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溪子
最難自知
文|云溪子
事情的成敗,往往并非是因為不知道“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而是因為知彼難,知己更難
千百年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孫子兵法》上的名句,幾乎無人不曉。不僅將兵者遵之,也為世人做事所循。然而,將兵戰而殆者比比皆是,做事不成者更不鮮見。吾常為此納悶兒:既知不殆之道,為何照殆不誤呢?行兵布陣,兵來將往,于吾而言好似神話,天上地下,云中霧里,無力置一言半語。而身邊之人日常做事,吾不乏目睹;自己也在做事,更身在其中。對于這個問題,倒是想過一些。
一件事情的成敗,往往并非那么簡單,有諸多復雜的主客觀原因。但據吾之觀察和體驗,未能做到“知己知彼”、特別是“知己”,是許多事情失敗的重要主觀原因。之所以未能做到,主要不是不知道應該知彼知己,而是因為知彼難,知己更難!
“知己”為何特別難?有人歸結于當事者的驕傲自滿。不排除驕傲自滿是知己難的原因。但竊以為,事情并非那么簡單。謙虛者就一定不會犯“不知己”的錯嗎?恐怕誰也不敢下這個斷言,起碼吾所見、所聞、所歷之事,就并非如此。經過一番思索,不敢言心得,但有了些許模糊的認識:知己所以難,有復雜的認識、心理上的原因。
識己難于識人。人的認識,是主體對認知對象的一種反映,正確的認識,是正確的反映。認識從感覺開始。人用眼、耳、鼻、舌、身,通過見、聞、嗅、嘗、觸,感知對象。若感知對象為認知者本人,那就會增加很多難度。就拿“視”來說吧,俗語說得好,“誰能看見自己的脊梁骨”呢!人的雙眼長在前面,無法看到背上的東西。記得多年前有一次,吾出席一個重要活動,好幾個人見吾走過后,便偷偷地撲哧一笑。吾很納悶,不知為何。后來經一朋友提醒方恍然大悟。原來,吾衣服的后擺貼邊一頭開了線,脫線的一截貼邊在身后搖來晃去,像長了一條尾巴,而吾卻渾然不覺。這僅僅是生活中直觀的、淺顯的例子,更多的具有比喻的意義。其實,對于長在自己身上的許多缺點或長處,認識起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對于自己總有一種美好的愿望。有人云,追求美好是人的天性。是否天性,吾沒有研究過,不敢妄言。但吾之所見,大多數人是向往、追求美好的,甚至向往、追求到以良好的愿望代替現實。人對于自己,大多也是如此。這是一種無可指責的情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情感。這種情感推動人們去追求真、善、美,追求更好的境遇和生活。但這種情感也可能使人產生一種思維定式,容易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而容易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即使看到了或別人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也不愿意相信,總希望它們不是真的。顯然,這給正確地“知己”,造成了困難。
強者心態。人世間,無論是國家、團體、個人,都會有相對的強者。那些強者、特別是超強者,有一種強者心態:不在乎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強者看來,小河溝里翻不了大船,螞蟻吃不了大象。因此,不屑于找自己的不足,認為芝麻小事無足輕重。對于別人指出的問題,甚至對于來自他方的攻擊,滿不在乎。心想:汝能奈何我何!今日,一些強勢國家、強勢群體、強勢個人的表現,不是這樣嗎?當然,不能認為強者完全不“知己”。他們知己之強、之長,而不知、至少不全知、不屑知己之不足矣。竊以為,知部分而不全知,不可謂真正“知己”。
一個人,生理上失去自知,會成為生理上的植物人;精神上失去自知,那將成為精神上的植物人。
弱者心態。與強者相對,則為弱者;與強者心態相對,則為弱者心態。在弱者心態的影響下,弱者對于自己的認識,往往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其一,看不到、起碼不能充分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因為自己弱,便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明擺著的長處都看不到,更不用說那些深層次上的優勢了??床坏阶约旱拈L處,整日唉聲嘆氣、怨天尤人、無所作為,于是弱者更弱。更弱則更容易看不到自身的長處,如此惡性循環。其二,不愿看到、害怕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更怕他者指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弱者害怕自己有不足。他們或想、或在潛意識中認為:本來就弱,再有不足和缺點,豈不更弱!弱者特別“自尊”,特別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對他人的話十分敏感,有極強的“自衛”意識。只要別人指出什么不足,無論善意與否,他們都會認為是對自己的歧視或傷害,進而作出強烈的反應。放在別人身上完全沒有什么的話語或行動,放在他們身上則成了大不敬。此種情況看上去貌似自大,其實,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種表現:因害怕弱小而害怕自己的不足,自視卑微變成了害怕別人瞧不起。
嗚呼,正確認識自己多么不易!即使不自高自大、驕傲自滿,也需要跨越那么多認識、心理、意識上的主客觀障礙,方能達到“知己”的彼岸。難怪有偉人指出:“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知既難,不必自知可否?吾以為:不可!且不說“百戰不殆”需要自知,就以做人、做事論,不自知能成嗎?人生一世,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路,無論以什么方式走完這條路,能不做人、不做事嗎?故吾以為,“自知”是人生遇到的一個困難而又無法回避、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個人,生理上失去自知,會成為生理上的植物人;精神上失去自知,那將成為精神上的植物人。精神上的植物人,渾渾噩噩一生,人生之大悲哀矣!
人既須自知,那么如何自知呢?以吾之見識、學問、悟性,無力開出一個處方。更何況吾在自知方面做得并不好,頗有點時而清醒時而迷的味道,何顏跟他人說長道短!不過,吾曾就此請教過一高人。高人初不肯賜教,曰:“不自知乃一頑疾,非一處方可愈?!?吾俯首合掌道:“吾明白,自知之功非一日可就。然為渡迷津,還望指教一二。”高人長嘆一聲曰:“善哉!汝既心誠,吾贈汝一偈吧: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佛前打稽首,鬧市棋局開?!贝司?,禪意甚深。既引了北禪神秀大師的話,又自有發揮。吾聽后,似有所悟,又不甚了了。經幾番冥思苦想,仍難得要領。不知此君是不是要吾“身正心明,不卑不亢,意平氣和”?
本來,“不自知”是自迷;“自知”是一種自悟。二者皆不離一個“自”字。如何自知,大概也就沒有什么不二法門,只有靠自己去破迷入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