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先,甘金明
(1.2.梧州學院 計算機科學系,廣西 梧州 543002)
地方高校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周順先1,甘金明2
(1.2.梧州學院 計算機科學系,廣西 梧州 543002)
根據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信息安全技術類人才的需求情況,提出了泛珠三角地區地方高等院校應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服務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服務于泛珠三角地區的工程型、創新型信息安全技術類人才。
泛珠三角;地方高校;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
2008年,廣東省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區2008年至2020年的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將進一步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的發展,發揮其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作為泛珠三角地區的高等院校應積極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區域信息技術類人才市場的挑戰,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就業為向導,開展產學研結合,深化教學改革。針對區域性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特點,因地制宜對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調整,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
我國的教育科學研究在 “九五”期間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即從以抽象的基本理論探討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狀況,逐步向以實際問題分析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狀況轉變。[1]“十五”期間高職院校重點研究了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等課題,[2]“十一五”規劃中更是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提出了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優先發展教育,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目標。本文根據泛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信息安全技術類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泛珠三角地區地方高等院校應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服務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服務泛珠三角地區的工程型、創新型信息安全技術類人才。
(1)利用泛珠三角經濟發達、IT行業技術應用發展迅速的優勢,抓住時機、及時創建發展信息安全技術專業
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的設置體現了“高”、“新”、“熱”三個特點。所謂 “高”是指技術起點較高,而且需及時追蹤高新技術的發展;“新”是指專業名稱和教學內容要緊跟時代發展,反映經濟及科學技術的最新動態;“熱”是指及時創建社會急需的熱門專業。
黨的十六大提出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重大戰略。信息產業部 “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我國信息產業總收入達到10萬億元,年均增長17.6%。廣東省信息中心、廣東省信息協會對省內335家企業信息化問題的調查報告指出,廣東省企業急需大量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管理人才。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2008-2020)》[3]中提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深度合作,重點發展信息服務等行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網絡體系,加快部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推進無線寬帶城市群建設,構建 “隨時隨地隨需”的珠江三角洲信息網絡,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信息安全技術行業的發展和對于信息安全技術人才的需求。
最近幾年,隨著網絡應用的迅速發展,信息安全日益凸顯它的重要作用,最近國家在強制推行信息安全等級制度,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信息安全技術應用人才。目前企業服務器普遍采用托管方式進行管理,僅廣東省就有18萬家企業托管的服務器需要安全防護,這需要大量信息安全技術應用人才。同時隨著網絡外包服務的不斷發展,網絡運行與維護中也需要大量信息安全技術應用人才。美國信息安全人才供需比為1:4,在我國,從事信息安全的公司有1000多家,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奇缺。據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認證中心預測:根據現階段國家信息化建設的規模測算,比較保守地估計高級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在3萬人左右,一般人才的需求是15萬。因此必須抓住時機、及時創建發展信息安全技術專業,加強信息安全技術專業自身的建設水平,培養出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2)依托行業,積極開拓產學研合作,整體構建實訓實驗教學體系,充實和調整實訓實驗內容,強化課內外一體,校內外結合,重視學生工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力爭與企業、行業聯合辦學。
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實際應用環境相結合,使學生盡早順利地適應未來職業環境,是面向區域經濟人才培養的主要特色。[4]因此,在辦學形式上應更多地借鑒市場運作方略,想方設法利用社會資源,尋求合作伙伴,建立行業依托,實行各種形式的聯合辦學。
由于當前社會對信息安全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因此在要求學生具備較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強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培養 “寬徑、厚基礎、倡個性、重創新”的復合型信息安全技術人才,是地方院校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必須加強信息安全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開放式信息安全實訓基地可為師生提供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融合,為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創新意識,開發創造潛能提供了一個平臺,有利于使實訓變成思考、探求、感悟的實踐過程。因此信息安全實訓基地建設應立足于學生的動手能力、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立足于為國家和社會輸送適用的專業技術人才。開放式實訓基地的建設不應局限于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而更重要的是教學管理體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觀念的開放,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重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內涵。除了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還應依托行業,立足區域產業,積極開拓產學研合作,建立廣泛的校外實訓基地,與企業進行多方面有實際意義的、對雙方有益的合作,盡力做好包括教師到企業兼職、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兼任教師,力爭與行業、企業聯合辦學,真正把行業的工作要求引入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實現教學與實踐的零距離、畢業與上崗的零過渡,使學生盡快成為適用于信息安全行業的實用型技術人才。
