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暮輝
我的一位朋友R君是日本《朝日新聞》國際部的記者,現在是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我們相識于“日本與東亞安全事務”的課堂上。盡管這位朋友隸屬于“知美派”的范疇,但是他來到哈佛后的研究題目卻是中國的能源問題。對于現今的日本精英來說,一定程度上對于中國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知華派”一詞,相對于“知美派”而存在。這種劃分存在于財務省,外務省等政府機構中,也同樣存在于《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媒體之中。同步于中國的快速崛起,“知華派”在日本社會各界得以壯大和發展。原因大概在于盡管中日兩國的經貿和人員交流相當頻繁,但是這種交流的級別尚低,還遠遠達不到類似日美兩國或者中美兩國政府間的及時高端對話渠道。信息不通,對話不暢,必然導致雙方政府之間不信任感的加劇,沖突和矛盾難以及時排解。如此一來,當中國人認為“日本沒有外交戰略”或者“日本外交上一味追隨美國”的同時,日本的政治精英同樣抱怨中國政治決策的不可預料性。如R君所說,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和民間反日情緒的高漲使得日本政府突然間發現“對中國完全缺乏了解”。中國政府的決策依據、過程、模式對日本人來說充滿了陌生和新奇感。
鳩山領銜的民主黨正試圖在內政外交上重寫日本“脫亞入歐”的歷史,對于中美戰略實力的重新評估和審視也廣泛存在于日本上層社會。據這位朋友講,《朝日新聞》今年外派到中國的進修人員數量第一次多于美國。雖然數量不是說明問題的唯一因素,但日本人了解中國的需求和欲望增強卻是事實。
至于“親華派”和“親美派”這樣的提法,帶有個人感情化的色彩,但目前還在中美日三角關系中占有相當的位置。據筆者所接觸到的日本年輕一代精英人士來看,更多的還是為“利益驅動機制”所主導,即日本必須面對并且承認崛起中的中國,日本的未來生存和發展空間應該趨向于游刃博弈于中美之間,而不是生硬一味地“親美而反華”。
對中國而言,不論是“親美派”、“親日派”、“反美派”、“反日派”,其價值都遠遠不如對于新一代“知日派”和“知美派”的培養和重用。當我問及R君時下日本人最關心的有關中國的五個議題時,他做了如下排列:海軍,能源,水資源,人口男女比例,老齡化問題。這倒不見得一定是日本民眾心中“中國觀”的準確體現,卻也反映出日本人對于中國的看法和了解更趨于細微。
反過來,中國民眾最為關心的關于日本的議題大概仍然是傳統話題—歷史問題,領土爭端,戰爭謝罪等等。這些問題并非不重要,但國人也應看到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同文同種,商貿來往、人員交流頻繁的表象下,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兩國之間的互信和契合度都遠遠不盡如人意。
如今,中國國內如民國年間的蔣百里,戴季陶那樣重量級的“日本通”恐怕為數甚少。隨著中國力量的增強,在中美日三方博弈的大三角格局中,中國已經擁有了能夠直接左右日本外交決策的影響力。隨著中國的崛起,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在外交方面都理應拋棄之前的“凡事以美國為核心”的被動方針。東亞的一體化雖然眼前“政冷經熱”,但最終目標還是要趨向政治互信甚至安全合作。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人缺少“知華派”的同時,中國人同樣缺乏“知日派”,雙方可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此培養新一代“知日派”可謂迫在眉睫。中日之爭,亦在于此。▲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學者。)
環球時報201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