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鐘 邊
主政山城的薄熙來面對治渝這盤大棋,幾經沉吟之后,一時落子如飛。從治官到治民,從唱紅到打黑,無不開展得有聲有色。他時尚化、親民化的執政思路,使得僅僅兩年的時間,薄熙來便成了重慶的一張名片。
赴任:背負重托
很多人記得薄熙來2007年11月剛剛被任命為重慶市委書記的時刻。那時,大家對這位即將到任的政治明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一位重慶籍華僑,得知薄熙來將履新重慶后,連夜寫了8個字,送給薄熙來:鑒史、治官、解怨、富民。
一位網友則在日志中表達期待:(希望)您重慶打造成“中國西部的花園城市”;帶領我們實現“314總體部署”胡錦濤對重慶發表的一個講話的目標;能提高執政效能并嚴查腐敗,打造一個更加勤政廉政的政府……
第一次“真實地”看到薄熙來的一個重慶記者,這樣描述她的感受:“有些激動”,“他一身深色西裝,彬彬有禮走到臺上,話筒的高度似乎不夠,呵呵,估計在重慶歷史上,還沒有遇到過身材這么高大的領導。他脫稿講話極具煽動力……這個感性的薄熙來啊,我喜歡!”
世界級媒體英國路透社,也對薄熙來履新表示出興趣,他們報道說,“(重慶)這個擁有3000萬人口的城市,距離發達的沿海地區約有1500公里遠。盡管它是中國政府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但地緣因素和多家效益不佳的國有企業依然令重慶的發展道路層層受限……這位中國前副總理、革命老戰士薄一波的兒子在重慶面臨的任務可能更艱巨。”
薄熙來沒有讓人失望。
2007年11月30日,在履新大會上,他向在場的幾百位重慶高級干部表示:“黨政領導一定要風清氣正,取信于民。我已經和開來(薄的妻子谷開來)商量好,決不允許任何親友以及身邊的任何人在重慶圖方便、求特權。”“如果大家聽到有誰打著我們的旗號在重慶辦事情,請一定堅決制止并告訴我們。”薄熙來的話,成為第二天媒體的頭條。
治官:“官不聊生”
一位熟悉官場的觀察者用“官不聊生”這個詞來形容薄熙來治下的重慶官場。
履新后,薄熙來將重點放在了治官身上,他認為這是問題的核心。
他主政重慶的第一把火是燒向領導和干部的——2008年3月,在他主持下,一批官員被紀委“雙規”,渝中、九龍坡等7個區縣一把手進行了調整,而一年前,一場大規模的調整才剛剛完成。媒體評論,薄熙來一上任便“迅速抓住了阻礙重慶大發展的關鍵問題”。
重慶直轄以來,干部多為本地人提拔而成,關系盤根錯節。2008年初,薄熙來在重慶基層調研,發現一些重慶干部視野狹隘、素質不高,尤其是對現代經濟不熟悉。基于這種狀況,薄熙來開始整肅官場。
除去“換帥”和“雙規”這兩種非常規手段,為外界稱道的,是他“訓官”——舉辦“領導干部現代經濟知識培訓班”,學員都是各區(縣)的書記、區(縣)長,薄熙來親自上課。在培訓班上,薄熙來給重慶官員“潑冷水”——頁數重慶與中國諸多地方發展差距,直言是“睜大眼睛看中國、看世界”的時候了!
