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堂 劉志敏 薛萬國
醫療質量評價體系大致包括 3個方面的內容:(1)醫療行為內在質量。如用藥、治療措施是否符合診療常規,是否符合循證原則,是否適合患者病情等;(2)醫療行為管理質量。包括政策法規要求,管理規定。如是否落實三級檢診、急會診、術前談話等制度,是否滿足檢診時限要求等;(3)醫療結果質量。如診斷符合情況,預后情況,院內感染情況,還包括遠期效果的隨訪結果等。
圍繞電子病歷的設計與實現,已有許多論述與實例[1~2]。其對醫療質量的影響,也多有涉及[3~4]。但總體來說,由于當前電子病歷系統功能限制,大多集中于上述第二方面指標的監測,如時限要求、檢診制度、缺項等。尚存在以下不足:(1)指標體系不規范。大多局限于對管理質量指標的監測,未形成高度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沒有上升到評價層次;(2)指標取值缺乏標準規范。由于各單位數據來源不一,未對指標取值制定標準;(3)醫療質量的評價未列入日常工作,大多局限于某一特定質量目標的抽查;(4)缺乏對臨床工作的指導。體現在缺乏對臨床診療專業指導和行政管理規范的約束要求,且大多屬于事后監督。
醫療質量評價的數據來源于臨床工作的原始記錄。電子病歷是醫療工作全過程的客觀、完整記錄[5],其已非傳統意義上的電子病案,也不僅僅是提高結構化程度的問題,而是涵蓋了患者健康檔案、歷次門診、住院就診等所有相關醫療信息。從時間跨度上看,電子病歷覆蓋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正因為其數據來源廣泛,時間跨度大,故各項監測、評估指標的取值方法及交換標準的規范化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方便臨床使用,電子病歷系統會引入許多輔助系統[6],如合理用藥系統等。這些系統對評價醫療行為的內在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醫療質量監測系統中,有效地結合臨床路徑、循證醫學、政策法規等應用系統,能對診療質量作出及時判斷[7]。這也是評價數據的重要來源。
針對前述醫療質量評價 3個方面的內容,篩選評價指標,構造評價指標體系。對每個指標,明確數據來源、取值方法、標準化方法。利用單個指標,完成某個環節質量的監測與控制;通過評價體系,能對醫院整體醫療質量作出評價。
架構說明見圖1,醫生的診療行為可以借助 3個方面的知識來源得以豐富和規范:(1)基于循證醫學、藥物合理使用等的醫療業務知識;(2)衛生行政部門管理規定及法律法規;(3)患者的疾病信息。在電子病歷系統中,這些信息應該以友好、容易理解和使用的方式主動提供給一線醫務人員,以便醫務人員能夠在下達醫囑前就能使診療行為符合規范要求,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疏忽而犯錯誤。
醫療質量監測系統通過監測醫療行為的關鍵環節,對照疾病狀態及規范要求,實時監測醫療行為是否妥當。具體實施時,對每個需要監測的醫療環節,首先明確測量指標、數據來源、測量方法,以及指標的正常取值范圍,再提交給監測系統,由系統自動完成該環節的質量監測,并在發現疑問時反饋給相關人員。
管理者通過與監測系統的交互,可以得到各環節、各部門差錯情況。根據這些信息,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逐步消除差錯隱患,提高診療質量。
例如,對院內感染的監測,是醫療質量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剖页鲇诟鞣N考慮,一般不愿意主動報告。因此,為監控感染情況,達到預警預報的目的,可以監測胸片檢查結果、血培養結果、體溫、抗生素使用等與感染關系較大的指標。這些指標來源于 H IS的檢查、檢驗、醫囑等不同子系統,能夠及時、準確獲取原始記錄,指標取值可靠。但監測時需要給出其取值標準。如在胸片結果描述中識別存在 "炎 "和"染 "字,血培養結果描述中有 "菌"字(均排除 "無 "、"未 "等 ),入院 48h后體溫連續 3天高于 38度或低于36度,入院 48h后使用抗生素超過2種等。根據這些條件,為判斷是否發生感染提供了線索。若通過資料積累建立判別方程,則可以通過預警指標對重點患者進行預測,將預防工作前移。
質量監測首先需要明確"質量"內涵,并隨著醫療技術和手段的進步不斷擴展。質量監測不僅是對缺陷的監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幫助醫務人員盡可能避免缺陷的發生。這也是質量管理的根本目的。這就要求電子病歷系統需要具有以下功能:(1)內容全面。包含診療過程及時效性信息;(2)高度安全。作為患者健康檔案的一部分,需要永久性保存,隨著技術的進步與完善,其可能成為法律認可的證據文件;(3)保密性強??勺匪菪薷倪^程,嚴格按授權使用;(4)方便共享。符合通用的交換標準,按授權共享信息,為公共衛生和科研服務。需保障電子病歷質量,以便于臨床決策,使其能夠滿足不同系統需求,如合理用藥、臨床路徑、臨床指南等應用系統。
