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松
(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81)
資本替代勞動是一國在工業化階段伴隨資本深化必然經歷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資本勞動比不斷攀升,并自1990年以來出現持續加速趨勢[1-2],這表明,我國已進入資本深化加速階段,以人均資本量描述,資本對勞動的過度替代特征已十分明顯,這一特征的出現是在我國剛進入工業化加速階段、而勞動力供給仍將長期維持較高水平的情況下發生的。在經濟增長減速、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勞動力就業面臨極度困難的背景下,過早出現資本對勞動的過度替代,不符合我國的要素稟賦特征,加重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研究表明,資本-勞動替代有其自身的規律,結合其技術特征采取相應的策略,對擴大我國勞動力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資本-勞動替代屬要素替代問題的一個方面,在生產理論中被作為技術前提和假設提出。西方生產理論認為,一定技術條件下生產同樣數量的產品可以由要素間的不同組合實現,在利潤最大化前提下,廠商會選擇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進行生產,當資本-勞動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時,只要技術條件允許,廠商會選擇用相對更為便宜的要素替代另一要素,資本-勞動的相互替代也就取決于技術因素和兩者價格的相對變化。由此可見,資本-勞動替代的決定因素是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條件,而誘因則是兩者相對價格的變化。
技術因素可以用技術系數衡量,技術系數是生產某一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配合比例。技術系數分為固定技術系數和可變技術系數,前者指生產某一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各種要素的配合比例不變,后者指生產某一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各種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變動的。如果是固定技術系數,資本與勞動彼此不能替代;如果是可變技術系數,則資本與勞動彼此可以相互替代,但替代的方向取決于兩者相對價格的變化方向。
對資本-勞動替代方向的考察通常使用人均資本量概念,如果發生資本替代勞動,會表現出生產過程中人均資本的上升,反之,則出現人均資本的減少。從長期來看,由于工資率相對利率上升,資本-勞動間的相互替代表現為資本替代勞動的單向過程,這一過程往往與資本深化相伴隨,但只要不出現資本相對勞動價格的過度扭曲,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也就不會過度。2000~2008年,我國城鎮職工貨幣工資年均增長14.3%,而同期銀行存貸款利率基本保持不變,資本相對勞動價格越來越低,再加上國有部門產權主體缺位、債權約束的軟化和投融資體制的弊端等原因,導致資本-勞動價格的嚴重扭曲。各種研究表明,我國已出現資本對勞動的過度替代傾向,其直接后果是近年來經濟增長對就業拉動的衰減,出現經濟高增長下的就業困難。
1.行業特征
從資本-勞動替代的機理可以看出,資本替代勞動受技術因素制約,生產不同的產品由于資本有機構成和生產技術差異,會有不同的資本-勞動替代特征,表現為等產量曲線彎曲度的不同,這種替代特征稱為行業技術特征。如金屬制品加工與初級金屬冶煉業相比,其資本有機構成中的不變資本比重相對較低,而活勞動比重相對較高,當勞動力價格相對資本價格提高時,將促使金屬制品加工業通過技術進步擁有更先進、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設備,進而出現資本對勞動的替代,而初級金屬冶煉業相對不容易達到這一目的。
2.體制特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廠商從利潤最大化角度考慮,會選擇成本最小的生產技術(成本最小的要素組合),因而生產同一產品的廠商具有相似的資本-勞動替代特征,即形狀相似的等產量曲線。值得注意的是,生產技術不僅由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和投入材料等狹義的技術所決定,還包括影響投入產出關系的體制因素等廣義的技術,因而在一個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多元經濟體內,即使是生產同一產品的企業,由于體制因素的巨大差異,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資本-勞動替代特征,這種特征因價格影響和體制障礙共同作用而形成。研究表明,我國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具有充足而廉價的資金可得性,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了資本,存在更為嚴重的資本替代勞動現象[3],[4]16。
