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章良
茶葉是我國具有幾千年生產歷史的傳統商品,也是傳統出口農產品,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茶文化更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之一。200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和茶產量均居世界第一,茶葉出口居世界第三。中國雖然是茶葉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但由于市場營銷推廣不夠,缺少著名品牌,還不是茶葉生產和出口強國,與其他茶葉出口強國比較還有一定差距。本文采用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對外貿易出口價格指數,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與世界茶葉出口貿易大國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進行比較。

一、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現狀
我國茶葉品種豐富齊全,產茶區域遼闊,是世界上主要茶葉生產國、出口國。近年來,中國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出口數量和金額屢創新高。2008年我國茶園種植面積達到160萬公頃,茶產量124萬噸,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2008年我國茶葉出口29.7萬噸,出口金額6.82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五分之一,僅次于肯尼亞和斯里蘭卡。茶葉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提高中國茶產業的水平和競爭力、增加茶農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各產茶省都把茶葉生產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點項目加以發展。茶產業是中國農業的傳統特色產業,在中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茶葉出口主要包括綠茶、紅茶、特種茶三大部分。其中綠茶出口規模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綠茶貿易量的85%。迄今為止,我國綠茶出口到110多個國家和地區,亞、非地區的伊斯蘭國家是我國綠茶傳統主銷市場。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和加納出口綠茶均在萬噸以上,位居我國綠茶出口數量前5位。美國、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是我國綠茶出口的新興市場,也是我國綠茶出口新的增長點。我國紅茶出口分為紅碎茶、功夫紅茶和小種紅茶。我國紅碎茶生產較晚,始于上世紀的50年代后期。功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紅茶為當今世界茶葉消費的主體,貿易量超過100萬噸,約占世界茶葉總貿易量的75%左右。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我國生產的紅茶,除個別品種外,中、低檔紅茶居多。目前我國紅茶加工企業整體實力不強,紅茶增長的空間有限。特種茶類(包括烏龍茶、普洱茶、花茶、白茶、黃茶、緊壓茶等)是我國獨有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絕對的市場份額。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在外銷方面,出口經營權放開之后,各個廠家爭相進入,無序的競爭導致廠商之間互相壓價,出口的價格下降,企業利潤空間大幅度縮小。在競爭無序的市場條件下,好茶往往賣不到好價錢,茶農受到傷害,積極性受到打擊。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Q)統計,目前我國出口茶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僅值2美元以下,平均茶價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蘭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亞的茶葉價格還要低20%。影響了海外當地茶葉企業的商業利益,這也加快了歐盟、日本等地對中國茶葉的“設限”速度。近年來,中國在茶葉出口方面,遇到的最大阻礙是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從2005年8月1日起,歐盟對硫丹在茶葉中的殘留限量從30mg/kg調整為0.01mg/kg(硫丹是一種具有殺螨作用的有機氯類廣譜殺蟲劑,屬于高毒農藥,廣泛應用于茶葉、棉花等作物上)。歐盟這一新壁壘相當于將“檢測標準嚴格了3000倍”,有可能使中國茶葉出口歐盟全面受阻。另外,日本于2006年5月起實施新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對茶葉農殘限制將有如下變化:設限農藥殘留由83種增加到約144種;設限以外的農藥殘留全部按“一律標準”即限量為0.01ppm;采用“干茶法”進行檢測;設限外農殘超標將被視為違法。日本對設限外農藥采用“一律標準”將極大增加中國出口茶葉農藥被檢出的機率,因違禁被追究的可能性極大,這將嚴重影響到中國的茶葉出口,而我國茶葉出口貿易已經面臨嚴峻的國際市場考驗。
