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勛
近年來,中國公司海外并購活動密集,引起了國內外高度關注。不可否認,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公司海外并購不僅有利于本國產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有利于海外企業早日擺脫危機困擾,從而促進中國經濟復蘇。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另一面,海外并購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沖突,在如火如荼的海外并購中,由于中國企業自身的缺點給了很多不良外國中介騙錢的機會,導致中國企業增加并購成本,或投資失敗,或錯失投資機會,或卷入國際糾紛,海外中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手的重要誘因。
實際上,我國企業海外并購起步較晚,進行全球化經營也是近幾年才展開的,而熟悉國際化規則相應的法律、財務知識和專業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企業海外并購的能力。同時,中介服務體系不成熟,尤其國內本土的投資銀行、法律管理咨詢機構實力無法滿足企業海外并購對財務、法律方面的需求。這就給國際中介機構可乘之機。
雖然國際中介機構的職業操守在成熟市場,可以通過各種法規和行規來約束,而在中國企業面前,這些公司很難保證這種操守,為了私利,他們也顧不了這么多,利用信息不對稱,有意隱瞞,包裝“問題資產”賣給中國企業。比如富通是一家以經營銀行及保險業務為主的國際金融服務提供商,2007年11月,富通股票連續4個月下跌,中國平安出資238.7億元控股富通。然而由于前期缺少對富通凈資產預判的經驗,這筆曾經讓人興奮的海外投資,卻讓平安遭遇滑鐵盧。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的海外投資損失也超過2000億元。除了資金損失外,延誤的時間和錯失的機會同樣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大損失。縱觀近兩年重大海外并購案,許多項目的顧問業務基本被海外中介機構壟斷。因此,依賴國外中介機構,一方面會增加中國企業的并購成本,另一方面,外資中介長期掌握大量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的經營與資產家底,對中國經濟安全帶來隱患。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加快培育和壯大國內中介機構并使它們有所作為,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在已見成效的國際并購中,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都起了極重要的作用。他們提供咨詢、融資、參與評估,使得并購雙方在談判桌上都能做到知己知彼。而反觀國內,現有相關執業資格的各類事務所雖然也有百余家,但在利益驅動下,為穩定與客戶的“長期合作關系”,無視原則和職業道德,甚至公開為客戶欺瞞,提供虛假信息。這些國內中介的職業操守和業務能力,很難為海外并購護航。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即投資銀行功能缺失。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投資銀行是企業并購的幕僚,是并購企業與目標公司間信息、資本的橋梁和紐帶,而國內扮演投資銀行的券商,其舞臺極狹小,對于項目融資、企業并購、資產管理等很少問津,加之行業壟斷和高級人才匱乏,券商沒有內在的金融創新動力,應有的組織功能無從發揮。因此,如果能適當放寬這方面的進入門檻,建立一些專門從事投行業務的金融機構,培養中國本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職業素養的中介機構,勢必會讓中國企業少陷入不良外國中介制造的“媒婆”陷阱。▲(作者是安邦咨詢集團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