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薩蘇 詹德斌 紀雙城 趙漢臣●本報記者 劉揚 雷達●陳一
“女人就是工資低的男人。”這是已故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生前的一句“名言”,如果今天誰敢再公開說這樣的話,無論是在家里還是社會上肯定都不會“有好果子吃”。2009年底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女性就業人口占多數的情況,美國媒體驚呼正在發生一場新的“性別革命”。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不久前公布了2009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超過2/3的國家女性地位都在提高,而傳統的東方“男權社會”在兩性差距方面的排名大大落后于西方。但這一觀點并未得到東方國家的認同。韓國《朝鮮日報》立即刊文稱,該國“男女地位越來越平等”,由丈夫負責照顧孩子做家務的“專業主夫”劇增;日本大男子主義協會會長則撰文教授男性“妻子幾天不予理睬時小小離家出走作戰的策略”;一本名為《拯救男孩》的書籍在中國也成為暢銷書。美國《時代》周刊稱,現代女性顯然獲得了更多自由、更多教育、更多財富,但她們也不得不將面對社會更大的壓力和沖突,這些壓力曾讓男性們痛苦不堪。
東亞傳統社會結構在變
根據WEF的排名,在134個國家和地區中,韓國的男女平等指數排在最下游的第115位。在這項調查首次進行的2006年,韓國曾排在第92位,但2007年和2008年接連下滑至第97位和第108位。韓國的男女平等指數每年都在大幅下滑,但韓國男人似乎并不這樣認為。《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坐出租車時,司機開玩笑說:“現在妻子在家中掌握著更大的權力,韓國社會似乎正在向母系社會過渡,韓國男人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了。”住在記者站附近的家庭主婦林貴蘭說:“從小女性就接受尊敬丈夫的禮儀教育,但現在男性慢慢放棄這種權威,‘氣管炎越來越多。”
對WEF的這個報告,韓國最大媒體《朝鮮日報》稱,這一排行只是按西方標準進行計算,而忽視了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地位。韓國育兒政策研究所12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希望生女兒的男人占37.4%,希望生兒子的男人占28.6%,其余的認為生男生女都一樣。韓國媒體一致解讀稱,這意味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思想正在消失。據韓國統計廳調查,近幾年來由丈夫負責照顧孩子做家務的“專業主夫”劇增,3年間增長了40%以上。這種變化也讓一些韓國男性感嘆“地位不再”。不久前,曾出版暢銷書《男人心理學》的韓國教授禹鐘敏稱,“在狩獵社會,力氣大的男人最受歡迎。但現在那樣的男性特征已成了一副框架。最近這一代,我們的社會變成了帶有女性特征的‘共感型男人容易成功的社會。”
在世界看來,日本大概是男人地位最高的地方了,“娶日本老婆”曾被認為是男人“四大享受”之一。在日本,男士出門女士要給他開門;上電梯,女士要按電鈕等男的都上去了再進;家里家外妻子要管丈夫叫“主人”。日本社會這樣的男女地位,基礎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結構,男子必須承擔養家糊口的重任。不過近年來,日本進入高齡少子化社會,人口勞動力缺乏,日本政府不斷推行計劃,鼓勵日本女性出來工作,先后廢除了多項所得稅中的“配偶者特別減免”。日本有家庭的女性繼續從事正式工作者,每年都以兩位數百分比遞增。與此相反,由于日本經濟10年的停滯不前,特別是這次金融危機讓許多男人步入失業行列,無法完成傳統要求男性承擔的責任,自然“英雄氣短”。
據共同社去年12月報道,已有10多年歷史的日本全國大男子主義協會日前創立月刊《紐帶》,呼吁“高明地讓妻子欺負,追求家庭和美”,創刊號中還專門刊登該會會長天野周一“曾親身實踐過的‘妻子幾天不予理睬時小小離家出走作戰的策略”。
當然,并非所有日本男人都像天野會長那樣適應這一變化。據日本厚生省調查,近年來,日本竟有35%的夫妻屬于“無性婚姻”。日本媒體稱,男女地位變化造成的不適應顯然是原因之一。但這一結果的原因究竟在于日本男人不適應女性越來越“能干”,還是日本女性因為自立而開始冷淡丈夫,媒體并沒有給出答案。
