守護共同的家園,在歷史大碰撞中從族群認同走向國族的認同。據了解,廣西在八年抗戰期間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隊投向日寇成為偽軍。居住在西江流域的族群,雖然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區遷入這里,都有各種各樣的利益爭斗和文化沖突,但最終都得以生存下來,并且建立起一個共同文化紐帶,對內相互依存,對外同仇敵愾,形成了國族認同與族群文化共生為一體的西江流域文化。
在當前全球一體化潮流中,探詢西江流域族群文化的區域性特征,需要在更為廣闊的視角下對河流的族群及區域文化進行全流域研究。
與長江、黃河等大河流域不同的是,西江流域經濟具有鮮明的族群文化特點,各個族群在其中構成了一條完整的西江流域經濟利益鏈。在這條利益鏈中,桂南廣府人、桂柳人、平話人、壯族的布壯人和布依人還有部分客家人都是從事農業耕作,產出大米、水果、甘蔗等農產品。山珍、中草藥則是苗族從山區提供的,城市房子和西江上船只所用的木材多為瑤族所提供。每年的夏天汛期,融安、平樂的瑤族就會放木排到梧州,賣給粵海廣府商人。不論是苗家的山貨,還是農耕族群產出的糧食農產品,都由粵海廣府族群的商人收購,最后交由疍家人通過西江航運到廣州,再出[12]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雖然已經聽不到西江疍家纖夫的號子,木船也換成了輪船,但是開船的人多數仍是疍家。客家人則承擔了工匠的角色,民國時期城鎮的客家主要經營打鐵鋪、豆腐坊,農村則是燒炭工,成為西江流域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行當。這種長期族群分工協作的經濟發展模式,構成了族群之間牢固的利益鏈,是廣西境內西江流域族群文化得以多元共生的基礎。
西江流域是一個多元族群文化共生的區域,也是中華民族大熔爐的歷史見證,生活在西江流域的各個族群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都保持著各自族群鮮明的文化特質,并且以兼容并蓄但并非同化態度去看待其他族群文化,而且各自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西江流域文化,成為西江流域經濟發展的紐帶。比如粽子,全國各地都是端午節包粽子,西江流域各個族群卻是春節包粽子,完全沒有端午紀念屈原的意思。由于受壯族文化的影響,廣西境內西江流域各族群制作的粽子所用的材料、樣式都基本一致,體現了這一區域族群文化的共同特征。每個粽子最少都有1斤重以上,如小枕頭一般,里面層層裹著糯米、綠豆、豬肉。粽子是廣西境內西江流域族群最隆重的年貨,每到年前家家戶戶都包粽子,這些粽子制成之后還要作為禮品分送給鄰居,生意上的伙伴,或者作為一種商品在市面上出售。
當前全球化正成為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但是世界仍依照民族國家形態存在,全球化更多的是商務、金融、貿易、信息的不對等傳播,是以經濟強國、軍事強國為中心的發散式全球化。但是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沒有哪種文化是全然封閉不能溝通的,交流對話的可能性隨時存在。如果存在一種全球文化,那也不要把它理解成公共的文化,而應理解成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場所。我們面對的全球化應該是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族群文化的多元共生,意味著普遍化與特殊化趨勢的融合與互動,兩者共同起作用。作為跨國經營的麥當勞,為適應全球市場而在世界各地不得不進行的口味以及飲食文化的本土化,比如在中國麥當勞就做成了四川香辣牛肉包。
人類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之后,曾夢想21世紀是一個和平發展的美好世紀,然而進入21世紀后,戰亂、暴動、屠殺依然遍及全世界,深刻的文化沖突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有西方學者提出必須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之外,尋求另一種全球化,即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西江流域文化經歷了2000多年的碰撞和沉淀,走向了多元認同與共生。它既不是弱勢族群并入強勢族群的融合,也不是各個族群間簡單的和平共處,而是各自保持并發揚自身的文化特征,同時又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彼此包容、相互依存,這為當前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思想提供了良好例證。

[1]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 哲社版), 1997(2).
[2] 譚元亨.廣信:孕育廣府民系的搖籃[J].嶺南文史,2004(03).
[3]韋浩明,李曉明.桂東族群文化形成之背景及其基本特征[J].廣西社會科學,2008 (9).
[4]郭倩均.試論晚清時期以廣府為中心宗族對工商業影響[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03).
[5]楊彧.從比較中看桂柳官話的歷史形成[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 (3).
[6]徐杰舜.平話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華南漢族族群研究之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0).
[7]謝重光.客家與族群文化[J].東南學術,2004增刊(9).
[8]番炳釗.蛋民的歷史來源及其文化遺存[J].廣西民族研究,1998 (4).
[9]覃乃昌.從族群認同走向民族認同——20世紀中后期廣西的民族識別研究之三[J].廣西民族研究,2009(3).
[10]徐杰舜.平話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續)——華南漢族族群研究之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12).
[11]夏春濤.客家人與太平天國農民運動[J].東南學術,1998(5).
[12]張永紅,劉德一.試論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1).
The Multiplex and Coexistent Ethnic Culture in the Xijiang River Valley 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
Xu Li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fter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ural clash and fusion,a particular ethnic culture has come into being in the Xijiang River valley in Guangxi.Although the ethnic groups settled in this valley at different times,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d various cultural clashes,all the groups have survived and established a cultural tie among them.In their internal society,they depended on each other for their existence while,in their external world,they fought together with each other against their common enemies.Consequently,they have developed into a commonly recognized culture in the Xijiang River valley,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their original ones.With today's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ll over the world,the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the Xijiang River valley protect and develop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Meanwhile,for their common interests,they live peacefully with each other and depend friendlily on each other,which sets a very good example for today's conception of globalization in a multiplex and coexistent culture.
ethnic culture;the Xijiang River valley;multiplex and coexistent;globalization
G07
A
1673-8535(2010)02-0013-07
2010-02-20
book=19,ebook=472
徐莉莉(1967-),女,廣西平果人,廣西大學科技處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科學技術哲學。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