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濤,張星鑫,王 征
(后勤工程學院軍事建筑工程系,重慶 400041)
淺析建筑空間尺度的順序和彈性
鄭 濤,張星鑫,王 征
(后勤工程學院軍事建筑工程系,重慶 400041)
通過空間的大小的組織,讓使用者在使用空間時間先后順序上,空間的設計和創造者有規律組織空間的變化,逐步引起使用者情感漸漸加強,逐步達到情感體驗的高潮。文章就空間尺度的順序和彈性給與人這一空間使用者的情感的、心理的感受,結合實例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空間尺度; 順序; 彈性; 空間感受
建筑的空間、尺度以及空間尺度一直以來都是值得去不斷探尋的內容和概念。從人類文明的開始,就一直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一般意義上講,“空間是人們為了滿足一定的、最根本的功能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憑借著一定的物質材料從自然空間圍隔出來的區域”。西方于“空間”的定義,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其意義為“在日常三維場所的生活體驗中、符合特定幾何環境的一組元素或地點;兩地點間的距離或特定邊界間的虛體區域”。中西方先賢和學者的觀點在空間認知上的“殊途同歸”都共同說明了空間的產生伴隨著文明的開始。原始人類為了避風雨、御寒暑和防止其他自然現象或野獸的侵襲,需要有一個賴以棲身的場所。老子《道德經》中也強調建筑對于人來說,具有使用價值的不是圍成空間的實體的殼,而是空間本身。
尺度所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體或局部給人感覺上的大小影響和其真實大小之間的關系問題。尺度涉及到真實大小和尺寸,但是又不簡單等同于真實的大小和尺寸的概念,是指“要素給人感覺上的大小影響和其真實大小間的關系”。

圖 1 圣彼得教堂廣場博大的空間體量
在一般情況下,空間的尺度和體量的大小不但要根據空間的使用功能需求而確定,而且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還必須考慮到給人以某種特定的情感體驗。
對于住宅建筑,過大的空間將難于保持小巧、親切、寧靜的氣氛;一般的建筑,只要實事求是地按照功能要求來確定空間的大小,都可以獲得與功能性之相適應的尺度感——即不感到局促、壓抑,又不感受空曠或大而無當;教堂、紀念館和廣場空間,為了造成宏偉、博大或神秘的氣氛,空間的體量往往可以超出其基本的功能使用的要求(圖 1)。在空間的創造中綜合處理運用尺度,給空間的體驗者在按著設計的體驗的時間軸、空間順序上體驗特定的空間給人所創造的特定的心理感受。
空間是一個大的范疇,而空間的尺度僅僅是空間中的不同的大小,以創造出不同的心理的感受。因此區別空間與空間的尺度,是分析空間尺度的順序和空間尺度的彈性的必然,才能在尺度的概念上來區別和分析空間的順序和彈性。
空間尺度的順序它是空間大小在時間的、空間的,或者時空兩者的轉換軸線上出現的先后順序。人,作為空間的使用和體驗者,在體驗空間的過程中,空間尺度連續的方式的變化有逐步的如敘事般漸進的方式。除此外,另外一種便是突變的空間尺度的連續。

圖 2 空間尺度階梯式的連續
空間使用者在使用空間時間先后順序上,空間的設計和創造者有規律組織空間線性漸變,逐步引起使用者情感漸漸加強,逐漸的達到情感體驗的高潮(圖 2)。這種空間的組織,優點是很有序,有節奏和韻律的美的顯現,能夠直接引導空間感受者達到設計者所預想的,空間所引導的特有的感受。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空間感受上沒有突然的一個情感的驚變,感官刺激上時間長了容易引起視覺和審美疲勞。
2.2.1 預備到驚訝