二、茶葉出口貿易競爭力分析
要更深層次的分析我國的茶葉出口貿易,首先要對我國茶葉茶葉出口貿易的競爭力有所了解。現在一般采用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外貿易出口價格指數,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與世界茶葉出口貿易大國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進行比較。從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對外貿易出口價格指數這三個指標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這四大世界茶葉出口大國的出口貿易的競爭力情況。
(一)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分析

出口市場占有率指數是指一國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反映一國出口的整體競爭力或競爭地位變化。一國特定產業的出口總額與世界同類產業的出口總額的比值,可以反映一國某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或競爭地位。用公式表示即:
PRIM=Xi/Xw
其中,Xi為i國某產品的出口額,Xw為同期該產品的世界出口總額。
世界四大茶葉出口大國各國茶葉貿易出口市場占有率如表2所示。
從總體上看,在1997到2007年的世界茶葉出口市場上,斯里蘭卡的出口市場占有率(1997-2005年)一直都是最高的,均在23%以上,這與斯里蘭卡傳統的茶葉大國相一致,一定程度上說明斯里蘭卡的茶葉出口較有競爭力。但最近幾年,斯里蘭卡的出口市場占有率下降很快,只有14%左右,居肯尼亞、中國之后,出口市場出現大幅度的萎縮,競爭力水平也隨之下滑。肯尼亞的出口市場占有率均在17%以上,最近幾年達到18%、19%以上,躍居世界第一。從中可以看出肯尼亞在茶葉出口市場上比較穩定,并逐步增長,并占有優勢地位。印度的市場占有率一直在11%到12%之間徘徊,也顯示了一定的實力。而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從1997年的12.64%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16.47%,并繼續有上升趨勢,顯示較強的實力。
(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國某種產品的出口占其農產品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該種產品出口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值的比例。其計算公式為:
RCA=(Xij/Xit)/(Xwj/Xwt)
其中Xij表示i國j類產品出口額;Xit表示i國在t時期全部農產品出口額;Xwj表示世界j類產品出口額;Xwt表示世界在t時期全部農產品出口額。這個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該產業的相對優勢。如果RCA指數大于2.5,則表明該產品具有極強的顯性比較優勢;如果RCA介于2.5-1.25之間,表明該產品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如果RCA介于1.25-0.8之間,則認為該產品具有中度的顯性比較優勢;倘若RCA<0.8,則表明該產品的顯性比較劣勢。

用各國進出口數據計算RCA指數,結果如表5和圖5所示。
從1997年到2007年,四大茶葉出口國肯尼亞、中國、斯里蘭卡、印度RCA指數都大于2.5,則表明該產品各國都具有極強的顯性比較優勢。其中斯里蘭卡的RCA指數一枝獨秀,一直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基本保持在45以上的高位。肯尼亞則緊隨其后,大都是在30以上的高位。而中國和印度大都在4左右。
與傳統的茶葉出口大國斯里蘭卡、肯尼亞相比,中國的茶葉出口貿易競爭力還略低一籌。中國的茶葉出口貿易一直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很大比重,也是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之一。從總量上看中國的茶葉出口貿易是逐年上升的,但茶葉出口大國并不意味著就是茶葉強國。中國要扭轉量大價低的不利狀態,從而使中國真正成為茶葉強國。
(三)對外貿易出口價格指數分析
對外貿易出口價格指數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某產品的出口總金額與出口總數量的比例。其計算公式為:
PFI=Px/Qx
其中,Px為某國某產品的出口額,Qx 為同期該國該產品的出口總量。這個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貿易的價格優勢比較。同一時期相同產品的出口價格越高就表明該國該產品的競爭力就越強。反之,就比較劣勢。
從以上世界四大茶葉出口國單價變動情況來看,肯尼亞的茶葉出口單價最高,最具有競爭優勢;其次是印度的茶葉出口單價也較高;斯里蘭卡的茶葉出口單價也略高于中國;而中國茶葉的出口單價一直處于低價地位。主要出口中低檔茶為主,同時中國國內的出口商自相殘殺,相互壓低價格,也是主要原因。
三、提升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競爭力的策略
