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泉,宣 蔚
(1.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9; 2.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圖書館建筑的發展
唐 泉1,宣 蔚2
(1.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9; 2.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圖書館建筑現已成為研究、展覽、學習、交流、休閑、娛樂等綜合性功能為一體的重要建筑,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生活的活動場所。研究它的歷史發展概況對于了解圖書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通過對圖書館歷史發展的研究,發掘圖書館不同的功能特征。
圖書館; 功能; 發展
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文字,相應就出現了記錄文字的載體,為人類的文化積累、交流、繼承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最原始的載體比如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時代的泥板,埃及古王國時期的紙草以及中世紀歐洲的羊皮紙。當然還有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以及后來發明的紙和印刷術,這些成為后來波及五洲沿用至今的載體。當今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發展成膠片、磁盤光盤等現代的知識載體。
文字載體逐步推廣應用,自然產生了收藏和保護這些載體的需求,從而出現了收藏和利用這些載體的特殊建筑物——藏書樓和圖書館。

圖 1 羅馬依弗塞斯圖書館
在文明起源的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中,都出現了世界最早的圖書館。
最初的圖書館是由古埃及、希臘羅馬帝王、皇室出資修建的皇家、貴族圖書館,空間單一,館藏有限、規模不大,以藏書為主,藏閱一體,功能簡單,空間卻極度高大豪華。
公元 107年的羅馬依弗塞斯圖書館,其大廳為 10m×26 m的長方形,從頂部采光,周圍升高的柱廊地帶是管理員工作的地方,大廳三面共有 10個壁龕,每個壁龕分三層,用來放置書柜。立面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筑,有壯麗的柱廊(圖1)。
公元 2世紀歐洲出現了中世紀的大學。隨著大學規模的擴大.大學圖書館逐步建立并發展起來。大學圖書館都以教堂或修道院的圖書館為藍本。
在 13世紀至16世紀末,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繼而西方掀起產業革命;當時活字印刷書籍的大量普及,圖書館藏書倍增,促使圖書館正式向公眾開放。于是便出現了一種圓形屋頂下設中央大廳的構造形式。在空間形式上依然比較單一,但在設計、建筑技術上都有很大的進步。在精神上也給人以寧靜肅穆、博大崇高、置身其中如入知識寶殿的感覺。

圖 2 牛津大學麥爾通圖書館平面
14世紀牛津大學麥爾通圖書館,將藏書和閱覽室都布置在一個長房間內,中間走道,兩邊橫列著一排排的書架,,每兩排書架中間夾著一排座位,兩排書架間開一個窗戶,形成幽靜隱蔽的空間,這種方法很受當時人們的喜愛,被沿用好幾個世紀(圖 2)。
19世紀以后,科學技術又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滾筒印制術的廣泛應用;使出版物迅速增加。空間趨于序列化,豐富化,從原始的單一空間的以藏為主,藏閱合一,向復合空間的藏閱并重、藏閱分離轉變,也就從原來簡單的藏書樓逐步發展形成閱覽與藏書分別占用建筑空間,并與借書出納空間截然分隔的近代圖書館布局形式。藏書形式開始使用鑄鐵或型鋼書架重疊向上發展,形成高密度、大容量的閉架書庫即基本書庫。比如 1854年建筑師亨利拉布魯斯特設計改建的法國國家圖書館,就是一個真正的多層書庫和單獨的閱覽大廳。
現代圖書館是從 19世紀末開始出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給人類帶來知識的爆炸性增長,促使了知識載體的繁衍、提高和大量增加,也促使圖書館專業設備的產生和廣泛應用。僅僅經過短暫歷史時期的近代圖書館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這樣的形勢變化。從這個世紀開始,西方國家的圖書館建筑,在規模上更超越了以前的歷史時代。“在平面布局上首先開始突破了房間的固定分隔;并以大柱網、大空間適應了使用上調整互換的靈活性;其次是開始采用了“藏閱合一”的管理方式,大量實行開架借閱,促使傳統式截然分隔的“三大空間”解體,基本書庫大大壓縮或根本取消”。以后經過逐步完善,形成了“模數式圖書館”的設計模式。
其中尤其以美國巴爾的摩的伊諾科·普佩特自由圖書館為代表的公共圖書館較為突出,其平面布局突破了空間的固定分割,以大柱網大空間適應了使用上的調整互換的靈活性,采用藏閱合一的管理方式,實行開架閱覽,促使傳統的截然分割的藏—借—閱的三大空間解體。外觀上原來高達豪華的空間和繁瑣的裝飾被取消了,厚重的墻身變為輕巧的結構,外形也由宏偉壯觀變為開朗樸實,反應內部空間結構和使用特點。

圖3 瑞士國家圖書館
1931 年建成于伯爾尼的瑞士國家圖書館,外觀展示了剛勁混凝土的特征及內部不同用途的空間性格,顯示了新建筑的生命力(圖 3)。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遠在殷商時期,就用龜甲牛骨記事,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遺址發現了保存大量甲骨文的庫房,可以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圖書館。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建立過皇家的藏書機構。現存最久的是建于明代的北京皇史窚。我國作為詩書之邦,也有很多私人營建的藏書樓,建于明朝的浙江寧波“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館建筑。其主要功能是藏書,很少借閱。
鴉片戰爭以后,我國始建具有近代公共圖書室性質的圖書館建筑,如北京的京師圖書館、南京的江南圖書館。開始設供讀者使用的閱覽空間。如建于 1931年的我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國立北京圖書館,建筑面積 8 000m2,仿木結構形式,采用鋼筋混凝土柱子、梁、屋面板現澆成宮殿式大屋頂,上鋪綠色琉璃,。前面三層供讀者使用,后部位書庫,這種借閱藏分開的形式正是當時盛行于國外的一種典型的圖書館布局形態(圖 4)。

圖4 國立北京圖書館
20世紀初,歐美圖書館建筑文化影響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基本形成了藏、借、閱、管的獨立系統。讀者與圖書分離,互不交叉干擾。如清華大學圖書館、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采用⊥字型平面,明確將圖書館按不同使用功能分開,閱覽室在前部,書庫置于后方。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的圖書事業發展較快。大致分三個階段:
20世紀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我國圖書館采用閉架管理,強調藏、借、閱、管功能的獨立分區,四大空間按書刊流通路線布局。
20世紀 70年代后期,以讀者為主,開架閱覽、進庫借閱。最大限度地縮短讀者與知識載體的距離。
20世紀 80年代起,我國圖書館建設進入由傳統型向開放式的現代化的圖書館轉變時期。引入“模數式”圖書館設計方法。嘗試柱網、荷載、層高“三統一”原則。采用大開間、大進深,用輕質隔斷分割空間,使空間具有調整、移位、變更使用功能的可能性和靈活性;以讀者為主,形成有序的組團組合空間系列。出現集藏、借、閱、管于一體的閱覽單元,或以藏、借、閱、管四個功能單元組成“四合院式”的獨立建筑單元。
當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時人們在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圖書館的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無論是數量還是服務質量都在不斷提高。普及范圍從開始的城市,發展到郊區、鄉鎮、以及社區,從開始的以書為中心發展到以人為中心,從單一的閱讀借閱功能,發展為現在的研究、展覽、學習、交流、休閑、娛樂等綜合性功能。圖書館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生活的活動場所。
[1] 鮑家聲.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鬼頭梓.現代建筑集成—圖書館建筑[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TU242.3
A
2009-12-17
唐泉(1979~),建筑學碩士,工程師;宣蔚(1981~),女,建筑學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