在WEF的這份報告中,中國在職業和技術工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領域的排名都是第一;在中層干部、女性部長比例以及整個國家的性別比例中,中國分別排第91位、第101位及第129位。從整體看,中國排名中是第60位,在亞洲屬于靠前的。但有關男女地位的辯論不時從各種社會層面涌現出來。
不久前,有人在網上提出修改漢字中眾多有辱女性的詞匯,引起很多議論。近來,一本名為《拯救男孩》的書宣稱,“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男孩學業成績全線潰敗。男孩還身陷體質危機、心理危機和社會危機,并且越來越嚴重。男孩的父母和老師注意了,前面到懸崖邊了!”這本有關男孩教育的書卻意想不到在網上引起許多有關男性和女性地位的爭議。有女性網友稱,“這是由于男人在溫室里長大,如何能強壯?現在男人是靠著男權文化的尾巴支撐他們的尊嚴。”但立即有網友說:“男孩學業不如女孩只是教育問題。實際上,看看領導開會時男人多還是女人多,就知道現在是誰主導的社會。”
“男性蕭條”與“女士不優先”
在美歐等西方國家,近來“男性蕭條”成了網絡流行語。這是用“男人”和“經濟蕭條”結合起來新創造的一個詞,指的是現在男人面臨的失業容易、就業難的窘境。“男性蕭條”這個詞最早是北美經濟學家在今年早些時候提出的,它指的是美國失業大軍的嚴重性別失調。據統計,每5個丟掉工作的美國人中,就有4個是男性。在英國,過去幾個月中,男性失業人數增加了45%,女性僅上升了25%。
隨著“男性蕭條”的出現,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女性就業者開始超過男性。《時代》周刊稱,這場危機不僅改變了許多美國人的命運,也令女性的社會角色更加突出。事實上,美國正在悄悄地發生一場“性別革命”。報道稱,現在美國近半名校校長是女性;美國政府近4任國務卿中,有3名女性;全球最大的145個基金會由女性掌權,因為她們可能是對抗貧困和疾病的最好武器;不久前諾貝爾獎也第一次有5名女性獲獎。在美國大選中,涌現出許多女性公眾人物,比如希拉里、佩林等,她們不再是配角;而美國總統是單身母親養大的。與此相比,上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正處于“女權運動”風起云涌的時代,《時代》也曾在特刊中評估女性地位,卻發出“將一個男人送上月球比送一個女性進入辦公室更容易”的感嘆。
婚姻關系往往最能體現兩性地位。歷史上,男人喜歡找年輕漂亮的女性,妻子收入低于丈夫也被視為正常。但據美國皮尤調查中心今年1月19日的調查,美國有愈來愈多已婚婦女教育程度比丈夫高,并成為家庭生計的主要提供者。在大學以上學歷的男性更喜歡找收入比他們高的“富婆”,據稱美國5對夫婦就有1對存在“妻比夫貴”現象。
女性領導人頻頻出現使歐洲很早就有了“女權社會”的說法,其中尤其以北歐國家為甚。歐洲曾有研究稱,南北緯20度左右的國家和地區婦女地位最低,這主要是由于那里氣候溫和,農業文明較早形成,與此相關的父系制的社會觀念也根深蒂固;而緯度越高的地區,婦女地位也就越高。
這個研究雖是一家之言,但報紙上有關北歐的消息卻常給這個說法作出佐證。著名高爾夫球運動員“老虎”伍茲,被媒體披露有外遇后,被瑞典妻子用高爾夫球桿打得“臉無完膚”。前不久瑞典婦女組織申請享受與男子一樣的“無上裝游泳”,竟然得到了當地法院的批準。在芬蘭,《環球時報》記者曾在一個地鐵站上看見這樣的告示:“這里不流行女士優先,所以沒必要去幫女士提行李、為女士開門,更不要在擁擠的公交車上給女士讓座,否則你會被認為不夠尊重女性”。而北歐的男性則看起來“慘”一些。凡是在北歐生活過的人都會發現,在超級市場、游樂園里帶孩子的多半是男性,而周末更是男子漢的“家務時間”,此時他們的女朋友或太太都在參加只有女性才有資格的聚會。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歷史學教授琳達·巴克特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北歐的女權運動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男性一開始對此是持歡迎態度的,認為“不過是一些女性玩玩而已”。但此后事態的發展出乎男性的意料。巴克特曼稱,北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出現過一段“男人綜合征”高發的時期,表現為離婚率、自殺率上升,酗酒者和依靠藥物緩解心理焦慮的人數增加,這是“男人地位失落產生的危機感,又無處寄托而出現的病癥”。1990年,本來從事維護女子權益工作的丹麥人詹斯比發現“男人的危機其實更大”,于是就專門成立了一個“男人避難所”。這個“避難所”剛開張時只有4個床位,但沒過一周,申請來“避難”的人竟達700多人。當然,現在北歐男人已經習慣了,也只好接受現實了。
