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鴻賓
關于農業保險創新的幾點思考
■董鴻賓

對于農業保險來說,創新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加快自身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開展農業保險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的重要意義。
第一,創新是農業保險健康發展的根本要求。
我國保險業在金融業中開放時間最早、開放力度最大,外資保險機構的快速發展,既帶來了全新的經營理念和技術,給保險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對國內保險公司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各類外資保險企業日益增多,保險業面臨著全方位國際化考驗。保險業要繼續保持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就必須及時跟進創新潮流,通過創新,保持專業和技術優勢,不斷擴大市場發展的空間。
農業保險本身就是一個新生事物,創新在農業保險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作用更為突出。農業保險業務的增長和經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自主創新能力及其成果轉化速度。
第二,創新是農業保險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
目前,安徽保險業的規模還比較小,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較低,農業保險所占的比重則更低。農業保險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中擔當重任,就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更廣的范圍融入農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要完成這樣的艱巨任務,走傳統的發展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唯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拓展符合我省省情的農業保險發展道路。
第三,創新是保險業做大做強的本質要求。
保險業是一個朝陽行業,本身就是在改革創新中發展起來的。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保險業、做好農業保險,既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因此,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品格,從而獲取強大的前進動力。
安徽自2008年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以來,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農業保險作用越來越顯著。2008年,承保農作物1648.6萬畝,牲畜194.5萬頭,保費收入3.15億元,提供風險保障64.6億元。2009年,承保農作物7201萬畝,承保能繁母豬202萬頭,保費收入9.6億元,提供風險保障207億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增長了3.36倍。截止2010年上半年,累計支付賠款9.4億元,近500萬農戶受益。農業保險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創新方面。一是如何結合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創新保險產品,更加貼近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二是如何創新服務模式、健全農村保險網絡,最大限度將保險服務延伸到廣大農戶,讓保險真正走進農民的生產生活,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更好地保險服務;三是如何培養創新人才,適應農業保險承保、查勘、定損、理賠及展業、精算等需要;四是如何更好地與各地政府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如何創新宣傳形式,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保險、接受保險、使用保險,增強保險意識等等。
開展農業保險,必須用創新理論武裝自己,必須借鑒國內外保險業的先進經驗,更新經營管理理念,創新工作思路及方法,實現農業保險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認真開展保險產品創新。
目前我省農業保險的險種主要集中在中央財政補貼的大宗農作物品種上,如水稻、小麥、棉花、玉米、油菜、大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險種還不多。因此,必須在充分體現保險三大功能的基礎上,積極推出適應我省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的、個性化的且具有不同附加值的新品種。
一是建立“研究一批,儲備一批,開發一批,推廣一批”的產品創新機制,為我省農村保險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保險產品。
二是注重險種配置,更多地設計一攬子保險品種。如農村家庭財產損失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一攬子保險、農房損失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家庭主要財產損失、大牲畜意外死亡一攬子保險、農民工人身意外傷害和養老一攬子保險等,這樣的險種配置既可以降低費率,又可使投保農戶得到較全面的保障,還可起到避免重復展業、節約投保農戶成本的作用。
三是開發集保障與投資于一體的險種。這樣的保險產品,不僅能使農民獲得人身意外保險保障和家庭財產保險保障,還具有投資收益。
第二,全力做好保險服務創新。
一是不斷拓寬服務領域。農業保險除了提供適宜的保險產品以外,還要根據農村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積極拓展服務范圍。例如針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和公共責任事故,開展預防教育和減災防損工作;為種糧、養殖大戶設立服務升級計劃,為他們提供更好地風險保障。
二是開展保險延伸服務創新。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生產資料、大型農機具信貸、家電消費等已成為農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各種誠信問題也隨之而來,廣大農戶對于此類保險延伸服務有著迫切需求。因此,保險公司可以為農戶提供與之相關的理財咨詢、投資顧問、信息交流等服務。
三是開發教育、醫療、養老等咨詢服務保險公司在提供保險服務的同時,可以利用自身的一些渠道和優勢,開展附加服務,提供農民工子女就學咨詢、醫療咨詢、再教育咨詢等,積極協助農民群眾辦理教育信貸、看病就診等服務。
第三,努力實現經營管理創新。
在業務經營的各個環節應全面實現電子化和網上操作,利用網絡進行管理和監控。在核保、定損、核賠等實務操作中實行量化管理和指標控制。實現適度的業務發展規模、有效的成本監督核算、優良的經營效益融為一體,真正實現集約化經營。在經營策略上,不斷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確立以險種為突破口的經營思想,開發符合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險種,特別要開發一批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良種領域配套服務的險種,鞏固和發展一批較為成熟的險種和相應的附加險,實現險種上的名牌效應。
第四,延伸服務網絡、創新營銷渠道。
目前,我省農村地區保險服務網點較少,全省三千多個鄉鎮大多數處于空白狀態。保險公司要將機構網點覆蓋農村地區,既要考慮網點建設費用,又要考慮人員的配備和技術條件。因此,創新服務網絡建設,在較短的時間內做到農業保險服務網絡基本覆蓋廣大農村地區,是當前農業保險面臨的重要課題。依托各級鄉鎮涉農部門,聘請專兼職人員作為協保員從事農業保險服務;利用銀行密集的服務網點、電信的先進電子信息系統和渠道,與村鎮銀行、郵儲銀行、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合作,開展保險服務。
創新營銷渠道主要是指險種銷售方法和手段的創新。通過創新,降低銷售成本,提高銷售效率,從而更好地為農戶提供更便利的服務。一是按險種的性質和規模確定相應的展業方式。如種糧、養殖大戶可由員工直銷,分散農戶可以村為單位由協保員代理銷售等。二是鞏固和發展多種合作業務,在傳統銀保合作基礎上,嘗試多種創新組合。如合作開發集保障性、責任性、投資性為一體的農村小額信貸保證保險,開發帶有保障儲蓄型產品和帶有銀行產品特點的保險產品,從而使保險產品成為一種廣義上的農村金融投資工具。三是與各級農業、水利、氣象等部門合作,建立代理服務網絡,開展保險服務。
第五,加強創新隊伍建設、培育創新文化。
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最大限度地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新激情和活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農業保險不僅要培養精算、核保、核賠、法律、投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也要培養農業方面的人才,尤其要培養既懂保險、又懂農業、懂動植物預防病蟲害、懂氣象等復合型人才。
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勇于創新、敢于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培育創新文化,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為創新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圍。在社會各領域廣泛傳播農業保險知識,形成知保險、懂保險、用保險的社會風尚。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