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
醫改路何方,領導一句話
■廖新波
最近,去了安徽省的馬鞍山市和蕪湖市考察公立醫院改革的情況,可以說,受益匪淺。湊巧,媒體也報道了北大李玲教授對蕪湖整體醫療改革的看法。
她說:“就要拿出辦奧運、世博的勁來搞醫改,在中國,只要領導想清楚了,有什么事情搞不定?”“醫改僅僅靠錢是不行的,要靠合理的體制、機制,不然,美國的醫改早就成功了。”
蕪湖市首先從醫藥分開為突破口,進行了近3年的公立醫院改革探索,他們做了幾個方面的事情。
在眾多意見的情況下,作為一把手如何決斷?站在單純的GDP一方,還是站在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一方?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實施醫藥分開。蕪湖成立了市醫療機構藥品管理中心,衛生局領導,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市屬8家醫院的藥劑人員全部劃轉至該中心統一管理,各醫院藥房統一改名為藥品調配中心,醫院不再賣藥。藥管中心統一負責全市藥品招標采購管理,實行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設”。
二是完善區域衛生規劃,優化公立醫院布局。2008年起,蕪湖通過遷移、改造、新建等方式設置四大醫療集團,集團內部進行著實的醫療資源整合。
三是實行全員聘用制和社保全覆蓋。2008年初,結合全市事業單位改革,對全市公立醫療衛生單位進行重新定崗定編。實行全員聘用制,為單位所有人員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
四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開展績效考核。以專業技術能力、業績成果和醫德醫風為主要評價標準,在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合理確定醫務人員待遇水平,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五是不斷加大政府投入,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從2008年開始,市財政,連續5年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萬元,專項用于整合醫療資源,支持公立醫院加快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一次性安排2500萬元用于醫院資金周轉,解決醫院欠付藥品費用款。
六是積極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成立市醫療集團管理委員會,實行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四大醫療集團是委員會執行機構,集團實行總會計師制度,發揮財務管理的作用,總會計師由國資部門提名,并經組織部門考核后任命。
同時,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院長任職資格條件由市衛生部門制定。聯合市發改委、衛生、財政、國資等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能,對醫療集團實施監管。
以上是蕪湖市的主要做法,我的感覺是不管他們目前面臨什么挑戰,但是總算是邁開了一大步。為什么他們的力度會有這么大呢?
我認為還是“一把手”的問題。在眾多意見的情況下,作為“一把手”如何決斷?站在單純的GDP一方,還是站在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一方?公立醫院市場化,還是回歸公益性?在這個節骨眼上,領導就得作出明確判斷。領導一句話決定了整個方向,決定了財政投入的數量。
蕪湖市委書記親自擔任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市醫療集團管理委員會由常務副市長任主任,分管衛生副市長兼任醫改辦主任,衛生、發改、財政、編辦、人社等部門負責人任副主任,并抽調專人進行日常辦公。
就在我們到達的那天,市委、市政府聯合召開加快醫藥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會議兩天半,書記、市長、常務副市長親臨大會,各縣區的“一把手”書記、市長,以及相關部門的“一把手”均出席會議。他們在大會還質問為什么有的“一把手”沒有來,問他們懂不懂政治!大會結束的時候已經是周末,但是大部分縣區的領導馬上召開會議,布置落實任務。
蕪湖我去了,也許是走馬觀花,但有個感覺是:政府“扶上馬,送一程”,有點像國有企業。

(作者為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