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高 斯 本報特約記者 張書暢 本報記者 段聰聰
據英國《金融時報》26日報道,該報委托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過去30年里,中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發展比任何國家都要強勁,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科學知識生產國,“如果繼續沿這一軌道前進,那么到2020年,中國將會超過美國”。
這一調查是委托研究機構湯森路透進行的,該機構從世界范圍內1.05萬家期刊上搜集科研論文,分析了過去30年內金磚四國的科研表現,結果顯示,中國的表現遠遠好于其他國家。從1981年開始,中國發表的經同行評審的論文增長了63倍,尤其在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實力更加突出,“而這兩個領域被認為是中國工業發展和經濟未來的兩個核心”。
湯森路透研究評估主管喬納森·亞當斯表示,中國的科研發展“令人驚嘆”,盡管研究質量參差不齊,但卻一直在改進,“他們有強大的動機在未來做出更高質量的研究”。英國皇家學會科學政策主管詹姆斯·威爾斯頓認為,三個因素促進了中國的科研發展。首先是政府的巨大投資,從中學到研究生的整個教育體系的各個層面上,政府投資的增速遠遠超過通貨膨脹率;其次是從基礎科學到商業應用的組織流程;第三是中國采取了一些有效而靈活的措施,吸引了眾多在北美和歐洲學習生活的科學精英。
英國《每日電訊報》26日的報道稱,這份研究還表明,盡管很久以來印度被認為會對美國的科學霸權地位形成最大威脅,但是現在看來,印度遠遠落后于中國,甚至幾乎要被巴西超過,后者在農業和生物學領域已經處在世界領先地位。1981年,巴西的科學論文數量只有印度的1/7,而到2008年幾乎已經趕上了印度。詹姆斯·威爾斯頓說,“中國近來的研究表現超過四五年前的最高預期,而印度卻低于預期,而且也許已經失去了機會。”俄羅斯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2008年,其論文數量不及巴西和印度。然而20年前,俄羅斯還是一個科學超級大國,比中國、印度和巴西加在一起的研究成果還要多。
研究分析稱,跟中國一樣,印度也有大量的科學家在國外,而且也有很多人返回印度,但他們大多進入了商業領域而不是研究領域。威爾斯頓說:“在印度,高科技公司和地方研究機構之間的關系非常薄弱,即使在印度最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印度理工學院,都很難招募到頂尖人才。”這種現象讓印度大學在國際排名中表現很差。2009年亞洲高校排名中,印度排名最高的是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排在第30位,而中國內地和香港有10所大學的排名都高于它。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科技論文的實際產量比外電報道的還要大,因為外國統計的國際期刊主要以英文為主,沒有包括中文文章,而后者的增速也很快。他認為,中國的科技論文數量增加快,主要原因是政府確實很重視,中國目前科研投入占到GDP的1.5%,這在發展中國家中算比較高的。此外,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多,也與目前中國大學等科研機構把發表高水平英文論文作為科研成績的重要考核指標有關。
不過,專家認為,這種排名也要客觀地看待。薛瀾認為,一般來說,中國的論文引用率比較低。發表了文章,沒有人引用,說明質量不高。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的喬從豐教授也表示,論文可以作為衡量科技成果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但不能過分依賴。同一個期刊上的論文,質量可能相差甚遠。科技論文的優劣,關鍵還要看其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同行的認可。
喬從豐說,科技大國和科技強國是兩回事。現在的情況是,別人創造概念、理論,我們在做延伸研究。我們科技論文的產出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更需要在質量上有所提升。薛瀾認為,看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除了看論文發表數量外,還有一個指標就是發明專利的數量質量。中國的發明專利數量增長也很快,但是有些質量不盡如人意。中國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中國人也很勤奮,從科學生產力上來說,我們有很大的規模。發表論文是為全人類的知識庫作了貢獻,但是能不能轉成對經濟社會有利的應用是另外一回事。我們能生產出三流、二流的科技論文,但缺少原創性、突破性的研究,創新環境和文化也不足。中國的科技工作者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環球時報201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