在薄熙來的強力推動下,2008年3月,重慶市“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領導小組成立。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江西省省長吳新雄、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等都成為重慶市的座上賓——希望他們為重慶官員傳經送寶。
讓重慶市民驚訝和興奮的是,別開生面的“開放論壇”、“青年人才論壇”以電視辯論賽的形式,讓官員與群眾來了個面對面。他親自出辯論賽題目:“重慶實現新跨越的關鍵是政策資金還是思想思路”、“重慶發展的關鍵是制度創新還是科技創新”、“30年后,重慶與京津滬比肩而行的可能性是大還是小”……
對于最基層的官員,薄熙來讓他們回爐深造——2008年,重慶市人事局等下文,要求全市機關單位35歲以下、未取得大專學歷的在職人員到12所在渝高校進行脫產學習,否則,一律不得提拔。
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爭議。有媒體發出疑問:高素質的公務員可以速成嗎?然而,在“胡蘿卜”(政府給進修文憑的公務員提供補貼)加“大棒”的政策驅使下,越來越多的基層官員走進課堂、捧起書本。
薄熙來還大規模引進新鮮血——2008年,重慶市啟動《重慶市農村鄉鎮人才隊伍建設計劃》,5年內面向全國擇優選拔3萬多名高校應屆生,充實鄉鎮機關和農村。
2009年5月,薄熙來更是將官員趕進了基層——一項名為“三進三同”(“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在重慶市轟轟烈烈展開。
為迎接新中國60華誕,薄熙來等市領導和重慶40個區縣的黨政一把手聚集一堂,舉辦了別開生面的紅歌聯唱會。紅歌會上,除了借紅歌來祝福祖國以外,薄熙來還送給了區縣干部兩件特別的禮物。一份是國慶六十周年慶典首日封;另一份是市委、市政府定制,由重慶雕塑家制作的焦裕祿和王進喜的小銅像,以及一本這兩個人的感人故事書。薄熙來希望“重慶多出一些焦裕祿、王進喜式的領導干部!”
此舉既讓人意外,也在情理之中,它包含一種歷史人文情懷和現實訴求,注重在黨建的歷史資源中尋覓符合重慶發展的精神資源。無疑,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王進喜和清廉勤政、改善生態的焦裕祿,正是山高路遠、條件艱苦、奮發崛起的重慶人需要學習的典型。
治民:“紅色浪潮”
治官,薄熙來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治民,薄熙來頗費了一番思量。
2008年5月30日,兒童節來臨前夕,他前往巴蜀幼兒園、巴蜀小學,和孩子們一起唱起了50年代的幾首“老歌”后,他問小朋友:“《歌唱祖國》會不會?”
“不會。”孩子們的回答,薄熙來很失望。
臨行前,他告誡隨行人員:—個民族要強盛,培養年輕人昂揚、健康的精氣神很重要。孩子們光念書還不行,光搞知識教育,最后可能學成個書呆子……
不久,重慶市《關于廣泛開展紅色經典歌曲傳唱活動的意見》下發,“唱紅歌”成為各部門在重要紀念日的必要活動。《重慶日報》每天在重要版面刊載紅歌;重慶衛視開辟紅色經典《每日一歌》;一批文藝骨干和積極分子組成教歌小分隊,向群眾傳授紅歌……
僅僅這些,是不夠的。
2008年國慶節前,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明華教授,突然接到“政治任務”:編一本小冊子,口袋書的形式,內容要經典,每月一本。劉院長立即組織編選班子,很快,暫定名為“博雅文選”的小冊子完成,但這不符合薄熙來的思路,因為,他們選的是古典詩詞。薄熙來的思路是,一定要有“紅色經典”。反復修改,3個月后,他親自定名的《讀點經典》出籠。其中,你可以讀到《論語》,也可以看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劉伯承的《出益州》。
在序言中,薄熙來寫道:“經典應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華、傳世之作,而引領中國走向獨立、富強的共產黨人,也在他們書寫英雄史詩之時,留下了許多催人奮進、感人至深的文化經典
……有如多種維生素片,雖每日一粒,亦可養身。”
現在的《讀點經典》,銷量已高達30多萬冊。全市所有黨員領導干部都要把閱讀經典作為人生追求、職業責任、生活時尚