圖3 從預備到驚訝

圖4 從壓迫到解脫
在空間變化,出現于空間體驗者體驗時空的順序上,給與特定意義上的心理的暗示,提示在即將到來的下一個時刻會有令人新奇的或者強烈變化的心理感受(圖3)。猶如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所描述的給游人的心理感受,相隔數里,未見其面,先聞其聲。空間尺度變化的組織上通過有目的性的逐步引導空間體驗者的心理感受隨之逐漸的變化,并暗示一個情感體驗高潮的到來。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在文學寫作的方法中,為了更加的體現一種認可、喜好的態度,會采取“欲揚先抑”;反之,采用“欲抑先揚”的方法。
2.2.2 壓迫到解脫
在博覽建筑尤其是紀念性的建筑中,為了給空間的體驗者一個由壓迫到精神的心理的強烈的感受,達到空間設計所期望的目的,通常也會在一個狹小幽閉的空間中開始心理的體驗,到結束時空間的豁然開朗,給人心理感受的解脫和釋放(圖 4)。這樣的空間處理方法往往能夠給人以特定的突然的崇敬、肅穆的心理感受。激發體驗者對空間的感受,以達到心理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

圖5 空間尺度的彈性
空間尺度的彈性,可以理解為空間使用者所體驗的空間大小的轉換,是指空間大小的靈活變化。通常,在紀念性的建筑空間中,如同拾攜一顆顆的珍珠,來綴訂項鏈般,用空間的軸線在時間上,將一個個靈活變化的空間如串珍珠般的有機的聯系起來,給空間體驗者以強烈的空間感受,達到空間設計者的設計目的。逐步的引導情感和體驗的高潮(圖5)。在空間順序的出現的序列上,沿著直線或者折線,抑或是曲線的空間排列著不同尺度的空間。當然,在空間的轉換的過程中自然也會同時出現空間變化的前后時間,或者空間上的順序,這里的重點卻在于空間的大小的靈活的轉換,一種引人入勝的變幻。空間的體驗者從空間的體驗起點開始,通過狹長的甬道,悠遠的空間引導人向前,體驗將要隨之而來的視覺和心理沖擊;暗示著體驗者不同而更為強烈的刺激就在下一個不同的空間中展現。由一個較為狹小梯形的空間經過灰色的流動空間,跳躍至另一個包容的較為寬闊的半圓形空間;轉換至灰色的流動空間,緊接下來是漸變的較大的梯形;再者進入交融的灰色流動空間,直至最小的半圓形空間;最后經由灰色的流動空間至整個空間的最高潮階段,最大的梯形空間。整個的空間體驗過程,就像是譜曲家用五線譜流經音符而綴成的節奏高低起伏的篇章。
通過對空間的變化的組織,讓這種彈性的變化運用于特定的展示、博覽、旅游等等對空間體驗者有特定空間體驗和心理感受的場合中,往往能夠達到空間設計者所希望的特定的需求。這也是空間的設計者在空間變化中常采用的方法。
空間的序列組織與節奏,屬于統籌、協調的范疇。在連續行進的過程中,從一個空間走到另一個空間,才能注意的看到它的各個部分,從而形成整體印象。人在觀賞建筑的時候,不僅涉及到空間變化的因素,同時還要涉及到時間變化的因素。組織空間序列的任務就是要把空間的排列和時間的先后這兩種因素有機的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人不單在靜止的情況下能夠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而且在運動的情況下也能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特別是當沿著一定的路線看完全過程后,能夠使人感到既協調一致、又充滿變化、且具有時起時伏的節奏感,從而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組織空間序列,首先應使沿主要人流路線逐一展開的一連串空案,能夠像一曲悅耳的交響樂那樣,即婉轉悠揚,又具有鮮明的節奏感。
明、清故宮的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故宮的建筑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 961米,東西寬 753米,占地 72萬多平方米,建筑總面積達 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 8700余間。四周環繞高約 10米的城墻和寬 52米的護城河。城墻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清故宮午門,以莊嚴的對稱而保持均衡,體形組合嚴謹、完整,并具有極其莊嚴的氣氛,作為封建帝王宮殿建筑群的門闕十分得體(圖 6)。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故宮宮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故宮整個建筑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莊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

