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戀 張瑞兵
摘要:金融危機背景下探討證券公司的授權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論述了證券公司授權的特殊性與主要內容,重點研究了內部授權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和動態作用機制。完善的授權管理體系需要有效的風險管理框架與之配套,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建立起授權管理的良性運作和動態調整機制。結合證券市場的現狀,文章提出了當前形勢下證券公司授權管理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證券公司;授權;風險管理
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華爾街五大投行或破產或轉為銀行控股,風光無限的投資銀行走到了生死攸關的邊緣。究其原因,美國次貸危機固然是罪魁禍首。但證券公司的內部管理和風險防范也肯定難辭其咎。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深入研究證券公司的內部管理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授權作為一種普遍應用的管理手段和內部控制措施。滲透于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證券公司所面臨的授權環境要比一般實體更為復雜,主要體現在證券公司如何平衡捕捉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與嚴格控制業務風險這二者的矛盾。下文將分別論述證券公司授權管理的主要原則、內容、控制方法及需要關注的問題,并根據當前的市場環境就證券公司的內部授權管理提出一些建議。
一、證券公司授權管理的特殊性
普遍意義上的授權管理原則包括差別授權原則、制度化和規范化原則、權責一致原則、控制與監督原則、反饋與調整原則等。對于證券公司這一類特殊的金融機構,其授權管理原則有著不同于一般企業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監管部門從法規層面對證券公司的內部授權進行了規范。根據制度化和規范化原則,對證券公司進行的授權應該合法,授權內容要具體明確。授權雖然屬于證券公司內部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但不少法律法規對其均有規范,具體如下:
(1)《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第十八條、二十二條:證券公司應當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明確決策、執行、監督機構的職權。應當設立行使證券公司經營管理職權的機構。應在公司章程中明確其名稱、組成、職責和議事規則。
(2)《證券公司治理準則(試行)》第十二條規定:證券公司章程應當明確股東會的職權范圍。證券公司股東會授權董事會行使股東會部分職權的,應當在公司章程中做出規定或經股東會決議批準。授權內容應當明確具體。
(3)《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第十四條規定:證券公司應加強法人統一管理。建立具體、明確、合理的授權、檢查和逐級問責制度。明確界定部門、分支機構的目標、職責和權限,確保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經營管理職能。證券公司業務授權應當采取書面形式。
2證券公司授權管理要求靈活的市場導向與嚴格的風險控制相統一。前文所論述的差別授權、制度化、規范化、權責一致等原則是授權管理的普遍適用原則。證券公司作為一類特殊的金融實體,其所參與的經營管理、市場環境和競爭等內外部因素均具有不同與一般實業企業和銀行等金融企業的特殊性。證券公司所面臨的授權環境要比一般實體更為復雜,主要體現在證券公司如何平衡捕捉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與嚴格控制業務風險這二者的矛盾。資本市場的瞬息萬變要求證券公司能夠靈活的做出反應,因此授權上必須有一定的機動性;同時。證券公司要能夠嚴格控制業務風險,否則難以長期生存,故授權上還必須要能夠嚴格控制好風險點。
二、證券公司授權管理的主要內容
1授權的形式和有效期限。
(1)授權的形式,包括口頭授權和書面授權。在對證券公司的董事會進行授權時,書面授權是較為正規和普遍采用的形式,授權內容一般采用書面授權書予以明確,授權文書呈現規范化、標準化的趨勢。
(2)授權的有效期限,國際上通行的有1年、2年、3年等期限,根據被授權對象的業務周期、企業戰略等綜合考慮確定,每年年初,可根據上年度考核的結果調整授權內容。
(3)按照授權內容的不同,授權還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一般授權主要涉及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特別授權則是針對某一特定事項進行授權。
2證券公司授權的主要內容。授權的實質為決策權的分散,股東會對董事會的授權主要表現為股東會是否賦予董事會某種決策權以及這種決策權所涵蓋的決策力度的大小。授權內容具體分為授權權限和授權額度兩個方面,即授予什么權力以及權利大小。
根據差別授權原則,不同證券公司所獲授權的權限和大小是不同的,對證券公司進行授權時,授權內容一般都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戰略決策、公司薪酬制度和薪酬方案的制定等。(2)投資管理:融資融券業務、股權投資、其他長期投資、自營投資等。包括單筆投資金額授權和累計投資金額控制兩個方面。(3)融資計劃:資金借入、資金借出、國債回購等。對單筆融資金額進行授權,同時通過證券公司的凈資本、凈資產等財務指標和財務比率進行總融資規模的控制。(4)對外擔保、資產收購及處置、關聯交易、轉授權、其他授權、特別授權等。
三、證券公司內部授權與風險管理的關系
金融業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高風險高收益是其特點之一,證券公司亦然。證券公司的規范經營和有效的風險管理是其立身之本。合理的內部授權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手段。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通過不同崗位設置不同的授權權限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風險。因此,證券公司的內部授權和風險管理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內部授權的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而當證券公司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要求適時調整內部授權的具體內容。下面將分幾個方面作具體闡述。
1有效的風險管理要求靈活多樣的授權控制方法。有效的風險管理要求證券公司在授權控制的方法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以下為當前普遍使用的方法:
(1)單筆金額授權和累計金額控制相結合的方法。比如。授權內容可以作如下規定:股權投資單次在1000萬元以下:年度累計不超過1億元。單筆金額授權和累計金額控制相結合既可以規范董事會每次具體的操作業務,同時還可以通過總量控制有效防范單一業務操作帶來的風險。
