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杰,江 玲,陳 赟
(1.2.3.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公正性缺失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邱 杰1,江 玲2,陳 赟3
(1.2.3.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通過分析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公正性缺失的現狀和成因,提出要保證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公正性,中央一級政府要加強相關貧困生資格認定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使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有據可依;地方政府應在認定過程中發揮主體的作用,規范認定程序,堅持認定的動態化管理;高校都要努力探討建立權利義務對等的資助模式;必須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培養文明新風。
高校貧困生; 資格認定;公正性缺失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人數在不斷的攀升。高校的貧困生問題已逐漸成為了國家亟待解決的一個突出而又敏感的問題。近年來國家通過不斷加大了各類資助予以解決。然而,在國家加大資助的同時,如何保證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公正性和準確性,直接關系到國家對貧困生資助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公平。然而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公正性卻飽受質疑。具體分析,我們會發現導致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公正性缺失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中央一級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因各地經濟情況不一樣,每個學生的情況不一樣,不宜也不可能制定十分詳細的關于貧困生資格的認定標準,一根線劃齊,未必就公平。只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根據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原則上根據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線來界定貧困生的標準。這樣的資格認定僅限于憑主觀經驗的、傳統的定性判斷上,缺乏相關的、詳細的物質、文化、自然及社會等方面的定量指標,缺乏相關行政制度的規范化支持和有效、合理、精細量化的參考標準,容易導致貧困生標準的界定形式參差不一,各自為政。再加之中央一級政府并沒有對地方政府、高校關于貧困生資格認定形成有效的監督,沒有相關的責任機制、懲罰機制,導致認定的隨意性很大,這無疑會增加貧困生資格認定的不公正機率。
地方政府雖然不是貧困生資格認定的主體,但卻掌握了貧困生資格認定的主要依據即 “貧困證明”的出具權。由于國家沒有明確地方政府在貧困生資格認定中的責任與義務,本應是認定主體的地方政府不用在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承擔任何責任,使得地方政府普遍無法認識貧困生資格認定公正性的重要,并且在認定過程中不作為,再加上對地方政府的這項權利上級部門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監督機制,所以有的地方政府在出具“貧困證明”的過程中根本不會認真審核由學生本人所提供的家庭狀況,草草蓋章了事。[1]甚至在一些地方,某些素質較低的工作人員還會利用這個權力,把出具 “貧困證明”和人際關系、人情聯系起來,出具假的 “貧困證明”,從而導致本應最能如實反映學生貧困程度的相關 “貧困證明”變得隨意性較大,公信力較低。真假難辨的 “貧困證明”成為了導致貧困生資格認定不公正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地方政府對于建立和完善一個包含有貧困生詳細的家庭地址、父母從事職業、月收入狀況、家庭困難的具體狀況、曾經受資助的基本情況等相關信息在內的動態的貧困生信息管理數據庫系統長期缺乏積極性。并且因為沒有及時跟蹤調查、調整和增減相關信息,實施動態管理,致使準確掌握貧困生的動態發展情況無法形成一個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的工作平臺,從而導致了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出現不公正的情況。
首先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方法較為單一,且缺乏動態調整。雖然目前各高校的貧困生資格認定方法不盡相同,相關的積極探索在許多高校也從未間斷過,比如中國科技大學的隱形認定法。但是多數的高校目前都是采取這樣兩種模式,一種是經驗式的傳統模式,即學生本人申請—老師認定—學校審批;另外一種是民主評議模式,即學生本人申請—班級評議組討論認定—學校調查審核—公示—學校建檔。[2]這兩種模式的貧困生資格認定主要是基于生源地政府出具的 “貧困證明”以及教師或同學對申請人在校期間的日常具體表現尤其是生活消費情況的了解。但這兩種依據都有可能因摻雜進各種人為主觀的因素,以及有限資助資源流向的不確定性,而出現偏差,導致貧困生資格認定的不公正。其次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不規范引非議。有些高校將貧困生認定的主要依據完全交給學生的生源地政府,然后學校根據生源地出具的學生家庭情況來完成認定;更多的高校有了貧困生資格認定的方法卻因為它缺乏可操作性而無法執行,而只能采取傳統的模式,一般由高校學生工作部牽頭,各院系輔導員具體落實。但目前高校輔導員普遍配備緊缺,輔導員身兼數職,要應付方方面面的工作,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將認定工作做精做細,這樣以主觀印象取代客觀調查的情況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他們會在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采取較為主觀的方式,甚至是輪流、平均享受的方式,導致認定不公正性的出現。拿常用的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使用的民主評議制來說,在學生本人提交申請和各種證明材料后,認定的主要工作是集中在班級評議小組民主評議和投票上,而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拉票現象、評議缺乏代表性、感性評議、“一票定終身”及公示涉及到貧困生的個人隱私等問題也引來諸多非議。[3]從而使部分貧困生因自卑等原因放棄申請,進一步增加了貧困生資格認定不公正狀況的出現。
由于受市場經濟負面作用的影響,再加之國家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不斷加大,部分本不困難的學生和家長在個人利益的驅動下,往往憑借自身掌握的各種社會資源和貧困生爭奪有限的國家資助資源。相反,部分確實貧困的學生卻因為內心敏感甚至自卑,而不愿意將自己的貧困公布于眾,喪失了本應獲得的資助。更有甚者,部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淡薄,誠信意識缺失,從而使貧困生資格認定的真偽更難以分辨,這無形直接導致了貧困生資格認定的不公正。目前,我國雖然已建立了形式多樣的資助模式。但是,這些資助多數都是屬于 “免費午餐”式的無償資助,從權利和義務方面來看,受資助的對象只享有受助權利而無須承擔相應的償還義務,真有如天上掉餡餅一樣。這種輸血型的資助誘使許多貧困生產生了 “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反而不利于培養貧困生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不少非貧困生也因為禁受不住 “免費午餐”的誘惑,不惜違反誠信,假冒貧困生,以此來爭奪有限的資助資源。這無疑增加了貧困生資格認定的不公正性,甚至直接損害了貧困生的利益,也損害了國家和學校的利益,使國家的資助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
