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胡又中 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
經過一整天的商談,臺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26日建議未來兩岸經濟協議就叫“海峽兩岸經濟架構(框架)協議”(即原來所說的ECFA),英文名稱則要等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通報時才用到。這項攸關臺灣產業發展與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的協議,被島內媒體看作馬英九當局成立以來最重要的經貿協議,其間所涉及的兩岸政治定位、協議名稱等敏感問題尤其受到關注。
據《聯合晚報》26日報道,這次會談的重點在于討論有關ECFA的中英文正式名稱、未來協商時程、基本架構及分組等程序議題,原則上不會正式觸及“早期收獲清單”。海基會新聞稿稱,雙方取得多項共識,同意協議的基本內容包括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的市場開放、原產地規則、早期收獲清單、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及經濟合作等。海基會協商團做簡報時透露,臺商投資保障議題將放在兩岸經濟協議中的投資部分,服務業市場準入方面沒有實質討論,而外界關注的“早期收獲清單”,雙方也只提大原則和大方向,并沒有交換各自的清單。有關人士分析稱,由于免關稅是相互性的,一旦臺灣要求大陸免關稅,大陸相同貨品到臺灣也會免關稅,對臺灣廠商未必有利,所以臺灣提出的“早期收獲清單”項目一開始不會很多。臺灣主談代表高孔廉還說,未來協商絕對不會涉及大陸勞工開放及新項目農產品開放兩項議題。至于兩岸今年簽署ECFA的前景,他表示“審慎樂觀,應可簽成”。
綠營仍抓住大陸農產品和所謂的“主權”問題大做文章。“臺聯黨”主席黃昆輝26日聲稱,“馬政府企圖以一紙架構包山包海,未來都將全面開放”。他還嗆聲說,“馬英九敢保證永遠不開放農產品?永遠不開放中國勞工嗎?”親綠的《自由時報》聲稱,“陸委會”把ECFA定位為地區對地區的關系,是“把臺灣逼入一中架構的死胡同……自稱地區,等于否定國家的身份,面對中國已先矮了一截”。文章還稱,馬英九此舉“等于向北京政治表態”。“農委會”26日專門召開記者會反駁說,馬英九已明白宣示臺灣將繼續管制大陸830項農產品,“這是臺灣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的最基本立場,不會讓步,兩岸在簽署經濟協議后,也必須在對臺灣農民有利時才會談農業議題”。“農委會”還批評說,連日來部分媒體及有心人士進行了一連串昧于事實的錯誤報道。同一天,“陸委會”也發布新聞稿駁斥《自由時報》,表示ECFA是兩岸兩會架構下的經濟協議,“根本不會自降國格、也不會自我矮化”;且這種兩會制度化協商模式在李登輝時期也進行過,即“汪辜會談”簽署協議。《中國時報》26日分析認為,ECFA能否以“大陸”和“臺灣”作為簽約主體,處理兩岸關稅領域的定位關系,是兩岸談判交鋒的關鍵項目。
島內外對兩岸首次協商ECFA相當關注。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的學者認為,大陸市場的吸引力固然很難抗拒,但臺灣同時也需要和美國保持緊密關系,讓美國成為兩岸互動的平衡力量。喬治敦大學教授唐耐心聲稱,臺灣始終是美中關系的最大變量,如果臺灣與大陸走向“統合之路”,短期來說固然會因為和平而獲益,但長期來說可能使東亞局勢更為復雜,負面影響包括美國可能縮減對臺軍售規模,避免軍事機密流向中國;日本可能更為不安,朝向建構核武力量;臺灣成為中國戰略的一環,也可能使美國更為擔憂自身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中國時報》說,馬當局上臺以來對商簽經濟協議一再變化,從最早的“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到ECFA,再到不強調架構,就是顧慮兩岸政治分歧,加上朝野政黨較量,使得這項協議的商談面臨更多挑戰與障礙。文章認為,馬當局必然兩面作戰,“對外安排以兩會領導人名義簽署協議,對內開啟朝野溝通,做好弱勢產業的照顧與救濟措施。能否內外兼顧,這是馬政府新一年的最大挑戰”。《聯合報》26日的社論說,島內最大的顧慮是簽訂ECFA后是否被北京套住,使簽不簽變成兩種政治戰略的選擇。但關鍵是臺灣必須先有在全球化中求生的能力,才可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若說簽ECFA會套住臺灣,不如說,若不簽ECFA,反而會使臺灣被錯誤的政治戰略套住”。▲
環球時報201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