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科
鄭汴新區:河南“一號工程”
■王海科

一個是夏商故都鄭州,一個是七朝古都開封,直線距離70公里。如今,一個宏偉的藍圖正將兩者的距離拉近,再拉近,直至最后融合。
鄭汴新區,這個河南“一號工程”正從紙上走進現實,它要以自己的努力證明1+1>2的可能性,而且,它還將證明在促進中部崛起過程中的河南力量。
2005年5月22日,《紐約時報》記者尼古拉斯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
文章中說,公元1000年,坐落在泥沙淤塞的黃河岸邊的古城開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然而,今天的開封骯臟貧窮,連個省會也不是,地位無足輕重,所以連機場都沒有。這種破落相更讓我們看清楚了財富聚散的無常。
如今,鄭汴新區的建設,也許將讓尼古拉斯描述的場景一去不返。
2010年7月28日,《鄭汴新區總體規劃(2009~2020年)》被提交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按照規劃,這個被稱為“河南一號工程”的新區,規劃總面積2127平方公里,相當于7個現在鄭州市區的面積。“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是鄭汴新區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
事實上,即使在2009年6月以前,如果提起河南經濟發展的亮點,河南人拿得出手的還只是鄭東新區。
這個規劃面積只有150平方公里的新區,從2003年開建以來,各項指標一直都領跑全省。一時間,政要、商賈、賓朋云集鄭東新區指導、考察、觀摩。
但正如長跑比賽中的領跑者一樣,開建7年來,鄭東新區一直是孤獨的。
不過,如今在鄭東新區朝著“十年建新區”的目標邁進的時候,更多的新區正在它的周圍崛起。
2009年6月,河南省政府下發《鄭汴新區建設總體方案》,正式提出建設鄭汴新區。河南省政府給它的定位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和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并將以此為龍頭,推進鄭汴一體化和中原城市群建設。
這個鄭汴新區由鄭州新區和汴西新區(現名為開封新區)兩大部分組成,由此,鄭州新區不僅囊括了鄭東新區,還和開封新區牽手,在鄭汴一體化道路上跑步前進。
然而,河南的新區“棋局”并未就此定格。
2009年7月,洛陽新區獲批,規劃總面積480平方公里。2010年上半年,新鄉平原新區、許昌新區、焦作新區相繼獲批。
至此,河南的省轄市級新區已達6個之多。它們以鄭州新區為中心,周圍有新鄉平原新區、焦作新區、洛陽新區、許昌新區、開封新區5大新區環繞,形成了“眾星拱月”的格局。

在很多人看來,河南的城市發展戰略總是搖擺不定,今天一個新區,明天一種格局。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雖然,各地的新區層出不窮,但是,如果要探尋它們的發展脈絡,卻是衣缽相襲、一脈相承的。
如果說鄭東新區謀劃之處,是想打造一個“點”的話,那么鄭汴一體化就是一條“線”,而包括河南省9個省轄市在內的中原城市群則是一個“面”。這樣一來,鄭汴新區就成了鄭汴一體化這條“線”的擴展,其他新區是中原城市群成員的具體化和深化。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得再寬些,這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后來提出的“一極兩圈三層”的框架也是一脈相承。
2009年1月,河南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中原城市群“一極兩圈三層”的框架。
其中,“一極”是作為全省經濟發展核心增長極的“鄭汴新區”,包括鄭州新區和開封新區。“半小時交通圈”是以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和高速鐵路為紐帶,實現以鄭州為中心,半小時可達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8市;“一小時交通圈”就是以高速鐵路為依托,形成以鄭州為中心,1小時可達安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9市的快速交通格局。
“三層”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層、緊密層、輻射層。“核心層”指鄭汴一體化區域,包括鄭州、開封兩市;“緊密層”包括洛陽、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7市;“輻射層”包括安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9個市。
由此可見,河南的城市發展格局是一脈相承、層層推進的。而且,通過這種遞進關系,河南的城市發展呈現出多層次、多中心格局,像一顆石子投入水中,泛起層層漣漪。鄭汴新區顯然是那顆最大的石子,這顆石子對河南區域經濟影響巨大。
對于中原城市群來說,鄭汴新區的意義同樣非同小可。
早在2006年,《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產總值要超過1萬億元;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產總值要超過5000美元。而要實現這兩個目標,作為中原城市群龍頭和先導的鄭汴新區就要獨自撐起半壁江山。
再往大里說,鄭汴新區同樣承載著河南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帶動的重任。在鄭汴新區的發展中,既沒有行政區劃的界限,也沒有城鄉二元制的束縛,而是城鄉統籌發展,帶動全省其他地域跟進。此外,它還是河南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轉型的重頭戲,無論是地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經濟規模,鄭汴新區都是其他省轄市所無法比擬的,這就意味著,鄭汴新區發展業績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河南省的經濟發展河南局,它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能否得以充分發揮,更關系著全省十二五乃至更長遠目標的實現。
如果再把視野放得更寬些,鄭汴新區同樣關系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成敗。
