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本報特約記者 張家齊
就在西方媒體繼續炒作中國陸基中段反導試驗之時,美國導彈防御局透露,美軍近日成功進行了空中激光反導試驗,并公布了一段半分鐘左右的試驗錄像。
試驗在美國時間1月10日進行,幾乎與中國進行陸基中段反導試驗同時(北京時間1月11日)。在美國導彈防御局公布的錄像中,搭載激光器的一架美軍航空器發射一束激光對靶彈進行攔截,持續照射數秒后彈頭似乎受損,但仍舊沿軌道慣性飛行。試驗表明,美軍機載激光反導系統已可以成功獲取、跟蹤并擊中高速目標。
試驗的靶彈從加利福尼亞海岸的圣·尼古拉斯島發射,這里是美國海軍的試驗靶場,擁有大量的觀測設備。導彈防御局稱,這次試驗用的靶彈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彈道導彈,而是一個裝備了大量測量儀器的飛行試驗平臺。當激光器忙于鎖定目標并且發射機載高能激光的時候,裝備在靶彈上的裝置則收集試驗數據,這次試驗提供的數據將用于評估機載激光器系統的性能,為美國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首次真正摧毀導彈的嘗試做準備。此前,美軍曾進行數次空中低能激光發射與目標模擬追蹤試驗。
美國機載激光系統裝載于改造過的波音747-400F運輸機上,起先用于摧毀戰術導彈,后來美國軍方又將這一系統用于攔截上升段的洲際彈道導彈。該反導模式屬于激光定向能反導,能夠實現光速反導。而中國1月11日進行的反導試驗是“導彈打導彈”,仍屬于動能反導。
使用機載激光器實施初始段反導是美國反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升段反導又稱為初始段反導,是一種比中段反導更為先進的反導技術。因為彈道導彈的初始段目標特征明顯,飛行速度相對較慢,也較難釋放逼真的誘餌,容易發現、識別、跟蹤和攻擊,并且一旦摧毀后,導彈及戰斗部殘骸基本全部落在發射國領土上。此外,空基激光器還具有很強的反衛星作戰能力,可以癱瘓大多數中低軌道衛星,攻擊衛星的成本要比陸基導彈更低。但是,機載激光系統對功率要求很大,而且要安裝在飛機上,必須做到高度集成。此外,機載激光系統發射的光束易受天氣影響,光控技術也是長期阻擋美軍研發進程的難關。
盡管這次試驗取得成功,但機載激光反導項目的前景仍然遭到普遍質疑。英國科技網站“the register”25日分析認為,機載激光反導系統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該機作戰時需要在敵方導彈發射場附近巡邏,敵方導彈完全可以選擇在激光攔截器沒有升空時發射。而敵方也可以首先擊落目標龐大的激光載機,再完成導彈發射。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分析認為,機載激光器成本高昂,后勤負擔嚴重,為化學激光器補充一次燃料就需要兩架C-17運輸機。此外,奧巴馬上臺后對機載激光反導并不看好,美國導彈防御戰略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防御重點由洲際導彈和遠程彈道導彈轉為中近程彈道導彈,發展重點也從陸基攔截以及空基攔截轉為海軍“標準-3”反導系統。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導彈防御局此時公布反導試驗錄像,可能是想借助美國政府對中國反導試驗的擔憂,爭取對空基機載激光器的支持,使該項目得以進行下去。▲
環球時報201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