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謝 昭 本報特約記者 盧夢之 郭 宣
在去年12月5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到期之前,美俄雙方未能簽署新的核裁軍協議,令國際社會備感失望。不過最近美俄高級官員圍繞新協議的種種樂觀言論,特別是俄總統梅德韋杰夫24日稱“雙方已就新協議95%的內容達成共識”的說法,讓外界看到雙方切實推進核裁軍的曙光。但有評論認為,受兩國國內政治和各自戰略核力量算計的影響,未來雙方要達成正式協議還需要艱苦的“討價還價”。
處于達成協議的邊緣
據法新社報道,俄總統梅德韋杰夫24日表示,俄羅斯與美國圍繞新核裁軍協議的談判進展良好,雙方已就95%的協議內容達成共識,他本人對雙方最終達成協議持樂觀態度。18日梅德韋杰夫也曾向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表示,兩國已經就新協議問題的談判取得“重大進展”。與此同時,俄外長拉夫羅夫22日也對外宣稱,“預計剩余問題很快將得到解決”。
不僅俄方高級官員對新協議表達樂觀看法,美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日前也對外發表評論稱,目前兩國已經處于“達成協議的邊緣”。去年12月美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瓊斯和美參聯會主席馬倫前往莫斯科同俄方官員進行了高級別閉門會談。依照國際文傳電訊社的說法,在新核裁條約問題上,俄美雙方已經就繼續在下一輪談判中在專家層面進行對話達成協議,而下一輪談判將于2月在日內瓦舉行。
不過美俄雙方都未對外透露雙方達成共識的具體內容。根據去年7月奧巴馬同梅德韋杰夫達成的初步協議,新核裁軍協議的基本框架為兩國將保留的已經部署的核彈頭數量削減到1500到1675顆,核彈頭的投送載具削減到500到1100件。
相互檢查機制的分歧仍在
奧巴馬上臺后,美俄高層積極推進核裁軍商談,但由于新核裁軍協議涉及兩國戰略平衡這一復雜問題,盡管雙方已經進行8輪談判,但遲遲未能達成協議。俄新社猜測,現在雙方宣布未談攏的5%的內容應當和監督機制及條約框架內雙方的互相檢查機制有關。俄羅斯著名學者謝爾蓋·羅格夫在瓊斯訪問莫斯科當天曾明確表示,美俄之間存在一些關鍵性分歧:按照舊版核裁軍條約的規定,美俄必須共享新型導彈試射的監測數據。俄羅斯核武庫正處于更新階段,繼承自蘇聯的核武庫已經老化,俄羅斯正在研制新一代戰略導彈,美國情報部門及五角大樓希望借助新條約的簽署,能獲得盡可能多的俄新型核武器的情報。而對于俄羅斯而言,美國的核武庫更新卻要在十年之后,即新條約失效之后的事情,不需要向俄羅斯提供相關數據,因此俄方認為雙方提供的信息量不對等,堅持應當放松關于驗證機制的規定,但美方卻堅持不讓步。此外,俄方還希望能在反導問題上得到美方絕對不針對俄羅斯的保證,但奧巴馬卻面臨國內政治壓力難以承諾。尤其是最近美國宣布將“愛國者”反導系統推進到俄邊境地區,俄已于22日正式要求美方解釋其動機。
要達成協議還需艱苦談判
外界普遍認為,美俄圍繞新核裁軍協議的談判能堅持下去,是因為雙方都已意識到部署過多核武器成為兩國累贅。當前美國擁有已部署的核彈頭達到2200顆,俄羅斯擁有大約3000顆左右,此外兩國保有數量更多的未部署的核彈頭。維持這樣龐大的核武庫,在政治和軍事上均無任何積極意義。有專家認為,雙方推動核裁軍可達到多種效果:第一,有利于維系美俄戰略平衡。第二,美俄雙方可通過協議核裁軍,重申它們在國際上的核超級大國地位,并凸現雙方負責任的國際領導作用。第三,美俄將逐步收獲核裁軍所帶來的紅利,兩國每年維護核武庫所需的費用為數百億美元。最后,這還將有利于推動全球多邊核裁軍以及防擴散。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專家馬克·菲茨帕特里克分析認為,今年將在紐約召開《核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預計兩國將在此次大會之前達成簽署正式協議,以樹立“榜樣”作用。但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雙方距離達成實質協議還存在距離,剩余問題將是最關鍵的分歧。同時,由于雙方的條約需要各自國會的批準方能生效,美參議院能否接受這樣的協議還是未知數。此前已經有議員表示,如果奧巴馬政府做出過多讓步,將在參議院中抵制新協議。奧巴馬政府需要在國內政治壓力和俄羅斯需求之前達成平衡?!?/p>
環球時報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