3.時序特征
資本-勞動替代除了具有行業特征和體制特征以外,還具有明顯的時序特征。技術進步導致廠商在等產量線上的選擇區域發生偏移,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替代特征,這意味著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技術水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資本-勞動替代特征,或者說不同的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資本-勞動替代特征。Klump等人的研究表明,市場效率越高,廠商對價格變化的反應越敏感,因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通常比市場化程度低的國家更容易發生資本對勞動的替代[5]。
如果生產的技術系數可變,則資本-勞動的相互替代取決于兩者價格的相對變化。當兩者價格相對改變后,廠商必然選擇用價格相對更低的要素替代價格相對更高的要素。用邊際替代率考察,資本勞動的邊際替代率指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增加單位資本與減少的勞動量之比,也等于資本的邊際產出與勞動的邊際產出之比。邊際替代率大于1,說明資本的邊際產出大于勞動的邊際產出,其值越大表明企業使用資本替代勞動的動機越強烈。根據邊際理論,相同技術條件下資本-勞動的邊際替代率遞減,在利潤最大化條件下,資本-勞動的邊際替代率即為兩者價格之比,因此當資本與勞動的價格同比例變動時,對資本勞動的需求比例沒有影響,不會引起資本對勞動的替代。由于工資率相對利率長期上升,只要技術條件允許,廠商會盡可能選擇等產量線的下方區域生產(見圖1)。

圖1 等量資本替代勞動的效果差異
在圖1中,B點為等量資本和勞動組合點,該點邊際替代率為1,為資本-勞動替代的拐點;B點左方等產量線上各點的邊際替代率大于1,表示增加單位資本可以替代更多勞動;B點右方等產量線上各點的邊際替代率小于1,表示增加單位資本只能替代更少勞動。邊際替代率偏重于從技術角度反映資本-勞動替代關系,如果考慮資本-勞動相對價格不同程度的變化對兩者相對使用量的影響幅度,則必須借助替代彈性來反映。
資本與勞動的替代彈性是指兩種要素相對價格的單位變動引起兩者相對使用量的變動程度。替代彈性在0~∞之間變化,替代彈性越大表明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更容易引起要素間的替代發生。替代彈性為0(對應于技術系數固定的極端情形),說明兩種要素完全不能互相替代,無論一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如何變動,也不能以另一種生產要素來代替;替代彈性無窮大(對應于技術系數完全可變的極端情形),說明兩種要素完全可以互相替代,一種要素價格的相對微小變動,完全可以用另一種要素代替。
在經典的C-D生產函數及其許多擴展模型中,替代彈性為1,即資本相對勞動的價格每增長1%,其相對使用量也發生同等幅度的變化。A rrow觀察到,不同的企業、部門之間這種替代可能性相當不同,進而在1961年提出了資本-勞動替代彈性為任意常數的常替代彈性生產函數(CES)。如果考慮時間因素,例如資本-勞動比的變化、技術進步等,則替代彈性在不同的樣本點上也可能明顯不同,在此基礎上Hoffman和Revankar分別在1968年和1971年提出了兩種著名的變替代彈性生產函數(VES)。20世紀90年代Duffy和M iyagiwap等人研究得出,不同國家或經濟發展不同時期資本-勞動的替代彈性會有明顯不同,發達國家的資本-勞動替代彈性通常大于1,而發展中國家通常小于1[6]。這一研究結論表明,一國在工業化加速過程中,只要不出現資本相對勞動價格的過度扭曲,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就不會過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工業化進入中后期階段,要素市場趨于完善,市場對價格的反應更敏感,此時資本對勞動的過度替代更易發生。
啟示一:資本-勞動相對價格變化對兩者相對使用量的影響受到技術因素制約,由于邊際替代率的遞減效應,當兩者的相對價格變化到一定程度,即使資本價格相對更便宜,也不易引起資本替代勞動,尋找資本-勞動替代的拐點對解決就業問題就更有指導意義。在進入拐點之前,等量資本可以替代更多勞動,容易引起資本對勞動的過度替代;進入拐點后離拐點越遠,增加等量資本只能替代越來越少的勞動,此時,資本替代勞動對就業的影響將會顯著減輕。研究表明,將改革開放以來分三個階段考察,我國鄉鎮企業資本對勞動的邊際替代率分階段遞減,第一階段最大為7.12,第二階段次之為5.35,第三階段最小為3.69[7],這一變化趨勢符合邊際替代率遞減的特征,但如此高的邊際替代率,說明企業一直存在以資本替代勞動的強烈動機,這也印證了經濟持續高增長下勞動力就業卻越來越困難這一現實。同時也說明,今后只要資本、勞動相對價格扭曲持續存在,我國仍將受制于資本過度替代勞動導致的就業困境,但對就業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弱。
