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記者 劉 揚 ●金 鑫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報告,將中國列為2010年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之一。歐美媒體也轉述西方經濟學家的分析認為,“中國的繁榮即將終結”,因為中國經濟存在“硬著陸”的危險,并可能引發全球經濟的新一輪動蕩。清華大學何茂春教授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確存在一定風險,但遠沒有西方個別經濟學家和媒體所宣揚得那么嚴重。事實上,在西方一直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是唱衰中國的經濟,一種則是“捧殺”中國經濟的理論。無論是棒殺,還是捧殺,“我們都大可不必在意”。
世界經濟論壇警示中國風險
將在本月底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14日公布了《全球風險報告》,其中強調中國經濟的硬著陸、發達國家的財政危機、廣泛的資產價格崩潰,是今年及未來幾年全球經濟穩定面臨的最大風險。該報告說,盡管中國似乎順利度過了金融危機,但它主要是依靠極高的信貸增長來實現這一點的,這可能讓它重蹈危機之前西方資產價格泡沫和不平衡增長的覆轍。報告推測,中國經濟嚴重放緩的可能性大于20%,并將會導致2500億至1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其連帶影響將會更大。
據悉,由于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風險報告》過去幾年內曾成功識別了一些重大經濟風險,其中包括在2006-2008年,世界資產價格泡沫、消費者過度負債、石油和糧食價格飆升,以及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破壞性作用等。因此,中國被該報告預言為今年全球經濟的“最大擔憂之一”立刻引起全球關注。
“天量”貸款成焦點
英國《金融時報》15日引述全球保險機構、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霍夫曼的話說,“中國正走上一條非常不均衡的經濟增長道路”,他的論據是中國央行15日公布了2009年全年央行信貸數據,信貸接近10萬億人民幣,約為GDP的30%,創有史以來最高記錄。
美國《市場觀察》雜志16日報道稱,《美元危機》作者、世界著名經濟危機理論專家理查德·鄧肯表示,“中國的繁榮即將終結”。 鄧肯認為中國目前正陷入因信貸過高而導致的危機中,多年來,貸款的輕易獲得導致中國的產能出現大量過剩,雖然中國希望通過增加國內消費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國民收入過低很難真正起到良好的效果。
鄧肯說,2009年中國新增貸款總額占到了同期GDP的30%,這“令人驚訝”,這只比二戰期間美國最高點時的比例稍低。鄧肯稱,中國政府希望信貸能夠讓中國盡早擺脫危機,但實際卻讓事情變得更糟,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鄧肯得出結論說,“任何繁榮都會有崩潰的那一刻,中國也不會是例外。”此外,他還認為中國過分依賴出口也類似于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盡管中國已經已意識到,國家的經濟轉型已經勢在必行,但是否能夠成功轉型經濟模式卻是未知數。”
中國應包容“唱衰”聲音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宿景祥研究員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方媒體對于中國經濟風險的分析,客觀的說,有一些合理性成分在內。但是,這種分析都是有著西方媒體的自身商業價值考慮的,目的性非常直接。這與中國學者探討相關問題的出發點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很自然。其次,西方所謂“風險”是從投資者角度來講的,這與中國所講“風險”的概念不是一回事。由于出發點、分析方法、探討風險的角度都不同,因此,很難對西方的一些觀點進行簡單評判和討論。
何茂春教授則表示,2008年、2009年中國的信貸規模仍然在可控范圍之內,雖然中國投資計劃比較多,但在實際落實上還是有所調整的。2010年中國經濟風險不會特別大,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惡性通貨膨脹,甚至“中國經濟會崩潰”。他說,目前經濟復蘇仍是最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對于西方的批評,我們不用過分緊張,但有必要認真去傾聽;同時,要有足夠氣量去包容這些說法。▲
環球時報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