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城鄉道路沿線鄉村地區規劃管理模式探索
——以《成都郫縣沙西線、IT大道沿線區域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編制為例
陳 鵬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隨著城鄉統籌的深入,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目標的提出,成都鄉村地區作為規劃管理的薄弱環節,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以成都郫縣沙西線、IT大道沿線區域鄉村地區的規劃管理為例,從城鄉道路入手,試圖探索其沿線鄉村地區規劃管理的模式,構建鄉村地區規劃管理體系,希望對成都廣大鄉村地區的規劃管理有一定借鑒和推廣意義。
城鄉統籌; 鄉村地區; 規劃管理; 模式
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并提出“以規劃為基礎和龍頭,深化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拉開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序幕。實行城鄉統籌七年以來,成都經歷了初步探索(三個集中①)、根本轉變(六個一體化②和四大基礎工程③)和全面提升(世界現代田園城市④)三個發展階段,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是一個從城市規劃到城鄉規劃的過程(圖1)。
特別是隨著災后重建的深入,以及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這一歷史定位與長遠目標的提出,對鄉村地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鄉村地區作為規劃的薄弱環節,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故應探索鄉村地區規劃、管理模式,從而實現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
城鄉道路作為鄉村地區的重要展示平臺,應改變以往夾道建設,發展馬路經濟的現狀,率先納入規劃、管理,本文以《郫縣沙西線、IT大道(鄉村段)沿線區域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編制為例,從道路入手,對其沿線鄉村地區的規劃管理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
郫縣沙西線、IT大道位于成都市西北面,是向西連接都江堰的兩條過境快速路;是郫縣連接中心城的兩條主干道;是郫縣縣域內各鎮的主要連接紐帶。沿線通過的區域是成都平原精華灌區,河流、林盤、農田等自然資源豐富,展現出樸素、自然、原生態的川西田園風光。
雖然川西田園風光自然、優美,然而,沿線零星建筑、工業建筑、新型社區等建設種類眾多,而且建筑風格各異,沿線鄉村地區總體呈現出現狀建設雜亂,管理無序的問題,與“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造成上述現狀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2.2.1 規劃的缺失
廣大鄉村地區是規劃編制的真空地帶,在新的《城鄉規劃法》頒布實施前,規劃往往是針對城市地區的,規劃存在先天的不足。
四川省城鄉統籌 7年以來,針對鄉村地區,郫縣在規劃方面也進行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如《郫縣縣域總體規劃(中間成果)》、《郫縣川西農居風貌保護性建設規劃》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針對廣大鄉村地區內零星建設、現代農業項目等的規劃建設未提出明確要求,尚未實現規劃滿覆蓋,存在規劃的缺失。
2.2.2 管理的多元與缺位
從現狀來看,郫縣規劃部門管理的范疇是詳細規劃覆蓋的區域,針對鄉村地區主要包括鎮區、新型社區、聚居點等,而農房、農業產業化項目分別由國土部門、建設部門和農業部門管理,存在管理主體多元,而規劃管理缺位的現象。
2009年底,成都市委提出建設 “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要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城鄉一體的田園城市;對于郫縣而言,應優化發展,體現城在田中,成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沙西線、IT大道是作為鄉村地區的重要展示平臺,率先選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示范線。示范線總體控制要求提出了總體定位、總體布局、產業布局和分段風貌引導等內容,明確了示范線大的方向性問題。但是,僅憑總體控制要求難以實現示范線的有效規劃管理,因此,有必要結合總體控制要求及相關規劃,制定沙西線、IT大道(鄉村段)沿線區域規劃管理規定,為沿線科學管理、規劃以及建設提供技術支撐,進而成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筆者以城市特別地區的規劃管理實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如何構建鄉村地區的規劃管理體系的方法論。
4.1.1 美國波特蘭地區規劃設計導則
美國波特蘭地區規劃設計導則從該地區的控制重點入手,劃分城市特色和空間框架、交通系統與步行空間、建筑與環境、活動和景觀等方面,分要素進行引導控制,然后進一步對要素梳理得出分項控制內容,最終引導形成了該地區的空間形態及景觀形象。

4.1.2 香港“規劃設計指引”研究
香港于 1998年初開展“規劃設計指引”研究,側重推廣香港的世界級都市形象,以及從局部和整體的層次,提升本港建設環境的功能和美感。根據引導重點,該研究在縱向上進行了分層面設計指引(如表 2),從廣義、狹義、微觀三個層次上進行分類分項控制,分類分項同樣抓住引導重點,劃分為發展高度輪廓、濱海發展、城市景觀、行人環境、舒緩道路交通噪音和空氣污染的措施、保存眺望下的山脊線、優美海旁設計八類,以達到提升素質,提供彈性和提倡活力的目的。


4.1.3 經驗小結
從上述城市特別地區的規劃管理實例可以看出,控制要素的提出應抓住管理引導的重點,確定一定的分類的標準,從而提出詳細的控制引導內容。
4.1.4 構建管理體系,搭建管理平臺
沙西線、IT大道作為城鄉聯系道路,不僅包含沿線鄉村地區,還需進行沿線支撐系統的控制引導,因此,從用地和支撐系統兩方面出發,提出分區控制,分類管理,分段引導,道路、市政及其他系統引導的規劃管理體系,進而細分各管理要素,對各要素提出了剛性和彈性要求(圖 2)。

