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臻
(山東省沂水縣沂水鎮衛生院,276400)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中明確提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18周歲以上成年人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長期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我國高血壓人群存在“三高”、“三低”的流行病學特點。所謂“三高”是指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增高,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加劇、環境的惡化、人們精神壓力增大等因素的不斷作用,這一狀況不斷惡化,而與之相反,人們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卻很低。造成“三低”的原因除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們對高血壓的防治存在諸多誤區。
有些高血壓病患者,甚至有些個別的基層醫務人員,仍然執行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即年齡加90為收縮壓正常標準。因此,導致有些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得不到正確診斷和有效治療,而加重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導致其相應并發癥過早的發生。確診為高血壓后,即可進行生活干預或藥物治療。理想的降壓目標是,收縮壓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張壓控制在90mmHg以下。不能以年齡增長而提高血壓標準,以致貽誤治療。然而在人群中,有不少人并不知道這一標準,另有部分人誤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隨之增高是一種生理現象,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年齡越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的數值也應相應增高,這一錯誤認識在老年人群中尤為突出,這也是導致高血壓治療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中發現,很多居民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病,但是由于沒有任何自覺癥狀或癥狀輕微,因而沒有接受任何治療。所有高血壓病患者,在確診高血壓病之后,在生活干預等措施的基礎上,一般都需要用藥物進行控制,且需終生服藥。但是,有些高血壓病患者特別是年輕患者誤認為年輕或者癥狀不明顯,或者是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而不用藥物治療,導致心臟及血管的壓力負荷持續存在,日久導致心肌肥厚,繼之可引起冠心病,甚至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腦出血、腦梗死、眼底動脈硬化等。
高血壓患者24h內血壓波動相對較大,常用降壓藥物也有長效、短效之分,服藥時間也有時效之別。但是,有些高血壓患者,服藥不注意峰、谷規律,不按藥物半衰期長短,不注意服藥時間,致使血壓得不到有效控制,達不到平穩降壓的目的。
最佳的服藥方法是根據降壓藥物作用的高峰時間,按照血壓波動規律服藥。如晨峰血壓較高的患者,最好一起床就服藥,并且找到第二高峰規律,在第二高峰前1~2h服藥。至于晚上服藥,應該提倡在晚飯前后服藥,不要在睡前服藥,以免加重谷值,引起不良反應。對于長效藥物,因能起到24h相對平穩降壓作用,結合血壓情況、工作性質和經濟條件可推薦使用。
正規治療應該是根據病情進行個體化治療。用藥劑量應從小劑量開始,并根據血壓控制情況,對藥物的劑量和種類適時進行調整,使其血壓既能得到有效控制,又使藥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在降壓治療過程中,許多患者因各種原因長期不監測自身血壓變化,這也是一種誤區。目前的降壓原則中十分強調個體化用藥,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個體化”,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要做許多實際工作,其中一項便是堅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對血壓進行監測并記錄,以便掌握用藥與血壓變化的關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劑量或怎樣聯合用藥能使血壓穩定在理想水平,同時有利于醫生更為準確指導患者用藥。所以,高血壓病患者應學會測量血壓的正確方法,也可用電子血壓計進行監測,做好記錄,定期與主治醫師聯系,以使降壓達標率得到提高和用藥實現“個體化”。
按現代高血壓控制標準,凡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并發糖尿病、腎病時,目標血壓水平應降得更低,應在130/80mmHg以下,這樣有助于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但目前許多人對此認識不足,未能采取積極措施,因而心腦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高血壓病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治療過程,生活習慣改善、運動鍛煉和藥物治療缺一不可。只有在生活習慣的改善和運動鍛煉治療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否則,藥物再好也很難有良效。有些患者對此不甚了解,認為用藥之后就萬事大吉,吸煙、飲酒、食鹽量大等不良習慣不加以控制,這樣做不利于血壓控制,是有損身體健康的。
高血壓病與生活方式有關,包括體力活動的類型、吸煙、肥胖、偏愛某些膳食、對應激的生理應答、敵視的人格特征和抑郁心理等。因此,從一個成年人的身上可看到其父母、學校、配偶的習慣,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經濟、社區物質供應狀況的影子。人們幾十年養成的習慣,有著根深蒂固的家族性、社會性,即使患者想改變,如果家庭和社會不予支持也很難成功。所以,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利于高血壓等疾病的防治,也是富國強民的國策之一,它不單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針對以上高血壓病的防治誤區,筆者認為可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在這次醫療改革創造的有利條件下,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并深入社區宣講高血壓病的防治知識,大力宣講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戒煙、開辟無煙區,恢復課間操,在中小學增開心理衛生課程及開展高血壓日活動等都有積極的作用。采取多種多樣的健康教育形式,包括醫院健康教育、社區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教育、學校健康教育、職業人群健康教育及特殊人群健康教育等,健康教育應滲透于診療、預防、保健、社區巡診等的全過程中。隨著醫療模式的改變,需要通過健康教育來提高人們對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知曉率,從而提高治療率和達標率,引導人們走出防治誤區。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