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珍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思維導圖在 “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潘秀珍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在教學中具有許多優勢。“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這門課程理論性較強,教學體系龐大,涵蓋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論并要求將理論知識與當今國內外公共政策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按照傳統的方法要求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做讀書筆記并進行課堂討論,效果并不是很好。將思維導圖運用于 “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學實踐顯示出一定的積極效果。
思維導圖;發散性思維;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1974年創造的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工具,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式,是思維的“地圖”,有利于人們發散性思維的開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有以下四個特點:1.中央圖像是注意的焦點。2.主題作為分支從中央圖像向四周發射。3.分支由一個關鍵詞或者關鍵詞圖像構成,較為次要的話題也以分支形式表現出來,附在較高層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個相互連接的節點結構。因此思維導圖是一個樹狀圖。[1]
思維導圖這一“瑞士軍刀”般的思維工具,相對于傳統的記憶方式而言具有很大的優勢。1.簡單易用。 2.強調主題之間的關聯性。3.可視化。思維導圖多色彩、圖文并茂的表達方式,方便記憶,即所謂的“千言萬語不如一張圖。”4.線狀輻射。即發散性思維的運用,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有利于創新思想的迸發。5.全景圖。思維導圖給出的是一個特定主題的全景圖。它把大量的數據集中在一起,幫助使用者立足全局把握各次級主題之間的聯系,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繪制思維導圖可以遵循以下步驟:[2]
1.選取一張白紙橫放,從中心開始繪制,便于思維由中心向各個方向發散,四周預留空白。
2.用一幅圖像表達主題。一幅圖勝似千言萬語,可以充分運用想象力,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
3.在制圖時要運用多種顏色的筆,顏色能夠給思維導圖帶來層次感和跳躍感,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迸發。
4.以中心圖像為焦點,依次向外繪制主要分支、二級分支、三級分支……各級分支之間相互連接,構成了思維導圖的基本結構。從形狀上看,思維導圖與自然界中的大樹極其相似。
5.在繪制時思維導圖的各級分支自然彎曲,象大樹的樹杈一樣由粗而細——即主要分支最粗、二級分支次之,三級分支又次之,以此類推。一個主分支及其下的次級分支采用同一色彩,不同的主分支及其下的次級分支用不同色彩。
6.每個分支上寫上一個關鍵詞。因為單個的詞匯更自由,更有助于聯想。分支的長度與其上的關鍵詞相同。
7.自始至終使用圖形。
“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是廣西師范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對本課程的教學有如下幾方面的要求。
本課程以公共政策理論與方法為指導,以國內外公共政策活動為背景,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理論、模型和方法,具有理論性、綜合性、應用性的特點。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認識政策過程的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實踐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能力,以便畢業后能較好地適應公共政策方面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全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能掌握有關概念、理論、方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能運用于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具體要求如下。
1.在全面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掌握公共政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
2.將學習公共政策理論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本課程的內容既有理論又有方法,學生應在學習公共政策理論的同時掌握政策制定、評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公共政策的實踐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應把課程內容和我國現實公共政策活動聯系起來,進行對照比較,分析研究,以增強感性認識,更深刻地領會理論內容,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管理學基礎、行政管理學、西方行政思想史、政策科學、組織行為學,國家公務員制度,公共經濟學。
本課程以課堂討論為主,每個專題的討論由2-3位同學主持,時間各30分鐘,另外一位同學進行評論,最后大家討論,各抒己見。所有學生都要在課前查找和閱讀相關文獻,形成讀書筆記,在課堂上圍繞不同主題討論發言,教師負責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
本課程共分為七個專題,具體內容如下:
專題一:公共政策的概念、本質及學科的發展、研究范式和方法
專題二:政策系統、政策環境、 政策參與者及其調節
專題三: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論與模型
專題四:公共政策執行的理論與模型
專題五: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模型與方法
專題六:公共政策評估的理論與模型
專題七:政策工具的選擇、當代公共政策的困境與發展
“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這門課程理論性較強,教學體系龐大,涵蓋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論并要求將理論知識與當今國內外公共政策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按照傳統的方法要求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做讀書筆記并進行課堂討論,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掌握存在困難,因此從心理上不能接納并喜歡這門課程 。
思維導圖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教育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哈佛大學、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都在使用并教授“思維導圖”課程,在新加坡,思維導圖已經被成功地引入基礎教育階段。它在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方面成效顯著。全世界大約有2.5億人在使用這一思維工具并從中受益。因此,在《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 教學的過程中應用思維導圖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有5個方面。

1.學生在按照教師的要求閱讀相關章節的參考書目時,只需要記錄課程中相關的關鍵詞,可以節約50%到95%的時間。對這門理論體系非常龐大的課程來說這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涉獵更多的內容。
2.查閱筆記的過程中,因為不必在不需要的詞匯里面尋找關鍵詞可以節省時間,總共節約90%的時間。因在筆記中重要的關鍵詞更為顯眼,可以保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學習主題。