圖 2 管理體系構建示意圖

圖3 鄉村景觀舒適度分析示意
為實現沿線區域科學規劃、有序管理、合理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引入城市地區對建設用地的控制指標系統,著重針對鄉村地區的零星建設斑塊,對其布局模式、用地規模、用地性質、建設容量、建筑高度等對形態進行引導控制,同時形成行之有效的控制指標系統,指導規劃管理。
4.2.1 形態分區
引入蘆原義信的理想視距理論,以人的眼睛大約 60°頂角的圓錐為視野范圍,分析鄉村景觀舒適視距(D)(如圖3),根據單個林盤聚落的直徑W為 50~150m不等,欣賞一個林盤聚落所需要的距離d≈0.8W,同時,考慮到實際欣賞時構成協調的畫面比例,需觀看比被觀察區域更寬一些才能構成協調的畫面,因此對視距d做一個修正,當舒適視距(D)與被觀察區域寬度(W)之比D/W=1時,被觀察區域在視域范圍內比較舒適。
由此,確定郫縣地區鄉村景觀舒適視距為 150m,150m至300m范圍主要展示成都平原林盤聚落若隱若現的景觀特色。
另外,考慮到沿線鎮區周邊形成建設強度由高到低逐步遞減的景觀效果,將鎮區外邊緣 500m范圍劃定為控制范圍,500米范圍內可適當提高建設強度。
綜上,根據鄉村地區景觀舒適性視距分析,同時,結合建設斑塊距離鎮區的遠近關系和現狀水體(如河流、塘、堰等)、林盤聚集區、相交道路等資源以及產業發展需要,將沿線區域劃分為四級分區(如圖 4)。按照四級分區,確定不同的控制指標,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空間形態。

圖4 強度分區示意圖
第Ⅰ區,為高強度區,為距離鎮區邊緣 500m以內的區域,可建設體量較大的建筑,建筑高度亦可適當提高,但應進行綠化遮擋消除不良影響。
第Ⅱ區,為中強度區,結合現狀水體(如河流、塘、堰等)、林盤聚集區、相交道路等資源較好區域以及產業發展需要劃定,可適當提高建設強度,但應進行綠化遮擋,呈現出若隱若現的鄉村景觀。
第Ⅲ區,為低強度區,結合距離鎮區、沙西線、IT大道的遠近以及自然地物的分割如河流、道路劃定,可進行適量建設,范圍內主要展示成都平原林盤聚落的景觀特色,以低層建筑為主。
第Ⅳ區,為禁建區,為距離沙西線、IT大道兩側 50m以內區域、主要河流兩側 200m范圍區域及水源保護區,除現狀需要保留的建筑外,以綠化為主,包括樹叢、農田等。
4.2.2 布局模式
按照建設斑塊與鎮區邊緣的距離大小進行布局,距離鎮區越近,布局越密;同時,綜合考慮自然資源稟賦以及現狀建設情況,因地制宜,確定布局模式,分別是島式布局,避免建設斑塊連片發展;集中布局,建設斑塊在一定范圍內相對集中分布;非均衡布局,沿線建設斑塊為非均質化分布;錯落布局,建設斑塊之間不宜并排行列式布局。

圖 5 建設斑塊布局方式示意圖
4.2.3 建設斑塊分類
根據沿線現代農業(種植、觀光、營銷)、鄉村旅游業、娛樂休閑產業、農業總部辦公,鄉村居住等的業態選擇,將沿線建設斑塊劃分為四種,分別為鄉村旅游接待類、農業總部辦公類、鄉村居住社區類和農副產品流通市場類如表 3。

4.2.4 建設斑塊用地控制
(1)用地性質。用地性質的確定借鑒《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 137-90),同時遵循功能復合性原則,彈性控制不同用地類型的用地性質,分別確定禁建的用地性質和可復合利用的用地性質,如表 4。


(2)用地規??刂?。以單個林盤聚落最大的直徑約為150m測算建設斑塊用地面積,約為 2 hm2;另外,結合《成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技術導則》,規模較大的農村新型社區宜聚落布局,聚落規模不宜過大,以不超過 50戶為宜,以人均 60m2,占地約 2hm2;再結合建設斑塊的用地類型確定最大用地規模如表 5。
4.2.5 建設斑塊容量控制
根據形態分區,分別控制各類建設斑塊的建設容量如表 6。

除此之外,筆者還以營造最美鄉村道路為目標,在整體風貌、臨路界面、林盤、樹林、水體、分段特色、道路斷面等方面進行引導控制;同時提出了市政設施、綜合防災、環境保護的建設標準,實現沿線區域配套標準化。最終,實現沿線突出整體、注重形態、塑造景觀、配套完善的規劃目標(圖6)。

圖6 規劃目標示意圖
隨著城鄉統籌的深入,鄉村地區作為規劃管理的薄弱環節,越來越受到重視與關注,本文以《郫縣沙西線、IT大道(鄉村段)沿線區域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編制為例,從城鄉道路入手,探索郫縣沙西線、IT大道沿線鄉村地區規劃管理的模式,目前,這種管理模式正在郫縣沙西線、IT大道沿線進行試行,希望通過管理實踐,對成都廣大鄉村地區的規劃管理有一定借鑒和推廣意義。
注釋:
① 三個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
② 六個一體化:城鄉規劃一體化,城鄉產業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管理體制一體化;
③ 四大基礎工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建設、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④ 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是成都市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了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其內涵是體現“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核心思想,包含世界級、現代化、超大型、田園城市四個基本要素,具有田園式的城市形態,國際性的城市功能,形成市域現代產業體系,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基礎設施現代化、智能化六個具體特征;
⑤ 建設斑塊:用于項目開發所需設施的建設用地,如:建筑、道路、場地鋪裝、停車場地等。
[1]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郫縣沙西線、IT大道沿線區域規劃管理技術規定(階段成果)[R].2010
[2]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華夏出版社,2001
[3] 何旻,唐鵬.全面深化城鄉統籌,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J].成都規劃,2010(1)
TU984.17
A
2010-05-31
陳鵬(1982~),大學本科,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