中央一級政府要考慮制定較為完善的 “貧困生資格認定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資助主、客體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和健全貧困生資助的追究、監督制度,杜絕弄虛作假的行為,努力構建一套科學化、制度化的資格認定管理體系,對違反國家資助政策的學生、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要視情節輕重給予不同程度的處罰,使國家的資助政策不因貧困生資格認定公正性的缺失而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增強社會力量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首先,地方政府應設立專門的認定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建立動態的當地經濟困難戶的電子數據庫,及時調查跟蹤,對相關信息進行調整和增減,實施動態管理,并將相關工作及時上網,實現貧困生認定的信息化和網絡化,與高校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建立問責機制,強化認定機構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證明材料的可信度,從源頭上確保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公正性和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其次,地方政府應始終堅持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動態化管理。貧困生的資格認定必須是一個動態過程,要定期讓學生提供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并定期根據當地的居民消費水平對貧困生資格認定標準進行適時的調整,這樣可以讓因突發事件產生的新貧困生得到資助,又可以讓脫貧的讓出資源,從而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資助資源,提高資助效益和公平性。
當前我們要實現資助理念的實質性轉變,要認識到更為重要的是授之以 “魚”,不如授之以“漁”,資助模式要由 “輸血”向 “造血”轉變,貧困生要獲得資助就必須付出一定的勞動。權利義務對等的資助模式可以把 “假貧困生”淘汰出來,因為他們只需要權利而不愿意付出對等的義務,真正的貧困生是會既接受權利同時又履行義務的。這樣的模式要讓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擺脫貧困資源的能力和可能性,做到物質資助與精神扶持并重,“扶貧”與 “育人”緊密結合,促進了貧困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4]這樣一方面可以迅速找準資助主體,節約貧困生的認定成本,一方面又確保了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公正性。
“貧困假證明”的出現反映了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和社會責任的缺失,誠實守信是大學生必備的道德素質,因此要在大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活動,高校更應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后活動,教育學生誠實守信,引導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關愛感恩的良好風氣,杜絕 “假貧困生”產生的源頭,使真正的貧困生受益,讓他們感受到國家的溫暖,營造一個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和心理環境,從而為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公正性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它的公正性直接關系到國家資助的公平性。為了切實保證國家的各項資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實到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身上,政府、高校、社會和學生要各司其職,保證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公正性。[5]
[1]馮超.高校貧困生界定標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20):187.
[2]薛浩.高校貧困生現行資助體系中亟待改善的幾個問題研究.中國高教研究[J].2006(7).
[3]王毅,甘麗華.評定貧困生豈能光拼人氣不講正氣[N].中國青年報,2007-11-19(5).
[4]陳智玲.利用校園一卡通數據流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J].科技信息,2007(8).
[5]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對高等學校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EB/OL].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1/60/.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the Lack of Fairness in Qualifying the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Qiu Jie1,Jiang Ling2,Chen Yun3
(1.2.3.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and the causes for the lack offairness in qualifying the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oposals.The fairness in qualifying the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assured;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enforce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the systemofqualifyingthe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som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will be observed;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princip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qualifying the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regulate the qualifying procedures and implement dynamic management;college administrations should analyze and establish a finance assisting mode in which obligations should match rights,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honesty and credit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foster a newconduct ofcivilization.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 qualifying;lack offairness
G641
A
1673-8535(2010)04-0086-04
2010-05-2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XZ×014)
邱杰(1974-),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桂林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江玲(1975-),女,廣西貴港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陳赟(1984-),女,廣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覃華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