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枝
(交口縣婦幼保健院 山西交口 032400)
近年來,我們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態對老年慢性住院患者開展心理護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現淺析如下。
由于疾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使患者產生恐懼、煩惱、渴求等心理反應,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疾病本身,有時是工作忙造成緊張氣氛,一時不能解除病痛引起焦慮與恐懼心理。
老年人疑心重,愛猜測、任性、挑剔,易激怒,對人缺乏信任,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得更嚴重,此心理多在發作緩解后出現。別人低聲說話,自認為是在議論自己或隱瞞自己的病情。
老年患者比較明顯,往往由于疾病發作,病情危重,生死難測,患者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缺乏主見和信心,要求更多的關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賴別人去做。
臨床上患者懷疑或否認自己患病,有的診斷已明確,仍存在著僥幸心理,否認實際上是患者應付危害情境的一種自我防衛方式。大量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否認,對緩解心理應激是可取的。否認雖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在許多情況下又起到貽誤病情的消極作用。
人都有同情、憐憫和親和的需要。醫務人員都能看到,患者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相互認識和相互理解。他們關心病友,并樂于幫助病友克服困難。這種相互憐憫與親和,可以免除大家的孤獨感,增強安全感,還有助于活躍病房氣氛,調節患者心境,對治療疾病無疑是有益的。但是,這種同病相憐有時也起消極作用。另外,病友之間的消極暗示往往也產生不良影響,如有的相互介紹治病的偏方和所謂經驗,干擾醫生的正確治療等。
人到老年又生病住院,特別是離退休干部,社會角色及人際關系發生了變化,再加上疾病的折磨,自尊心受損,稍不如意,就變得固執起來,甚至拒絕飲食及治療。
有些患者對未來焦慮不安、消極。病重者,病情反復久治不愈時,既增加家庭負擔,又拖累親人,表現為孤獨自卑,獨自落淚,甚至自暴自棄。
醫院陌生的環境加上備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產生孤獨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慮,擔心工作和經濟負擔,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處于被動地位,因此,病人變得拘謹、沉默,而病人此時需要安慰。老年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差,多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一旦被打亂會影響老年人情緒,因此,我們在護理工作中應多給予照顧和諒解。醫護人員應主動介紹醫院環境和院規,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另外,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傾心和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訴說,學會談話技巧,主動接觸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變化和情緒波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經常與患者交流,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溫柔,處處尊重老人,以獲得患者的信任[3]。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接納和尊重老年人的感受,良好的護患關系是開展心理護理的基礎,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了解患者患病經過和內心想法,對焦慮情緒進行評估。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的方法,給患者以情感上的支持。科學合理安排老年人的生活,培養業余愛好。當有焦慮等不良情緒時,轉移注意力得以緩解焦慮情緒。
對于多疑、敏感患者,護士在患者面前應表現得大方得體,經常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耐心細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以減輕病人對病癥的恐懼和焦慮。以優良的態度、嫻熟的技術,贏得病人的信賴,使他們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心理溝通,良好的護患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意義。
則耐心向患者說明逐漸增加活動量的重要性,以爭取患者合作,保證他們順利康復。發現行為減退或角色過度時,恰當地向其介紹病情,鼓勵其循序漸進地活動,并說明不活動的危害性。同時應言語親切,態度和藹,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動是在護士的監護下進行的,絕對安全。患者患病后產生的被動依賴心理對疾病是不利的,應發揮患者在病程轉歸中的積極主動性,鼓勵他們自理。
應加強健康教育,仔細解釋,耐心說服,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克服僥幸心理,更好地發揮患者的主觀積極性。
患者有同情、憐憫的心理,急需得到親人的照料與醫護人員的關懷,然而親人的照料只能在患者心理上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而醫護人員的關懷同情,卻可減輕或消除痛苦。與患者溝通,要遵守醫囑,不要私自亂用藥物。更不要亂用游醫的偏方,以免產生嚴重后果。
對于固執者應尊重他們的人格,讓他們覺得人人關心他,尊重他,不厭棄他。以溫和的態度,經常與患者交流,了解其思想動態,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及時與患者親屬溝通,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
對這部分老人要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經常上門與老人談心,使他們感覺受到尊重與關心。幫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自我疏導、自我放松。鼓勵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閱讀書報、看電視、散步與朋友閑聊,適當的體育鍛煉,使老人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及廣泛的人際關系,從而減少悲觀和抑郁癥的發生,減少患病的機會,降低老人自殺事件的發生[4]。
老年患者痊愈出院,并不意味著護理工作的結束,因此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老年患者出院的健康指導。有些老年人缺乏健康知識。長期以來養成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習慣。護士除了了解老年患者的癥狀、體征外,還要了解其一般健康狀況、精神狀況、營養狀況、生活習慣,如飲食、睡眠、居住環境等。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老人。如有吸煙、喝酒的習慣,應勸其戒除。又如飲食上的暴飲暴食、喜食油膩食物、無時間規律等,極易引致疾病復發,也應加以正確指導[5]。
綜上所述,在疾病治療與護理過程中,心理護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護理工作者,不但要有全面細致的觀念,了解老年患者的特殊心理,還應善于根據患者思想上,精神上以及社會家庭經濟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綜合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開導,糾正不利于治療的心理狀態,并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把藥物治療與心理護理巧妙地結合起來,并以高度的責任感,科學的護理方法,做好護理工作,使每位患者充分感受到醫護人員的愛心與溫暖。
[1]昌杰.淺談內科老年患者的護理[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5,22(3):311.
[2]黃冠華.淺談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6,3(8):405.
[3]李艷春.老年人心理護理芻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70.
[4]鄭明玲,郭立萍.老年人的社區心理護理[J].浙江臨床醫學,2009,11(3):329.
[5]舒欣.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J].吉林醫學,2009,30(24):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