薄熙來還鼓勵人們發“紅段子”——“2009年第二屆紅色短信創作傳播大賽”,他發出首條參賽短信:“我很喜歡毛主席的幾句話:‘世界是我們的,做事要大家來,‘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這些話很精干,很實在,也很提氣。”據說,薄熙來的這條“紅色短信”轉發已超過1600萬次。
2009年3月,“講故事”活動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著名演員姜昆和王剛聲情并茂地為臺下的3000余名觀眾講述了《難忘的航行》和《夜幕下的哈爾濱》,一些小朋友聽得激動萬分。這一切,總導演和總策劃都是薄熙來。
在一次文化宣傳工作會上,他透露,自己的目標是,用紅色文化來“塑造人”,“抓未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當其沖的是,“領導必須到位”,“領導干部要樹立抓文化就是塑造人,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未來的理念”。基于這種判斷,重慶市對“唱讀講傳”(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提出明確意見:每個區縣至少提供1個大型紅歌壩壩舞廣場;全市所有圖書館至少要提供一間經典閱覽室;每個鎮街至少設立1個“故事角”;各區縣都要設置“箴言欄”……
治黑:碰硬對決
2009年年初的出租車“罷運”和系列腐敗案中所暴露出的黑社會勢力滲透的蛛絲馬跡,促使薄熙來把建設“平安重慶”演變為一場持續兩個多月的“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他以一種令世人驚嘆的勇氣,毅然與重慶積攢已久的社會弊病,展開了氣勢恢宏的對決。
重慶官方公布,3萬名警員,7000人參與打黑,成立了204個打黑專案組。截止8月底,14個橫行多年的黑社會組織被擊潰;24名黑惡團伙頭目無一逃脫漏網;近200名團伙骨干成員全部被緝拿歸案,其中包括67名團伙首犯;2000多名涉黑涉惡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另有50多名官員因貪腐入獄。
民意井噴——“群眾通過手機短信、來電來訪等方式,提供線索14萬多條,其中80%為實名舉報”;在著名的天涯論壇上,支持的帖子、評論高達幾十萬條,98%的網民擁護“打黑”;重慶農民易大德自掏lO萬元于10月9日在《重慶商報》刊登一個整版彩色廣告,肯定政府打黑成績;有的民營企業家為了表達感激,欲籌資1000萬,發起成立全國首家“打黑基金”……
10月12日起,重慶涉黑案件陸續開庭審理。10月21日,重慶市第一、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分別對渣霸、煤霸兩個黑幫案一審判處楊天慶、劉成虎、劉鐘永死刑,判處簡紹坤、曾川、鄭新死緩。其他罪犯分別被判處無期和有期徒刑。
一些傳媒人士對此評價:這是罕見的獲得官方、普通群眾、網絡民意一致認可的施政行為,民意認可度之高,已經對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產生正面效應,加深了老百姓對創新重慶建設的高度認同。從薄熙來“打黑除惡”的行動中,讓我們看到“五種”精神:嫉惡如仇的精神、敢于碰硬的精神、執政為民的精神、與腐敗不共戴天的精神、不惜與腐敗分子“同歸于盡”的精神。
治境:載綠留白
走在重慶,你會看到很多新栽的香樟或者銀杏。履新不久,薄熙來就將“五個重慶”——“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當作治渝主線。
對于“宜居重慶”,薄熙來則從改造舊城開始,“用3~5年時間,投入1000個億把主城九區的危舊房全部改造”。而“森林重慶”的目標是,用lO年的時間,完成新造林1100萬畝。
“對一個城市來說,怎樣做才算‘以人為本、‘立足長遠?我看就是要種樹,而且要多種、早種。現在就要組織千軍萬馬上山種樹。”薄熙來說。
在這種思路主導下,到下面區縣考察,他都要談到綠化:“綠化城市需要提高樹種的檔次和質量。”“不要小看種樹,樹長得干凈、漂亮,城市就顯得有精神。”“要選擇優良的樹種,比如銀杏、水杉、香樟等。”
上有所呼,下有所應。
重慶市銅梁縣一年種了4000多棵大樹,其中不乏香樟、銀杏等優良樹種,“縣城顯得樹影婆娑,綠蔭處處”;永川“短短一年,森林覆蓋率增長到35%”,無論行走在城市街頭,還是漫步在鄉村小路,處處綠樹掩映,鮮花簇擁……
2009年8月25日,在忠縣考察時,薄熙來更是讓忠縣縣委書記朱唏顏和縣長劉貴忠對著媒體的鏡頭舉手宣誓:“一定把忠縣的樹種好!”