2009年9月,國務院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做出構建“兩橫”經濟帶的部署。其中,南部要以武漢為中心,加快沿長江經濟帶發展;北部要發揮鄭州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增強沿隴海經濟帶實力。
現在,沿江經濟帶的發展,及其范圍內的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已經從宏觀層次上完成了布局。北部的中原城市群也已具備相當實力。
如果僅以中心城市相比,鄭州的經濟總量不如武漢,但就區域發展來說,中原城市群整體實力卻是中部地區當之無愧的“翹楚”。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歐繼忠表示,2008年中原城市群的地區生產總值、經濟總量、綜合實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均居中部其他城市群之首;在全國七個二級城市群中僅次于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由此看來,作為中部崛起兩大支柱之一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鄭汴新區的支撐作用舉足輕重。
從谷歌地圖上看,在鄭州和開封兩大城市之間除了一個中牟縣外,城市的痕跡似乎乏善可陳。
然而,鄭汴新區的出現,正在讓這空曠的中間地帶快速消失。
按照總體規劃,鄭汴新區西起鄭州老城區的東邊界(鄭州市中州大道、機場高速公路、京廣鐵路),東至開封老城區的西邊界(金明大道),北起黃河南岸,南至中牟縣及開封市區南界,總面積2127平方公里,和建成區面積303平方公里的鄭州市區相比,前者是后者的7倍。
在這2127平方公里的舞臺上,有兩個主角:鄭州新區和開封新區。其中,鄭州新區面積1840平方公里,開封新區面積287平方公里。
前者有鄭東新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國際航空港區、白沙官渡產業集聚區、鄭州國際物流園區和鄭州出口加工區以及沿黃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對應區域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等作支撐。
后者只有一個汴西組團,主要在鄭汴產業帶規劃的原汴西新區基礎上,與鄭州新區實現空間銜接。
而作為河南經濟發展核心增長極的鄭汴新區“胃口”不小。
根據規劃,鄭汴新區的發展大致分兩個大階段:近期為2009年—2020年;遠景展望為2020年—2050年。其中,到2020年,鄭汴新區總人口要達到500萬人,城鎮化水平將達到95%。
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和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其發展目標也基本確定,這為鄭汴新區的發展描繪了美好的愿景。
按照發展方案,著眼于2020年河南省基本實現工業化,河南要把鄭汴新區建設成為“五區一中心”,在河南全省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其中“五區”即要把鄭汴新區建成“現代產業集聚區、現代復合型新區、城鄉統籌改革發展試驗區、對外開放示范區、環境優美宜居區”。一中心“是要把鄭汴新區打造成“區域服務中心”,即發揮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強化物流、信息、金融、會展、教育、商務等現代服務功能,使之成為河南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中心。
在鄭汴新區規劃中,“復合城區”的概念尤其值得關注。
所謂“復合城區”,即通過區域“規劃統籌、交通一體、產業鏈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建設中要實現“五大復合”,即功能復合、產業復合、生態復合、空間復合和體制復合。
其中,在空間復合方面,將打破單一土地利用模式,在城市建成區之中穿插一些生態農業示范區,實現土地混合使用;同時,以基本空間單元構成復合型社區,再由復合型社區構成功能組團,防止分區之間功能割裂,減少交通能耗。
而在體制復合方面,將打破行政區劃及城鄉界限,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為了指引鄭汴新區快速發展,河南省政府又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戰略途徑。概括說來,主要有5條路徑:
第一,統籌編制鄭汴新區規劃。要打破行政界限,立足整體,統籌編制鄭汴新區總體規劃,確定發展定位,實現鄭州新區與汴西新區規劃理念統一、功能定位互補、空間布局一體、基礎設施協同。
如今,鄭州新區和開封新區無論是在總規的編制上,還是專項規劃的謀劃上,或者是規劃方案的評審上,兩者都是“合署辦公”,力求規劃的統一和整體性。
第二,推進交通一體化。完善對外通道,打造以國際航空運輸、公路快捷運輸、鐵路高速客運和集裝箱轉運為重點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對外聯系通暢高效、覆蓋全省、輻射周邊、服務全國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在這一路徑中,鄭州新區和開封新區都做了有益的嘗試,正在打破行政和地域界限。隨著鄭開大道、鄭汴物流通道的開通,越來越多連接雙城的道路項目上馬,兩城正在從道路、管網等市政設施入手,共建兩城對接且供兩城共享的城市資源。
第三,促進產業合作鏈接。明確產業定位,優化配置土地、環保容量、資金等要素,避免產業同構和盲目無序競爭,促進產業鏈接、優勢互補和差異化發展,形成產業發展一體化格局。
第四,積極推進社會公共資源共享。深入開展文化、教育、電信、衛生、科技、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探索推進區域內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強化區域服務功能。
第五,加強生態和環境保護合作。編制區域生態環保、水系規劃,建設節約型居住區、生態化社區、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使之逐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新區。
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鄭汴新區的發展都將遵循這5大路徑而不可偏移。
(作者為河南商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