(1)遵循高等教育基本原理,構建出獨具特色的課程模式
教學與案例研習。信息安全技術類課程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學內容應符合現行課程標準,教學設計突出操作步驟和效果,教學課件和教學環境特色突出、文字流暢、設計新穎、獨特,具有啟發性和可操作性。
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關注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整合與應用,推廣成功的實踐經驗,采用實物操作及演示、人機對話等教學方式,實現對學生知識、技能、態度、興趣等方面進行培養的教學目標。
開展互動論壇。對課題研究、教學模式探討、教學理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在同行中開展討論,并在討論中加入專家的點評和指導。
(2)適應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專業目標為主線進行課程配置
在研究、設計信息安全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學校應堅持以專業目標為主線進行課程配置。教學計劃的制訂要以專業為方向,例如以社會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為導向,以能力分析與分解為基本方法,圍繞專業目標進行課程設置,專業基礎課程是按照“必須、夠用”的原則設置的,專業技能課程是針對某一關鍵能力的實現而設置的。基礎學習與專業學習緊密相關,整體性強,學生在第一學期就可進入到專業領域,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就強調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技能的講授與訓練,打破各學科的封閉性與完整性,強調基礎學科和專業學科的交叉與開放。按照這一基本原則,信息安全技術專業可采用不同的形式開發并修訂出適用于本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例如,可采用 “多箭頭匯集”式課程體系設計方式,不同的箭頭代表不同的含義,每一個箭頭代表一條知識、技能鏈,課程之間存在著順序關系、層次關系、關聯關系,課程體系由一系列的理論課程或實踐訓練環節組成,箭頭最終指向同一終點——信息安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充實和調整實驗內容,強化課內外一體,校內外結合,重視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通過充實增加課程設計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通過技術服務和到企業實習,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通過把科研引入課堂,加強畢業設計與實際科研課題的結合,開展學生第二課堂科技活動,強化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學生中成立興趣學習小組,學生可以在業余時間主攻某個或某幾個方向的信息安全技術應用,一方面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改變信息安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前提下,將信息安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一些弱項補強,彌補某些專業技能課程課時不足的缺陷;同時可以使學生獲得某個或某幾個方面的信息安全應用特長,有利于學生的就業;也可以滿足各種層次競賽需求,有利于學生獲得信息安全行業的相關證書,便于學生獲得就業優勢。
同時,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技能培訓。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實踐,和企業聯合開展應用創新研究;鼓勵教師參加學術會議,跟蹤信息安全技術的發展新動向。要求教師到網絡安全相關企業進行學習與調研,跟蹤掌握信息安全新技術、新設備和網絡新應用,一方面為教學工作做好知識技能的準備,另一方面只有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完善信息安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
當然,對地方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在人才培養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中可能存在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在如何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工程型、創新型信息安全技術類人才,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實踐。
以上論述闡明了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構建出一個體現整體融合和產、學、研結合,并且注重學生科技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信息安全技術類人才培養模式。并對辦學理念、專業設置思想、課程體系的設計思想、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分析與研究,提出整體構建實訓實驗教學體系,充實和調整實訓實驗內容,強化課內外一體、校內外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高等院校針對區域性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特點,因地制宜設置專業,制定相應的專業教學計劃,逐步建立起個性化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對基于區域經濟轉型和發展需求的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倪煥敏.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5(3):32.
[2]陳先運.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5(3):48-50.
[3]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8/111717003494.shtml.
[4]馬恒升等.依托行業學會強化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05(1):49-51.
F249.2 7
A
1673-8535(2010)04-0082-04
2010-05-26
周順先 (1968-),男,梧州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機器學習。
甘金明 (1976-),男,梧州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