圖6 明、清故宮建筑群的空間組合
三大殿建在高 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臺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桿,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這棟建筑不僅具有完美統一的形式,而且還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從天安門經端門、午門、太和門來到太和殿前,坐落在三重漢白玉臺基上的太和殿,以其簡單、規整的體形、厚重的屋頂,穩定而富有變化的輪廓線,瑰麗而又莊重的色彩…這一切都足以使人產生一種無限威嚴與莊重的強烈的藝術感受。這就是把封建帝王統治的無上權威形象化,并熔鑄于建筑形式中去而賦予它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一切已使它從僅具有完美,統一的形式而產生質的飛躍——即上升為藝術形象。
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其雄偉,莊嚴的氣氛和強烈的氣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主要是通過它強烈的中軸線,縱深展開的空間序列、重疊交替的門闕、宮殿等建筑布局。通過完整、統一的群體組合而得來的。
從大清門開始進入由東西兩側千步廊圍成的縱向狹長空間,由于方向的改變而產生一次強烈的對比。過金水橋進天安門空間極度收束,過天安門門洞又復開敞,緊接著經過端門至午門又是由一間間朝房而圍成的又深遠又狹長的空間,直至午門門洞空間再度收束,過午門至太和門前院,空間豁然開朗,預示著高潮即將到來,過太和門至太和殿前院從而達到高潮。往后是由太和、中和、保和三個殿組成的“前三殿”,相繼而來的是“后三殿”,與前三殿保持大同小異的重復,猶如樂曲中的變奏,往后是御花園,至此,空間的氣氛為之一變——由莊嚴而變為小巧、寧靜——預示著空間序列即將結束。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
雅典衛城,每逢宗教節日或國家慶典,公民則列隊上山進行祭神活動。建筑群布局自由靈活、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無論是身處其中或從山下仰望,都可以從它完整,豐富的建筑形象中獲得極強烈的藝術感受。雅典衛城繼承了進步的文化傳統,勇于創新,響亮地歡唱人民在保衛獨立、爭取民主和征服自然的斗爭中的英風豪氣。集中體現了希臘藝術的精神:高貴的純樸和壯穆的宏偉。雅典衛城共有雅典娜神像、衛城山門、勝利神廟、帕提農廟、伊瑞克提翁廟幾個重要組成部分。

圖 7 雅典衛城建筑群的空間組合
衛城總體布局自由,順應山勢(圖7)。為滿足山上山下的觀賞,山上各建筑面西、北、南三邊而立,柱廊朝外。建筑群是以雅典娜鍍金銅像為內部構圖中心,收攏邊沿的各建筑;以帕提農神廟為主題建筑,人工墊高地坪,成為衛城最高點,統率全城,定下了建筑群肅穆而歡樂的基調。根據動態觀賞條件布局的,人們在每一段路程中都能看到優美的建筑景觀,它們相繼出現,前后呼應,構圖作大幅度的變化。
穿過市場廣場,向南經衛城西側,繞過西南角,開始登山。這時右邊矗立起一堵 8.6m高的石灰石砌的基墻。墻的北面掛滿了波希戰爭中的戰利品,墻頭上屹立著勝利神的廟宇。沿基墻轉彎,抬頭便看見雄據于陡坡之上的山門。一進山門,照面是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的鍍金銅像。走過雕像,右前方,雅典娜的廟宇帕提農呈現著它宏偉端莊的列柱、山花上莊嚴的雕刻和連續的浮雕。再向左偏轉,伊瑞克提翁廟的秀麗的女郎柱廊在明亮的白墻下襯托。經過帕提農的北面,來到它東端的正門前雅典娜像。通過對空間的大小變化的處理和視覺流線的有機的組織,使得參拜和游覽者在整個建筑群的體驗中迎來不斷的情感的體驗高潮。
空間的尺度的順序和彈性,在實際的運用中往往綜合,相互滲透交融于空間的變化和組合之中。對空間尺度的順序和彈性的分析和探討,也是對于空間的營造者,在空間創造過程中一個特定的角度的理解。通過對空間在時間、空間上出現的先后、轉換等,可以給予空間的使用者特定的情感的、功能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給予人以特定的或豐富多樣的空間體驗。
[1]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2] (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3] Siegfried Gideon.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M]
[4]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5] 陳伯超.建筑構想圖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6] (丹)蓋爾.公共空間公共生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4)
[7] 張增慶.城市空間環境的構成要素[J].山西建筑,2006(11): 48-49
[8] 楊公俠.視覺與視覺環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9] (英)F·吉伯德.市鎮設計[M].程里堯,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
TU-024
A
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