第一,發揮政府作用,調整和加強茶葉產業的國內支持政策。要在完善政策上下功夫,切實增強茶葉產業發展的動力,努力提高科技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加大對茶葉種植專業戶尤其是種茶大戶給予資金和物資扶持的力度。WTO框架下受到各成員國的高度關注。目前,中國茶業國內支持措施明顯不足,茶業本身是一個弱質產業,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很弱,茶葉產品的競爭力雖然已品質和價格的形式體現出來,但其影響因素卻很廣泛,如現階段,完全依靠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是不現實的,需要大量來自政府和非農產業的支持。尤其是要加大對茶葉科研、推廣、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等的支持力度,加強科研院所與茶葉生產單位的合作,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新品種、新技術、先進設備來武裝茶葉產業,以實現傳統茶產業的技術升級。
第二,搭建茶業全球化經營服務平臺,發揮行業協會及其他組織的功能和作用。加快組建茶葉行業協會和其他形式的組織,這是提高茶業集約化程度、應對國際茶業競爭的最佳選擇。要積極探索和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在資源互助的基礎上建立茶葉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當前要著重克服行業協會組織形式不健全、自主管理意識不強、橫向協調能力不足、信息整合能力欠缺和行業自律精神體現不夠等弱點,讓行業組織在規范企業行為、組織開拓市場、協調整合資源和塑造行業形象等方面真正成為市場的重要力量。
第三,創新茶葉流通市場,實現茶葉流通體系的現代化。在全球化過程中農產品國際貿易和競爭,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生產和貿易階段,競爭的領域擴展到資源、技術、生產力、資本、市場、產業鏈和管理等多領域。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物流管理變革和流通效率的提高,物流國際化、社會化、網絡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特征將日益明顯,生產與流通的界限也將越來越模糊。當前我國茶業要切實構建好三大市場,并發揮其各自功能,即引導產地市場,發揮其貨源組織和采購功能;引導銷地市場,發揮其銷售與市場信息功能;引導中央交易市場,發揮茶葉全球交易及全球市場信息功能;把傳統的茶葉經營從“以生產為中心”轉變為“以市場為中心”,真正實現我國茶業的全球化戰略。
第四,加快茶葉產業重組,改善產業結構,提高整體競爭力
要在把握關鍵環節上下功夫,切實增強茶葉產業發展的活力。第一要茶葉經營民營化,包括茶葉加工、流通和出口均屬于競爭性行業,國有經濟應該退出。鼓勵民營企業投資茶業,通過參股,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第二要調整茶類結構,主攻“綠、名、特”,培育綠茶、花茶、烏龍茶的全球品牌。第三要調整經營方式。實現從“供貨商”到“全球經銷商”的轉變。變“產品經營”為“品牌營銷”。第四要調整產品結構,多產好茶,少產差茶。第五要調整茶季結構,多產春茶少產夏秋茶。第六要加快產品自主創新,發展茶葉深加工產品,延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附加值。
第五,增強企業競爭力,改善產品質量,努力使中國茶葉從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
要沖破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必須提高茶葉的質量和安全。必須依托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無公害、綠色茶和有機茶,通過提高茶葉的質量和安全性,來增強市場競爭力。要盡快建立健全茶葉質量標準體系及質量檢測和控制體系,加快對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國情,消化吸收和轉化應用,促進我國茶葉質量標準逐步與國際先進標準和質量安全制度接軌。使茶葉的質量控制由傳統的只重視“終端產品質檢測”逐步過渡到“生產全過程質量動態控制”。同時,要實現由價格競爭到品牌競爭的轉變,加大茶葉品牌的經營力度。只有樹立幾個國際國內叫得響的品牌,實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生產、統一銷售來形成規模,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金興華;我國茶葉出口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優勢分析[J];茶葉;2003年04期.
[2]霍麗玥;世界茶葉市場狀況與我國茶葉出口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0年06期.
[3]王忠銳,潘偉光;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經濟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年01期.
[4]蘇祝成;世界主要茶葉生產國市場運行組織模式比較及借鑒[J];中國農村經濟;2001年08期.
[5] 姜愛芹;影響我國茶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研究[J];中國茶葉;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