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孫曉青 沈陽報道
沈陽:敞開大門后的信訪
文|本刊記者 孫曉青 沈陽報道
從老大難到信訪模范,沈陽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沈陽信訪大廳的模式正成為其他城市效仿的榜樣
信訪大廳 沈陽信訪大廳開創了解決信訪問題的一種新模式。
沈陽信訪體系正醞釀著新的變化。
一個全新的部門在4月7日成立,這個名為群眾權益保障和投訴受理工作部,直接將群眾保障和信訪工作歸屬到中共沈陽市委機關部門。這在全國尚屬首例,在確定這個部門名稱時,征求了來自各方面的意見,“投訴和受理”這五個字,正是來自國家信訪局的建議。
沈陽市委副秘書長、信訪局長陳國強透露稱,這是為了進一步強化信訪的解決力度。“這個部成立后,側重強化對群眾權益保障工作和投訴受理工作的領導和解決力度,也加強了對解決問題責任主體的督辦力度,堅決杜絕拖著不辦的現象,此外,還會強化對民生的管理,從實處保障老百姓不被欺負。”
“我準備告到底。”79歲的孫毅第一次上訪時就抱著要上訪到底的決心。
讓老人上訪的原因是自己買房遇到的麻煩。孫毅買的房子,入住后才發現煤氣管道和臥室在一起,這顯然令他無法接受,沒有人愿意臥室里安著“定時炸彈”。
孫毅查閱了有關房屋設計規定,發現有文件明確要求煤氣管道和臥室必須分離。于是老人開始找開發商,找行政執法部門,也找市建委,折騰了大半年,卻沒有人給他一個說法。
3月18日,已經憋了一肚子氣的孫毅決定到信訪大廳上訪。那天接待孫毅的是吳佩君,她回憶說,老人一進來就開始喊了起來。“大爺,您先別激動,坐下喝點水、吃塊糖慢慢說,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吳佩君站起來,幫孫毅倒了杯水,剝了塊糖,看著對方的熱心,孫毅氣也消了一半,開始講自己的問題。
問題并不復雜,有著21年信訪工作經驗的吳佩君立即找來了煤氣總公司和開發商,與大廳內的市建委、市行政執法局、市房產局等部門一起召開專題會議。原來開發商在售房時沒有告知住戶進行二次裝修實施室內格局的間隔設置,煤氣部門在批注此樓住戶用氣時,也沒有發現該戶情況。最后決定由開發商出資2萬元,用于再改造和補償。
但此時開發商認為2萬元過多,拒絕了政府協調意見。吳佩君反復和開發商進行溝通,“老人現在在氣頭上,你們自己派施工隊進行作業老人肯定不允許,如果不進行改造,煤氣部門必然進行停氣關閉處理,這樣可能會造成一個樓的居民因為用不了煤氣前來上訪,那時候局面就更復雜了。你們在購房合同和居民入住前都沒有講清楚這件事,確實存在很大的責任。”開發商最終同意了調解意見。
3月25日,為了不讓老人跑來跑去,吳佩君親自將錢送到了孫毅家里。
“折騰了大半年的事,一周就解決了。”原來抱著信訪到底的老爺子高興壞了。10天后,孫毅再次來到信訪大廳,這一次他帶的是錦旗和糖果。
“做信訪工作關鍵就看解決不解決問題。”沈陽市委副秘書長兼信訪局局長陳國強說。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2008年6月,沈陽信訪大廳正式啟用,拉開了沈陽市信訪工作全面改革的大幕。新機制中,一改過去“分頭接待、多頭交辦、責任部門推來推去、上訪群眾跑來跑去”的現狀,而是匯聚了包括公安、法院、民政、勞動、規劃、房產、教育、城管、衛生、交通等21個部門的180名一線干部在大廳,集中解決新時期的信訪矛盾。
這是沈陽信訪模式的開始。
解決老問題,要用新辦法。“過去就是轉達,轉來轉去,信訪干部滿腔熱血地做事,一些責任單位卻無心處理,很多案件就這樣從簡單拖到了復雜,從小拖到大。過去工作有缺失、遺憾,也有官僚主義和錯案。原有的信訪體制已經不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我們要做好信訪工作,必須第一刀砍到體制上,徹底轉變過去轉而不辦的惡性循環。”陳國強說。
沈陽的新體制中,“集權”是很重要的一點。選入大廳的21個部門都是受理信訪量較大的部門,他們可以通過分頭調處、多個部門聯合調處、大廳主任協調調處和聯席會議確責調處的“四級調處”工作流程解決各類信訪案件,無論是簡單還是復雜的,都保證老百姓訴求有門、有果。
除了市信訪大廳外,沈陽市15個區縣也紛紛以這種形式建立信訪大廳,形成了“1+15”的模式,保證了信訪新機制在全市的覆蓋。
信訪天使 100名沈陽信訪接線員搭起了空中投訴通道。
“你放心吧,這個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我們已經協調了勞動部門和企業那邊,因為涉及到很多當時的政策,所以現在還在進一步的協調中,一定會拿出一個解決方案,給你一個滿意答復。”在交通部門的接訪室,道路運輸管理處副處長孫柏林耐心地給來訪的高先生解釋。“那行,有你這句話我就先回去了,就等著結果出來了。”
從早上8點半開始接訪后,這樣的接訪案件孫柏林平均每天能接10件,但如果遇到信訪量大的時候,一天都推不開門了,門外全是排隊的信訪人。
每天孫柏林都會提前一個小時到單位,會利用這段時間想想一天的工作安排,并做相應的準備,再給自己沏壺茶,“每天說大量的話,一天下來就得多喝水。”孫柏林笑著說。
