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勇
重評清末中國實力
提起19世紀后半期的中國,人們普遍認為那時的中國是個弱國,因為當時的滿清政府常吃敗仗,并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實,這種判斷標準并不太精確。弱國不一定都打敗仗,而強國也不一定都打勝仗。當時中國的國力如何呢?美國著名學者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和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等著作中,把中國與當時世界的第一強國英國、崛起大國美國和日本進行了GDP和軍力的比較。
先來比較經濟實力。按四個國家GDP占世界的比例,1870年,中國占17.3%,而日本、英國、美國僅分別為2.3%、9.1%、0.9%。到了1900年,中國的比例為11.0%,落后于美國的15.8%,但依然領先于日本的2.6%和英國的9.0%。從占世界制造業產量的相對份額來看,1860年中國與英國相當,分別占19.7%、19.9%,遠高于美國(7.2%)和日本(2.6%),1880年,英國制造業將中國落在后面,但中美的差距卻并不明顯。直到1900年,中國(6.2%)才落后于美國(23.6%)、英國(18.5%),但依然高于日本(2.4%)。從GDP數據看,清末中國絕對是世界上的強國之一,雖然不能跟英國相比,但即使到了1900年,中國的經濟實力也依然高居日本之上,是世界至少是亞洲強國之一。
再從軍力上作對比。1890年,英國、美國、日本的兵員總數分別為42萬、3.9萬、8.4萬,而中國兵員則超過100萬。在海軍戰艦噸位上,中國(7.8萬噸)雖落后于英國(89萬噸)、美國(12萬噸),但領先于日本的4.4萬噸。可見,當時中國兵員規模世界數一數二。雖然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能與英國軍隊相比,但通過進口和自制,也擁有不少先進的武器,如英國的馬梯尼、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毛瑟槍和克魯伯炮等,超過日本的軍備。當時中國海軍在亞洲地位,也是數一數二。1886年8月,北洋海軍的兩艘巨型鐵甲艦訪問日本長崎,令日本人敬畏萬分,以至于加緊發展海軍。
由此可見,19世紀后半期的中國并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弱國,最多只是一個衰敗中的強國。這對今天的啟示在于,GDP、軍力等被視為一個國家強弱的主要衡量標準,并不準確。那些數據只能部分反映一個國家靜態的強弱狀態,不能說明這個國家強弱的發展趨勢。如果長期以GDP等標準看中國復興,只能看到國家強盛與否的靜止狀態,卻發現不了國家的發展趨勢,更找不到讓國家持續強大的奧秘。
缺乏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
要找到如何讓中國持續復興的奧秘,必須先知道19世紀后半期的中國到底差在哪里?這不僅僅是經濟走下坡路的問題,而是支撐整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出了很大問題。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現代化教育的缺失。19世紀末英國教育大普及;日本建立學區,提出全民教育;而中國當時還是私塾為主,依然四書五經。教育沒有跟上時代趨勢,決定了中國國民素質不足以支撐清末中國持續強大。
二、國家沒有控制國民經濟命脈。英國全球擴張,不惜使用武力。日本也搞殖產興業建立市場,并牢牢由國家主導整個國民經濟命脈。而滿清朝廷卻幾乎無所作為,發展工業基本是以軍工為導向,結果到20世紀初國民經濟幾乎全部受列強控制。
三、沒有保證政府良性運作的政治制度。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很早就以近代民主制度保障了其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轉。日本在明治維新后也革除了幕府統治的弊端,而清廷卻死抱封建政體不放,甲午戰爭中暴露的問題多半與其有關,如官員腐敗、海軍不統一、事權分歧,等等。
四、沒有融入國際體系,也沒有把握時代脈搏和觀念。17世紀,以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體系興起。1863年《國際法》譯為《萬國公法》一書介紹給中國官員時,“主權”這一核心思想卻沒有被中國人所接納。當法國殖民者通過簽約聲稱幫助越南“獨立”時,清政府的官員還在堅持對越南的“宗主權”。《萬國公法》1865年傳入日本并經歷廣泛討論后,日本主動與英國在1894年訂立《通商航海條約》,基本實現自主權。觀念的落后造成清政府一再面臨國際危機,步步被動。最終,到20世紀初,中國從一個GDP強國變成一個公認的弱國。
衰弱史的現代啟示
通過對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衰弱史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現代啟示:
首先,應該盡量減少甚至放棄以GDP、軍力為核心的國力衡量標準,既要減少媒體對GDP的“宣傳崇拜”,也要弱化中國各地政府考核中的“GDP指標”,以此,可以避免國民因GDP增長產生的“復興將持續的幻象”。
其次,扎實地履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理念。中國發展能否再高速持續30年,取決于有沒有支撐高速發展的人才。以當前人才外流、教育功利化的諸多現象看,我們有理由對此表示擔憂。
再次,反思當前中國經濟命脈的國家控制率。有權威機構研究顯示,中國28個主要行業,外資占多數資產控制權的占了21個,每個已經開放產業的前五名幾乎都是由外資控制。當前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呈現這種狀態,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一個行業被外資控制的國家能夠永遠保持強盛。
最后,需要花大力氣進行當前時代背景和國際發展趨勢的研究,進而發掘到底是怎樣的政治制度、怎樣的中國與世界關系,才有利于中國持續的復興。畢竟,一個國家的持續強大,不在于這個國家能發現多少本身的優勢,而在于這個國家能夠看到未來面臨著什么樣的危機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