薄熙來說,種樹是積德行善的事,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毛主席有句名言:“敢教日月換新天”,講的是革命;今天我們沿山種樹,則要有“敢教山河換新貌”的氣概。
魅力:風采飛揚
薄熙來治理重慶僅23個月,可已給重慶留下深刻烙印。
一位熟悉他的官員說,薄熙來講話很口語化,往老百姓的路子上靠。比如,在參加“紅色短信”大賽啟動儀式上,看到湖南、四川等省市的電信部門也都趕了過來,薄熙來說,好啊,來了這么多兄弟省份,都是好哥們!
“一個如此級別的官員,‘哥們竟然從他嘴里說出來……”這位官員坦言,他是非常驚訝。
在“健康重慶”動員大會上,薄熙來開起了重慶官員的玩笑:“健康和長壽,是咱重慶人共同的追求,我們身邊就有胡健康、王長壽嘛!”全場哄笑。胡健康是重慶市人大副主任,王長壽則是重慶市政協秘書長。
大部分時間,“薄熙來笑瞇瞇的”,然而,其強硬、鐵腕的一面也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重慶出租汽車司機罷工,薄熙來邀請司機代表召開座談會。對話中,出租車司機大倒苦水,一位加氣站工作人員想推托責任,被薄熙來打斷:“好的,你就講到這兒可以了,今天我主要是聽司機們講,你不要講了。”
“解放思想、擴大開放”電視辯論賽上,薄熙來是評委之一,最后的點評階段,看到一位評委點評過分冗長。他揮揮手進行制止:“這不是做報告。”
到下面的一個貧困縣調研,書記、縣長都出來接待,薄熙來聽完介紹,突然笑瞇瞇地來了這么一句:都說你們這是貧困縣,看你們這身材,像貧困縣嗎?
還有一次,聽基層官員匯報,這位官員把各項數字如數家珍,匯報得極為順暢,薄熙來起了疑心,隨即打斷:為這匯報+你昨天背到夜里幾點啊?
今年4月,多家香港媒體到訪重慶,薄熙來出面,港媒們拋出一個問題:重慶發展的最薄弱環節在什么地方?薄熙來一聽,笑了,說:“你們這不是考驗我的政治智慧嗎?說出來,把前幾任領導都給得罪光了?你們實在要問,不如換個說法,改為,我在重慶最想干哪些事,你們覺得如何?”當時參與采訪的一位記者說,采訪前,本來很多港媒對薄熙來充滿疑慮,但是經過他那么真誠的一番回答,后來,“很多記者反而很自覺地保護起他來。”
重慶施政600多天,薄熙來給當地官員留下的另一印象,是他對毛澤東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經典語錄的熟稔——講話時,隨時可以脫稿引用,進行大段大段地背誦。一位熱心網友統計發現,僅就公開見報的薄熙來講話,引用毛澤東的語錄就高達31次。為何薄熙來如此熱衷在重慶推行紅色文化,熱衷毛澤東語錄?重慶思想界的多位人士表示,這和薄熙來的家庭出身以及自身成長道路有關系,“他們那一代人受毛澤東的影響很深”,“家庭影響也很大。”
原遼寧大學校長、和薄熙來熟識多年,被薄熙來視為師長的馮玉忠先生說,根據他的觀察,薄熙來到重慶,還是“理想主義色彩過于濃厚”,追求完美。“他是所有靜止社會的敵人。”馮玉忠說,但“總體上,還是越來越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