(2)絕對金額控制和相對比率控制相結合的方法。絕對金額控制指的是在對證券公司進行授權時,從單筆業務金額和累計業務金額上進行額度控制,相對比率控制指的是在對證券公司進行授權時應考慮凈資本、凈資產、資產負債率、凈資本比率等財務指標和財務比率。比如授權書中可作如下規定:股權投資單次在1 000萬元以下;年度累計不超過1億元:投資總額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等:證券公司自營業務規模不超過上年度審計凈資本的30%:為控股子公司提供的擔保不得超過上年度審計凈資本的30%等。絕對金額和相對比率相結合可以更有效衡量證券公司的風險狀況,使授權管理更為科學有效。
2授權權限與風險管理的關系。股東會對董事會的
授權首先要合法合規,根據公司法和證券法的相關規定。股東會必須在公司法和證券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授權,公司法規定的必須召開股東會召集全體股東進行決策的事項,比如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注冊資本等,不宜對董事會進行授權。
更重要的是,證券公司的內部授權權限的大小要與監管部門要求的風險控制指標協調一致,并根據內外部風險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合理調整。
根據授權根據證券公司治理準則、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方法、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等規章,在對證券公司進行授權時,必須將授權額度控制在證券公司治理準則、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方法等法規要求的監管額度內,必要時進行適當收緊。比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證券公司經營證券自營業務的。自營股票規模不得超過凈資本的100%。證券自營業務規模不得超過凈資本的200%,按照此標準的要求,股東會在對董事會進行股票自營業務的授權時,應當在規定要求的額度之內。并綜合考慮市場狀況、管理層的經營能力、公司以往的經營業績等因素給出授權額度。比如,某國內金融控股集團授予下屬證券董事會的權限分別為80%和150%,參照監管當局給出的風險控制標準并進行了適當收緊。更有效的防范了風險。
3進行內部授權時,需要考慮證券公司的經營業績及董事會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特別是風險管理能力。科學公正的衡量證券公司的經營業績及董事會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是進行有效授權的前提。授權權限大小要根據董事會的能力量力決定,給與真正有能力的董事會充分的空間以發揮其聰明才智,同時對于能力不強的董事會則要考慮人員更換或者進行適當集權以便發揮股東會群體決策的優勢。衡量證券公司的經營業績主要通過考核評價來實現,因此授權管理必須與考核評價相結合。
四、內部授權與風險管理的動態作用機制
1授權調整機制。授權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相機而動。證券公司內外部管理和風險環境發生變化時。要及時謹慎的考慮是否要改變授權權限。
(1)國家的法律法規及監管當局的監管政策發生變化時,尤其是監管當局的風險監管指標,如對凈資本的要求等發生變化時。需要重新審定授權權限,做到未雨綢繆。《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第七條規定,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不符合有關規定。在規定期限內未能完成整改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可以責令證券公司停止部分或者全部業務進行整頓。法律要求是如此嚴格,因此授權權限必須要適時調整,以嚴防被授權人員擅自觸碰紅線。
(2)證券公司的經營狀況發生較大變化,對授權內容進行動態調整是明智的選擇。比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規定。證券公司的凈資本指標與上月相比發生30%以上變化或不符合規定標準時,證券公司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向公司全體董事書面報告,10個工作日內向公司全體股東書面報告。證券公司的凈資本等風險控制指標與上月相比變化超過20%的,應當在該情形發生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書面報告,說明基本情況和變化原因。在出現上述情況時,股東會對董事會的授權額度是否應該進行相應調整,尤其對于自營證券業務等風險較大的業務?
2授權管理與風險預警。如果條件具備。可以考慮制定風險管理預警指標體系,對證券公司可能發生的風險及時進行預警,及時調整對董事會的授權。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借助監管部門制定的風險管理預警指標所揭示的風險進行相應的授權調整。
證券公司授權管理必須與風險預警機制相結合。無論國家的法律法規及監管當局的監管政策發生變化,還是證券公司的經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都將會對證券公司的風險狀況產生影響。授權就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如何識別這些風險以及準確衡量風險大小決定了授權調整的方向和授權調整的有效性,因此授權管理與風險預警機制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五、金融危機背景下證券公司授權管理的一些建議
由于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前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和金融環境都較為悲觀和復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和風險,證券公司需要將控制業務風險尤其是自營業務風險放到首要位置,鑒于此。各證券公司治理層對管理層進行業務授權時,需要將相關業務行為權限在金額和性質方面均進行謹慎考慮。
同時,今年證券市場系統風險和操作風險均比較大,授權管理可考慮與風險預警和考核評價相結合。考核評價是在期末或事后對證券公司的經營業績和風險控制能力等進行考核。以便對其盈利能力、風控能力及管理能力等進行評價,考核結果可作為下一期授權權限大小的參考依據:如果條件具備,可以考慮制定規范的證券公司風險管理預警指標體系。在事前、事中對證券公司可能發生的風險及時預警,相機調整對管理層的授權。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借助監管部門制定的風險管理預警指標,及時揭示證券公司所面臨的風險并進行相應的授權調整。
建立起完善的風險預警、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等風險管理體系。便可在授權前、授權中進行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控制。在授權后進行有效的評價,并據此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反饋,如此往復。便可建立起授權管理的良性循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