對電子病歷的功能要求,也是質量監測的重要環節。每引入一個新的功能模塊,也就引入了新的監測環節和檢測指標。只有對各環節、各系統充分理解,才能較好地實施監測。可見,在電子病歷環境下,質量監測的專業性更強、環節更復雜、任務更艱巨。
圖1 基于電子病歷的質量監測體系構架
監測系統發現或預測到的問題,應通過直觀、明確的方式表達出來,使管理者和臨床工作者便于理解、樂于接受,這是監測系統的重要功能。對管理者而言,系統可提供各種缺陷的統計結果,從中發現規律,為其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據。對于臨床工作者,除了能夠及時得到符合循證醫學原則的用藥、治療相關知識外,還能夠及時反映出臨床處置過程中的不足,在第一時間更正和完善。由于臨床工作專業性強,日常業務繁忙,因此檢測環節要準確,結果表達要符合專業習慣。
對有些預測性指標,通過建立預測模型對醫生和管理者進行預警提示,防患于未然。
無論是質量評估數據來源的可靠性、規范性、及時性,還是質量管理的常態化,都離不開電子病歷的支持。同時,電子病歷已不僅局限于當前醫療信息,也涵蓋了患者健康保健等的歷史信息,甚至可以共享歷次不同醫院保健、就診資料,這能夠為醫務人員提供豐富的信息,有利于個性化方案的制定,提高醫療質量。也只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電子病歷系統,才能完成診療方面的質量檢測與評估。
醫療質量評估貫穿整個醫療過程。在此過程中,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措施的完善,會不斷產生新的質控點和質控要求。電子病歷必須能夠滿足醫療和質控要求,并不斷完善。通過對質量評估結果的分析總結,為電子病歷系統的完善提供了線索和目標。
就目前而言,對時限、形式上的質量監測已有許多措施,但對病案內容的真實性、一致性、合理性監測尚不成熟。電子病歷中引入輔助臨床決策的信息系統,增強自然語言理解功能可以成為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方式。
醫院的中心工作是臨床醫療工作。質量管理活動的目的是提高醫療質量,避免醫療缺陷。通過電子病歷對醫療質量的監測,能夠為醫療工作者提供豐富的、滿足循證原則的醫療救治經驗,同時將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法規、制度貫徹到日常醫療工作中。
當前,對醫護人員的績效考評日益成為管理部門的重要手段。其數據來源主要是出院患者病案首頁相關內容。但對首頁填寫質量主要是從形式上進行了若干審查,對其內在質量尚缺乏有效的監測手段,如缺陷指標可能存在人為漏報。只有對電子病歷不斷規范和完善,使其提供豐富的臨床決策信息,才能真正實現對醫療質量的監測。
[1] KaushalR.,K.G.Shojania,D.W.Bates.Effects of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and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s on medication safety:a systematic review[J].A rch InternM ed,2003,163(12):1409-1416.
[2] 雷健波.電子病歷的核心價值與臨床決策支持[J].中國數字醫學,2008,3(3):26-30.
[3] 龐娟,李海波.電子病歷質量控制系統的設計[J].當代醫學,2009,15(4):17-18.
[4] 駱益民,陳寶安,楊海晶.實施網絡實時質控提高電子病歷質量[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8,15(6):95-96.
[5] 薛萬國,李包羅.臨床信息系統與電子病歷 [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77-80.
[6] Gardner,R.M.,T.A.Pryor,H.R.W arner.The HELP hosp ital inform ation system:update 1998[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 edical Inform atics,1999,54(3):169-182.
[7] 王占明,黃志中,王景杰,等.臨床路徑管理與電子病歷結合應用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08,29(8):50-51.
[8] 王炳勝,王景明,石德光,等.數字化醫院提高電子病歷質量的方法[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