3.重要的關鍵詞同時并列處在同一個筆記平面內,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的關鍵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將重要的關鍵詞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記憶和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激發聯想與創意,并構建課程的整體知識框架。
4.思維導圖是有視覺刺激、多重色彩、多維度的,而不是單調煩人的線性筆記,更加符合大腦的工作模式。大腦不斷地利用其所有的皮層技巧,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愿意不斷地深入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新的想法不斷涌現,這將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究新事物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
本課程以課堂討論為主,每個專題由2-3位同學主講30分鐘,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指定參考書目、做讀書筆記的時候盡量用思維導圖,主講的同學也盡可能地運用思維導圖來備課、組織自己的內容。教學對象是2009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共23人。之所以不對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做硬性的要求,是考慮到要在學生中有一個比較,因此在課程的學習中是否使用思維導圖依據學生的意愿而非強制。
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教師先把自己用思維導圖軟件Mind Manager制作的《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 思維導圖演示給學生,在演示過程中介紹本課程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思維導圖的繪制及其對學生的要求。
1.效果反饋
在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堅持在每一個專題的閱讀、做讀書筆記和主講的各個環節中,始終運用思維導圖的學生大約有6人,大約占25%(A);有時用思維導圖、有時不用的有11人占50% (B);從來不用思維導圖的有6人占25%(C)。從學習效果來看,A類學生反映用思維導圖學習“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這門課程不覺得枯燥,大腦始終比較興奮,并且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不僅掌握了這門課程的理論體系,而且能較為熟練地運用軟件繪制思維導圖。確實,A類學生交給老師的思維導圖讀書筆記顯示他們對每一專題的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較為深入的理解,他們主講的時候使用思維導圖課件,對所講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做到聯系實際。B類學生能夠做到在某些專題運用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或課件,但并不是全部。他們上交的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有許多可取之處,但是對知識體系的構建不夠完整,知識之間的聯系尚未能全部建立起來。他們主講的效果比A類學生略遜一籌,但又比C類學生高出許多。C類學生在所有的學習環節中運用傳統的方法——即線性的讀書筆記、講稿或PPT課件,他們的讀書筆記對知識不能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聯系從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講授中表現為自己在講授內容上做了許多準備,但其中許多內容自己尚未真正掌握,只是把它放在自己的講稿或課件中,尚未轉化為自己理解的內容,因此講課效果要遠遠差于A類和B類學生。特別有意思的是,在第四專題的教學中,有四位同學主持這個專題中不同內容的講授,有兩位同學運用PPT課件、有一位同學用思維導圖課件、還有一位同學用打印出來的講稿。結果是,用PPT課件的兩位同學能夠完整地講述自己所準備的內容,但是在講述過程中始終要看課件;用思維導圖的那位同學把圖展示出來以后,基本上能脫稿講述,對內容的理解和知識之間的聯系也較前兩位同學深刻。很遺憾的是,用打印講稿的那位同學上臺不到一分鐘,無法繼續自己的講述,最后放棄了。課后我詢問原因,他說自己對所講內容理解不透,而前面那位用思維導圖的同學講得太好,給他很大的壓力。
2.建議
由于25%學生受思維定勢的約束,他們在老師介紹思維導圖這一新的思維工具后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運用這一新的思維工具,因此學習效果明顯差于其他學生。因此建議以后的教學中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積極運用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和主講課件。
還有50%的同學思維導圖運用得不是很熟練,因此應該鼓勵學生不僅要在本課程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都使用思維導圖,而且還要擴展到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并且進一步延伸到個人的課余生活、社會交往甚至將來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讓思維導圖的使用成為一種習慣,發散性思維自然而然地伴隨自己。
[1]東尼·博贊,等.思維導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4.
[2]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 [M].上海: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5:18.
The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Diagram in the Course-Teaching of Theory and Approach for Public Policy
Pan Xiuzh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s a revolutionarythinkingtool,thinkingpolygraph has manyadvantages in the field ofteachingand learning.The theory and approach course for public policyis a very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al course,which contains all the basic concepts,approaches,and principles,and involves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pecific practice of public policies at home and abroad.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teaching experience,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which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make notes while reading and have classroom discussions,cannot result in very good teaching effects.It is very necessary to apply thinking diagram in the course-teaching of theoryand approach for public policy,which will lead toa positive teachingeffect.
thinkingdiagram;divergent thinking;Theoryand Approach for Public Policy
C912.3
A
1673-8535(2010)04-0077-05
2010-05-20
廣西師范大學第七屆教育教學改革立項建設項目(B類13F)的階段性成果
潘秀珍 (1970.-),女,壯族,廣西鹿寨人,行政管理學博士,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改革與發展研究。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