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據國內媒體報道,針對國有企業市場范圍的問題,國資委主任李榮融7日表示,國企自身要有活力,國家要你控制的領域要控制住,而且影響力還要增加。而在市場已經很成熟的領域,國企必須退出。
從李榮融這段文字表述的內容看,其實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既定原則——“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并無本質區別。但是在此時,這一國企改革調控原則再度被掌門人明確提出,還是難免讓人頗多感慨。
事實上,盡管“有進有退”的原則在國資委成立之初,就被視為引導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導向。但是在最近兩年來,這一原則在實際操作中卻儼然已經被淡忘。近年來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在各個市場領域突飛猛進,不僅各地“地王”被央企攬入懷中,而且汽車、鋼鐵等行業的國企擴張整合路線,甚至被直接列入到了行業指導意見之中。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國企的“進”和民企的“退”。出現這一狀況,的確有應對金融危機的無奈之處。畢竟在經濟最困難之時,保持經濟增長擺在了調控政策目標的首要位置,彼時只要能夠拉動經濟復蘇就能夠得到政策支持,而國有企業產業擴張的理由恰恰因此而確立。
盡管近期市場不乏對“國進民退”的批評之聲,但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此。優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衡量標準的清晰化,迫使國資管理部門更加堅決地執行“有進有退”的既定原則,而不是猶疑于政策執行之外。現實經濟經驗表明,恰恰由于標準的缺失,導致公眾對于“央企冒進”的批評反而陷入無的放矢的尷尬之中。比如說,房地產行業是否屬于競爭性領域,國企是否應該退出鋼鐵和汽車行業等。反過來講,石油石化、金融服務、文化傳媒等行業,究竟哪些領域應該真正向民營經濟開放?民營經濟“36條”如何才能夠擺脫“玻璃門”的尷尬?
誠如李榮融所言,國有企業必須要退出“市場很成熟的領域”。遺憾的是,這一產業退出標準依然非常模糊,前述諸多的具體行業依然無法根據這幾個字而得到清晰答案。
事實上,既有的產業經濟學理論完全能夠解決“市場成熟領域”定義問題。在筆者看來,針對國有企業的產業投資范疇,理應通過全面的學術研究分析來做出具體判斷,究竟哪些行業屬于國企必須要退出的、哪些行業應該由國有資本獨資或者控股。在經由科學評析討論后,國資的具體經營范圍完全可以據此而按圖索驥。至此,所謂國企投資范圍的“進退”越界之爭當可徹底消弭。
當然,筆者最為擔心的問題在于,國資經營范圍難題的關鍵或許并不在于產業經濟學理論本身,而是在于堅決落實“有進有退”政策導向的執政決心。▲(作者是上海第一財經頻道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