在沈陽全新的信訪工作中,像孫柏林這樣的“官”還有很多,他們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沈陽過去的信訪部門,常設的值班人員只有兩位,負責接訪的工作人員不過40人,而他們既沒有解決問題需要的專業全面的知識背景,也沒有解決問題的實權,只是轉接督辦,“其實這就是過去為什么信訪解決不了問題的原因,而現在的這支隊伍中,80人是原來信訪局的人,100人是大廳剛成立時招進來的派遣制的政府雇員,20人是社會公益崗位,剩下的180人就是21個部門調來的精兵強將。基本都是各部門的后備干部帶隊,各個辦公室的處長、主任坐鎮一線,這些人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強,同時也有市委市政府賦予的實權,你說能不解決問題嗎?”陳國強笑著說。
像孫柏林這樣來駐廳工作的干部都是在原單位掌握實權的人,同時又是單位里面臨升遷提拔的第一人選,他們的人事關系都調進大廳,由信訪局進行統一管理考核,“考核很簡單,就是能不能解決問題。”陳國強說。信訪局專門出臺了《信訪大廳接待調處考評細則》,明確了各項工作指標,并及時向市領導和有關部門反映駐廳干部得工作表現。每周大廳都會將他們的接訪量、解決問題的量公開披露,信訪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響了他們在原單位能否升遷。在這樣的激勵下,每一個干部都卯足了勁工作,將原有的“要我做事情”變成了“我要做事情”。
正是靠著這支隊伍,大廳啟動至今累計受理群眾初訪11萬件次,辦結率達到95.7%,息訪率達到85%以上,化解積案15000件。
2009年10月,沈陽市最后一條小公汽停運,這是一次很艱難的改造過程,對于很多經營業主來說,下線退市就等于斷了生活來源。為此每天都有大量的業主跑來大廳上訪,鬧得很兇。
“一個車上有司機和乘務員,這兩個人就可以養活兩個家庭,等于說一臺車養活六口人。所以在做工作當中我們要解決的不是這一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六口人的問題。”孫柏林對這個案件記憶猶新。最終政府拿出3000萬元用于回購退市車輛,也作為對這些業主的補償。
為了徹底解決信訪難題,沈陽市做足了財力支持。市區兩級多渠道籌措資金,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按照各區每年不少于3000萬元、開發區和縣(市)不少于1000萬元、市級以1億元為起點上不封頂的標準,依托大廳建立信訪工作資金保障制度,這項資金不但用于解決信訪案件,而且還有對困難信訪人的幫扶救助。陳國強透露,信訪大廳很多息訪案件都是通過這一制度保障解決的。據統計,2008年以來,全市用于信訪工作的累計支出達到了31.1億元,相當于當年財政收入的11%。
資金是保障,如何將信訪量降低是重中之重。為此,沈陽市有針對性地出臺了各種措施解決信訪難題。為了轉變此前信訪總是“找后賬”的老觀念,信訪大廳建立了信訪風險評估制度。
2008年初依據長江商貿區的發展規劃,沈陽市北行農貿大廳擬搬遷至塔灣地區。以往這種大規模的搬遷總是最容易誘發群體性上訪的事件,按照相關規定,信訪局對這一項目進行了信訪穩定風險評估。
在評估中,信訪局人員走訪了大量業主和周圍居民,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會同工商、稅務、街道辦事處、司法等部門召開論證會,并依托由法律、房地產、社會學、金融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的信訪穩定風險評估專家庫,對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進行科學的預測、分析、論證,認為這次搬遷極易產生不穩定因素,建議暫緩該項目。最終,區委區政府采納大廳評估結果,暫不實施這一規劃。
2008年6月,沈陽市委出臺《關于對重大建設、改革項目實施穩定風險評估的規定》,今年又相繼出臺了相關實施細則,據張處長介紹,目前評估已經形成體系,針對動拆遷、土地規劃審批、安監、環保、勞動保障、企業改制等六大方面重點監控,一旦評估結果認為會誘發大規模上訪,立即叫停。
除了風險評估外,沈陽市針對一些老上訪人一再上訪,對信訪部門處理結果不服的情況,在今年年初,推出了《終結信訪事項公開評議暫行辦法》,以“答辯會”的形式,請信訪群眾與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眾多專業人士一起當面闡述理由,其過程和結果將在新聞媒體上公開發布,這在全國成為首創。
按照規定,具備三類情況可以進行公開評議:(1)已經走完信訪事項三級終結程序,不同意復核意見的信訪事項繼續上訪的;(2)沒有履行信訪三級終結程序,但市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辦公室及以上組織認定不予支持的信訪事項繼續上訪的;(3)信訪人已同意信訪事項處理意見,并作出息訪保證承諾,又就同一信訪事項再次上訪的。
“目前這個政策正在前期運作,雖然還在討論和準備中,但是發布這個《辦法》到現在,已經收到了一些前期效果,當我們向相關上訪者提出可以進行公開評議后,一些上訪者自己就斟酌情況息訪了。”沈陽市信訪局綜合處處長李樹斌表示。
正是在這些強有力的機制的聯合作用下,沈陽信訪模式得以確立并發揮了行之有效的作用,真正改變了過去信訪老大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