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敏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現代城市景園設計淺析
申 敏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以成都浣花溪、新都寶光寺廣場等公園為例,通過對綠化、道路鋪裝、建筑小品等元素的分析研究,探索了現代城市景園設計的手法。
城市景園設計; 綠化; 道路; 建筑小品
景園藝術設計在越來越重視環境建設的今天更顯得重要。優美的景園設計是構成良好的建筑群外部空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但可以改變城市面貌,美化生活,而且在改善氣候,提高綠化率等方面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所謂景園設計,其實就是指景觀和園林的設計的統稱。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組成的綜合體,亦即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園林是指大面積園苑,也含有自然風景,包括城市園林,森林公園,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園林是一種一模仿自然為主要標志的藝術作品,它提供優美的環境,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同時,城市園林也是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場所。
景觀規劃設計主要原理為三元論,一是人們對景觀環境的感受層面;二是景觀、綠化對于環境、生態和資源層面的影響;三是景觀規劃設計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和引導的層面。在做景園設計時應該同時考慮這三個層面。
在進行景園設計之前,需要了解在景觀系統中包含的生態系統,以便在設計中進行考慮。(1)景觀于外部系統的生態關系。(2)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3)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4)存在于生命和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5)人類的物質、營養及能量的生態關系。
現代城市景園由于其所處的時代和城市環境不同于已往,對于景園設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傳統的造園手法已經很難全面的解決面臨的錯綜復雜的問題。所以,現代城市景園設計不應該停留在傳統造園思路的框架下,而是要在傳統造園精神的前提下,按照“流通空間”的空間組織形式去營造內部路線,改造自然山水,表現大自然的不規則和不確定性,用它去表現彎彎曲曲的水際線,起伏不平的山脈,粗糙不堪的端面,九曲回腸的河流,縱橫交錯的路線等。同時,景園設計還應該體現其獨特的地域文化,所在城市的風貌和神態中,還可以考慮其景園的主題意識和文化展示,應用較高的科技技術,使得景園設計不僅是環境設計,更是文明與科技進步的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展示,是城市精神的凝聚。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設計者應考慮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給游客以無限的感受,如何將空間的張力發揮到極致,而中國傳統私家園林流通空間的手法就可以達到這一點。但是,作為現代城市景園設計,并不一定是將明清建筑的個體形式照搬進設計中去,不一定要用這種理性的流通空間、秩序的形式感和人工化的符號來表現。所以,即使在各景觀節點設計了亭、臺、樓、閣等傳統元素的構筑,功能仍舊保持其原有功能,但表現形式已經被現代的語言所替代。我們不能否定其功能的存在,但其形式已經被我們改良。
城市景園設計有其特有的元素,例如綠化、道路、雕塑、水景等,這些元素的設計形式對景園有著重要作用,故下面結合對成都幾個城市公園的調研,對綠化、道路、水景等元素做詳細論述。

圖1 直線形道路
綠化的作用有:(1)調節氣候作用即調節氣溫,濕度與氣流。(2)凈化空氣,保護環境作用。即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吸收有害氣體,濾塵殺菌,凈化水土,隔離噪聲,監視有害氣體。(3)美化環境,休息游覽的作用。
在景園設計中,綠地一般分為兩種布置形式,即規則式和自然式。以浣花溪公園為例。綠地為道路兩邊的綠地,其布置形式比較規則嚴整,這種布置方式多適用于平地,往往采用嚴整的對稱布局。道路多用直線和幾何規律形式,樹叢綠籬修剪整齊(圖 1、圖 2),在景區或視線集中處布置雕像噴泉、亭等。在主要建筑物前或廣場中心多布置毛毯花壇(圖3)。而在山丘起伏、地形變化比較大處可順應自然地形,不求對稱而采用自然式布置以增強自然之美。在山丘、溪流、池沼之上配以樹林草地,植物的種植有疏有密,空間組合有開有閉,道路彎曲自然(圖4)。

圖2 道路邊綠化

圖3 廣場前綠化

圖4 疏密有致的綠化
道路在景園設計中有著重要而又多重的意義和作用。下面以浣花溪公園和寶光廣場為例具體說明。
3.2.1 滿足人、車使用
景園路面最明顯的功能用途在于它能承受得住持續頻繁得人、車荷載而不至于很快損壞。
3.2.2 指示方向
當景園路面呈細條形或是線形時,能起指示行走方向和路線的作用。一條有鋪面的路能把行人引到一幢建筑物或其他重要風景區,也能把行人的目光引向一個預定的目標。浣花溪公園入口處的路面鋪裝將游人引進公園中心區(圖5)。成都新都的寶光寺廣場地面的幾何形鋪裝有很強的視線引導作用,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中的塔(圖6)。

圖5 浣花溪公園入口

圖6 視線引導作用
3.2.3 暗示性
通過改變路面的顏色,紋理或材料本身,可以暗示不同空間的不同用途,路面中的各種變化能區分運動、停留、休息、聚會、中心區域等之間的差別。有一條經驗法則認為:“只有地面用途改變時,路面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才應改變。如果地面用途不發生變化,路面也應保持不變。”表明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區別的一種常用方法是:人行道采用相當光滑的路面,而車行道路面則采用比較粗糙的路面材料。光滑的路面便于行走,而比較粗糙的路面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在浣花溪公園就有大量利用道路鋪裝的改變來引導暗示游人,以劃分不同功能區域(圖7)。
3.2.4 襯托及表達主題的作用
鋪面可以襯托統一設計方案中的其它部分。鋪面可以用來襯托雕像、盆栽植物、長條座椅等。起襯托作用的鋪面要素雅,不能有明顯的花紋,不能有其它醒目的特征。如地面鋪裝和環形廊道相襯托(圖8)。
同時,鋪裝還可以表達同一公園的主題,保證設計方案的整體性。浣花溪公園的地面有很多詩詞,這樣的地面鋪裝同時體現著景觀公園的主題和文化,是方案的一大特色(圖9)。
傳統造園建筑小品——亭、臺、樓、閣,作為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同時,也應結合現代審美、使用等方面進行開拓創新。下面以成都市新都區桂湖公園的幾個建筑小品為例,探討現代景園設計中建筑小品的設計。
圖 10所示之鏤花門,給后面的景觀造成景深,同時表現了傳統園林之感。
圖 11為環水曲廊。這個是山水園區的點景符號,作為古典園林的功能,通俗說,是建筑中的帶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陽、防雨、小憩等功能。廊是建筑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建筑外觀特點和劃分空間格局的重要手段。園林中的游廊則可以劃分景區,形成空間的變化,桂湖公園的這個還水廊又成了當地民間樂隊的排練場所,好不熱鬧。

圖7 鋪面的暗示作用

圖8 鋪面的襯托作用

圖9 詩詞鋪裝

圖10 鏤花門

圖11 環水曲廊
我國有著高超的傳統造園技藝,而現代景園設計中,我們在采用傳統手法的同時不能將傳統照搬,而是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新的技術去創造屬于現代城市公園特有的符號。
[1] 楊軍.簡述園林設計中的幾個重點[J].中國住宅設施,2009 (8)
[2] 周乙良.淺論園林設計建設中的原則和技巧[J].今日科苑, 2009(16)
[3] 盧上瓦,韋茂波.園林設計中各元素的特色之處[J].科技創新導報,2008(17)
[4] 胡曉燕.淺談現代園林設計[J].科技資訊,2007(30)
TU986.4
A
2009-10-12
申敏(1985~),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