男性女性共同面對挑戰
英國《經濟學家》一篇題為“女性的力量”的文章稱,如果說女性力量的增強是過去50年來的重大變化之一,那么如何應對這一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將是未來50年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社會安排顯然還沒有趕上經濟的變化。很多孩子為父母都工作付出了代價。很多婦女———也包括很多男人———覺得她(他)們深陷于糾纏在眾多事務當中。
路透社專欄作家斯萬宣稱,不管男性怎么蕭條,這個世界“仍然將是男人的世界”。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平等運動,雖然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男性不相上下,但英國女性仍然沒有爭取到同工同酬。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去年英國男人的平均工資是每小時12.97英鎊,女人是11.39英鎊,差距為12.2%。盡管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小差距,但英國“平等和人權委員會”預測,實現真正的男女同工同酬“還需要17年時間。”
倫敦女性上班族喬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雖然失業者中男性更多,但職業女性的負擔也更加沉重,人們往往會因此陷入爭吵。即使對于在男女平等的旗幟下成長起來的現代人,接受這樣的變化仍然需要感情上的調整”。
在俄羅斯,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8%的受訪者認為,在該國男女擁有同樣的權利和機遇,這個比例比2003年上升了8個百分點。但在這個“大男子主義”傳統盛行的國度,仍殘留著個別歧視女性的陋習。如藥店老板不愿意讓女性顧客第一個走進開張的店鋪。工作人員會故意堵在門口阻攔婦女,直至出現第一個男性顧客。
對于男女角色的變化,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現在男性優勢的喪失不是因為女性的地位有多高,而是因為男性在歷史中形成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男性的優勢地位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也將在歷史中失去,對此不必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想不通,因為這是一種歷史的復位。男人的優勢是由于社會的不同分工一點一點確立起來的。在游牧社會,男人的職責是戰爭,女人的職責是人的生產,戰爭使男子可以通過掠奪獲得更多的財富,因此形成了對女人優勢地位。到了農耕社會,男人從事物質生產,女人從事家庭生產,男人因此一進步鞏固了自身的優勢地位。
周寧說,由于男人擁有更多權力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在與女性比較中表現出來智力方面的優勢只是一種表象。而現代社會中,先進技術的大量使用,使男人在性別和身體方面的優勢逐漸失去。周寧認為,目前還遠沒有到兩性平等的地步。目前,男性在社會上仍舊保持著優勢。由于男性一直掌握著權力,也就左右著權力分配。
韓國國會圖書館研究員蘇俊燮博士說:“正如100米賽跑一樣,男女不可能以同樣的標準評價。東方注重子女教育,所以在家庭方面,女人的任務比較重,而且也總是說話算數。在社會上,競爭特別激烈,加班、喝酒、接待等在韓國公司視為家常便飯,這些都不適合女性。”
巴克特曼說,現在許多男人感嘆地位不再,癥結“不是女人太強了,而是社會認為女人太強了”。真正的男女平等,應該是相互的尊重與寬容,直至“忘記對方該有哪些權利,不該有哪些權利”。▲
環球時報201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