啟示二:不同行業因生產技術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替代特征,當資本相對勞動價格更為便宜時,替代彈性較高的行業比替代彈性較低的行業使用資本替代更多的勞動。在一國產業結構中資本-勞動替代彈性大的產業所占比重越大,越容易導致資本替代勞動。Edward等人對美國各產業的研究結果表明,各產業之間的替代彈性存在較大差異,制造業中非耐用品制造業高于耐用品制造業,其中,汽車交通工具及裝備、橡膠及塑料制品、紙及相關產品和儀表儀器等產業替代彈性較低,而食品加工、電子設備和服裝生產等產業具有較高的替代彈性[8]。因此,在近期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可以借助產業政策鼓勵發展有較小替代彈性的產業,進而擴大就業。
啟示三:我國特有的二元經濟結構下的體制差異,使公有與非公有經濟部門存在顯著不同的資本-勞動替代特征。國有企業因行政性壟斷帶來的超額利潤不僅為國企員工帶來了高工資,同時投融資體制當中存在的軟預算約束、銀行信貸軟約束、企業債權軟約束以及利率非市場化等原因,導致國有部門資金使用成本為零甚至為負,具有充足廉價的資本供應,再加上就業存在的體制性障礙,國有企業的技術路徑選擇出現偏差,導致資本對勞動的過度替代,出現高投資、低單位就業的增長模式。我國改革開放后,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在幾乎沒有資本深化的情況下保持了高增長[4]10,充分說明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因此,消除體制性障礙,打破國有部門的壟斷,盡可能引入其他經濟成份競爭,可以消除國有經濟部門資本對勞動的過度替代,有利于擴大就業。
啟示四:改革完善要素市場,理順資本與勞動價格比例關系,防止兩者相對價格扭曲,是避免資本對勞動過度替代的最有效途徑。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農村與城市、政府與非政府部門、國有與非國有經濟及地域等多重市場分割。勞動力市場分割的結果就是勞動力價格的扭曲,受政府控制的勞動力市場價格被人為抬高;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以市場成本獲得資本,而政府部門和國有壟斷部門以低于市場甚至零成本獲得廉價和充足的資本,從而使整體的資本成本偏低,導致資本被過度使用。兩方面同時作用加大了資本、勞動價格的扭曲程度。因此,改革完善低效率的要素市場,理順要素價格關系,是避免資本對勞動過度替代的最有效途徑。
[1] 陳勇.中國工業的技術選擇與技術進步:1985-2003[J].經濟研究,2006(9):46-57.
[2] 蒲艷萍,黃怡.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本深化過程及其就業效應[J].經濟問題探索,2008(3):1-5.
[3] 史晉川,趙自芳.所有制約束與要素價格扭曲——基于中國工業行業數據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7(6):42-47.
[4] 陳勇.勞動力剩余條件下的資本深化——基于中國1985-2003年的經驗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2007.
[5] Klump R,M cAdam P,Willman A.Factor substitution and factor augme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US:a no rmalized supp ly-side system app roach[R].ECB Working Paper Series,2004:367-435.
[6] Duffy J,Papageorgiou C.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specification[J].Journalof Economic Grow th,2000,5(1):87-120.
[7] 于立.中國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就業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3(3):23-28.
[8] Edward J,Christine A,Eina W.An estimation of US industry-level capital-labo r substitution elasticities:support for Cobb-Douglas[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14(3):34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