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 吳 慧
圍繞著中美經貿外交摩擦,波音、聯合技術、洛克希德·馬丁以及雷神等美國王牌企業的名字格外扎眼。中國這個發展中大國對美國上述企業祭起制裁大旗,可能是美國事先沒有料到的。因為一個尚處于國際產業分工中低端環節的后發國家對占有產業領先地位的超級大國的重量級企業采取制裁行動,確實需要相當的勇氣和決心。
筆者認為,在國家間經濟競爭集中于爭奪產業控制權的今天,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世界級尖端企業和世界級品牌,那么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要參與金融危機后的競爭,中國既需要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產業和金融資本沖鋒陷陣,更離不開凝聚前沿軍事科技并具有民用轉換能力的超級尖端企業的支撐。
很難想象,一旦中美交惡,波音、GE、英特爾、谷歌等企業會因為擔心失去中國市場而走向美國政府對立面。因為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有為母國服務的一面,不管它喬裝得多么逼真。其實,美國最尖端的企業和政府的親密度甚至要比中國央企和政府的關系還要緊密。尤其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這類尖端企業,更是美國政府的寵兒。美國政府可以容忍雷曼兄弟倒閉,但絕不會允許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破產。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例,它不僅是美國第一大軍火承包商,而且是F22和F35的研發和生產者,是保持美國軍事優勢的依靠。
相較于美國擁有一大批超級尖端企業,中國顯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少中國支柱產業的控制權如今已不在本土企業手里。如外資在汽車業的滲透已經非常綿密,已經控制了中國汽車業的命脈,國內市場上有競爭力的企業幾乎都有外資背景。在信息通信領域,微軟、英特爾、諾基亞等巨頭正在進一步鞏固在中國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一些關鍵產業領域的主要設備與技術大多依賴進口,不少中國支柱產業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一旦遇到本土成本上升或國內市場飽和,國際產業資本就可能衰退或再轉移,原有的本土投資將遭受損失。由于沒有積累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極有可能面臨“產業空洞化”風險。
當然,中國企業近年來的成績也很突出,如已經躋身世界500強的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以及近來表現搶眼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但它們與美國尖端企業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以營業規模來說,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去年的營業收入已相當于波音的40%,但在國際競爭力方面與波音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相當一部分收入來源于汽車和摩托車,而中航工業的產品正由非航空民品向環保、新能源、電動汽車、重大裝備等延伸。而波音絕對不會涉足關聯度不大的產業領域,因為簡單的規模擴張不僅不會帶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還會分散注意力。
因此,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成長中的尖端企業的發展前景,更要看到差距和并不友好的國際環境。金融危機將大大改變未來的國際產業布局,如果能打造出一大批凝聚前沿軍事科技并具有民用轉換能力的超級尖端企業,勢必成為提升經濟實力的重要依靠力量?!ㄗ髡叻謩e為上海外國語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和公共管理碩士。)
環球時報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