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郭穎 青木 陶短房 ●陳一 ●本報記者 劉揚 盧長銀
中美官方在過去的兩天沒有繼續給接二連三爆發的爭吵提供彈藥,美國高級官員甚至說美國官方不能再出面隨便批評中國,但世界媒體卻不愿把聚集起來的目光散去。在它們看來,沖突會不會結束、將如何結束都是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懸念。英國《每日電訊報》提出了“游戲繼續還是游戲結束”的問題,而馬來西亞《星報》則大膽地預測,中美間更加平靜的時代很快就會回來。盡管西方媒體上對中國態度妄加猜測、甚至攻擊的聲音一直沒有中斷,但即使這樣,也少有中美交惡走向不可收拾地步的悲觀預測。英國《衛報》說,中美兩國“爭吵廝打”到一定程度,國家利益就會發話,雙方就會到此為止。清華大學的孫哲教授8日對《環球時報》說,中美之間的問題貴在互信,但難在民意。他認為,中美之間要斗智斗勇,但不要斗氣。
中美爭吵會有限度
美國官員7日相繼對中美關系做出溫和表態。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7日采訪了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科特·坎貝爾。坎貝爾否認了出售武器給臺灣是為了報復“中國在制裁伊朗問題上不配合美國”的說法。他在談到美中關系未來走向時說,兩國可能不會回到過去的狀態了,但是可以調整,使兩國關系實現一個新的平衡,美國政府應該小心,不能官方出面隨便批評中國,而是應該通過對話來解決分歧。
美國軍方也再次向中國表示愿意合作的態度。美國國防部網站8日報道說,雖然目前中美兩國軍事交往遇到麻煩,美國今后仍將與中國軍方接觸,以促進兩軍的關系。國防部亞太事務副助理部長羅伯特·西爾7日在國會山的一次會議上對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專家說:“在本屆政府內,你們將聽到這樣一個一貫主題,美國無論從地理、軍事、外交及經濟等哪方面看都是一個太平洋國家?!蔽鳡栒f,當今復雜的安全環境需要美中兩國武裝力量在各個層次展開持續對話,擴大合作。
美國官方的態度并不出乎意料。英國《衛報》8日發表題為“美國和中國是一對脾氣暴躁的雙胞胎”的社論稱,美國和中國當前的爭吵廝打有一定的限度,“雙方都在重新繪制自己的紅線,而且想越過對方的紅線。但是當到了某一點時,國家利益就會發話了:雙方都必須要打住,到此為止吧。這對脾氣暴躁的雙胞胎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在失去對方的情況下生活下去?!?/p>
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扎克里亞8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說,盡管美國和中國最近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但是兩國都有充分的理由保持相互合作。文章聲稱,中國的反應“只是一種姿態”,美國也不太可能把強硬言辭化為實際行動,因為“美國的箭袋里沒有幾支箭”,而且他們知道這種公開批評中國的辦法從未生效過。但文章也警告說,美中關系的長遠變化還取決于兩國的經濟實力,如果美國的政治家不能鼓足勇氣振興美國經濟,使美國經濟再次變得充滿競爭力,那么中美關系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美國人擔心的事情可能會更多”。
游戲繼續還是游戲結束?
英國《每日電訊報》8日的評論在標題中就提出了中美之間“是游戲繼續還是游戲結束”的問題。文章稱,就奧巴馬見達賴一事而言,這種爭吵的游戲很可能在未來會結束。文章說,雙方目前都不會退縮,任何一方都沒有對對方真正的影響力,這就是為什么爭吵和抗議繼續下去的原因。然而時間會幫助他們解決這一難題:達賴不會長生不死。他的繼任者不會繼承他所享有的國際影響力。美國未來的總統也很容易被說服不要會見未來的達賴。這場游戲將到此結束?!?/p>
《每日電訊報》的文章認為,臺灣問題更加難以處理,如果美國開始向臺灣出售F—16戰斗機,那么游戲將真的會繼續下去。
不過,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登羅斯科夫的文章認為,美國應該更關注中美之間的共存關系,而不必太在意誰對誰占優勢。羅斯科夫主張,美國應避免在臺灣議題上煽風點火,因為該議題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要,而且長期經濟趨勢不利美國,美國恐無法長期支持臺灣?!靶⌒∨_灣能提供美國真正的戰略優勢實在有限,美國不值得為臺灣一戰”。他主張在臺灣議題上,美國外交政策應該采取“略為深思熟慮的偽善”,因為臺灣議題可能會使得中美在更大問題上出現分歧。
奧地利《信使報》8日以“中美:聲音沙啞”為題報道說,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正在為“誰能更好地達到目標”而作戰,本來兩個國家如果走在一起,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該報認為,從長遠看,這兩個國家的關系將不但是競爭者,也是伙伴。
環球網8日進行的調查顯示,在回答“您認為當前人民幣應該升值還是保持穩定”的問題時,有95.9%的投票者認為應該保持穩定。在回答“您認為中國應如何化解與美國的經濟糾紛”時,有71.2%投票者認為應“強硬到底不懼貿易戰”,只有28.8%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應該與美國“加強協商避免貿易戰”。
美國主張強硬的聲音也不少。《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說,兩國關系未來的道路還將崎嶇不平而且改善的機會很少,因為奧巴馬政府已經越來越忍受不了中國在許多敏感問題上與美國不合作的態度。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孫哲說,中美之間的沖突是下旋式復合型危機,一個個沖突同時爆發,并且中美之間對同一事件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此,這個問題的解決貴在互信,而難在民意。兩國之間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互信,被美國破壞掉了。而且,無論美國還是中國,決策者處在民意的壓力之下。在互信很薄弱,又有民意的壓力背景之下,中國應該建立和發揮創新型機制,可以主動出擊進行交流。孫哲說,中美之間要斗智斗勇,而不要斗氣。中國要巧牽牛鼻子,只有在局部爭取主動,才能逐漸在整體格局上與美國打成平手。
平靜的時代很快就會回來?
馬來西亞《星報》8日在題為“風暴過后的平靜”的評論中說,盡管北京大聲抗議美國對臺軍售,但是更加平靜的時代可能很快就會回來。對于雙方來說,現在聰明的賭博是快速找到有效而平靜的辦法克服當前的僵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說,中美之間沖突的走勢很有可能是上半年利空出盡,下半年有所回轉。中美之間是沒有發生所謂“新冷戰”的可能性的,因為雙方既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國際環境也不會允許這種倒退。
金燦榮說,美國在這幾個月集中出牌,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傲慢”感到反感,再加上美國國內經濟上的困難也讓民主黨的勢力有些式微。這些因素都促使美國對中國的長期定位處在一種不同于佐利克時期的全新的困惑期,美國對于能否拿住中國的自信心有些不足,擔心中國糖衣吃進去,炮彈吐出來。因此,美國的國內政策出現一種極端化的傾向,不太容易妥協了,這對中美關系是不利因素。
新加坡“亞洲新聞網”評論說,中國不再是人們過去所熟悉的中國了,它已經決心擺脫掉其數千年來留給人的刻板印象:“溫順和虛弱”。不論喜歡與否,國際社會需要理解中國的世界觀和動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實力。奧巴馬政府決定對臺軍售是在最糟糕的時刻以一種錯誤的方式與中國日益增強的自信和實力發生了碰撞。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者余萬里認為,目前,中美雙方都在用匯率問題試探對方底線。一旦美國將中國定為匯率操縱國,美國政府就會對中美關系的大勢失去控制,如果開了這樣的口子,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就會源源不斷地在這個口子上發作。▲
環球時報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