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河南省淮陽縣中醫院,466700)
2005年7月~2009年6月,筆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腹瀉43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5年7月~2009年6月期間來我院內科門診就診的符合慢性腹瀉診斷標準[1]的患者,中醫辨證屬下焦寒濕的慢性腹瀉[2]病人85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男23例,女 20例;年齡最大者74歲,最小者26歲;腹瀉病程最長者13年,最短者2個月。對照組42例,男21例,女 21例;年齡最大者75歲,最小者27歲;腹瀉病程最長者12年,最短者2個月。兩組在性別、年齡、腹瀉病程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地芬諾酯片,每次5mg,每天3次。次碳酸鉍片每次0.6g,每日3次。乳酸菌素片每次2片,每天3次,口服。治療組在服用上述藥物基礎上給予甘姜苓術湯加味:炙甘草6g,白術6g,干姜12g,茯苓12g,豬苓9g,澤瀉9g。水煎服,1日1劑,連服20天。
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便次正常。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基本成形,便次明顯減少。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經過20天的治療,治療組治愈25例,占58.14%;好轉16例,占37.21%;無效 2例,占4.65%;總有效率為95.35%。對照組治愈14例,占33.33%;好轉13例,占 30.95%;無效 15例,占 35.71%;總有效率為64.29%。兩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顯著性差異。治療過程中治療組發現口干1例,頭暈1例,惡心1例;對照組發現惡心2例,頭暈1例,腹部不適1例,給予停用西藥后均好轉。
慢性腹瀉屬中醫學“泄瀉”范疇,主要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久治不愈,反復發作而言。其主要病因是脾虛濕勝引起[4]。寒濕侵于下焦,腰部感受寒邪,腰為腎之外府,故名腎著。腎將被寒濕所侵,腎陽痹著不行,不能正常鼓動津液上升,反而下注為瀉,故臨床可見腰下冰冷,腹痛腹瀉。甘姜苓術湯溫中散寒,健脾除濕,與本證正相合拍。本方又名“腎著湯”[5],方中炙甘草甘平,具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作用;白術味苦甘、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補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臨床用于脾胃氣虛,運化失常,腹瀉腹脹,水濕停滯,小便不利。干姜辛熱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用于脾胃虛寒。茯苓甘淡平,歸脾、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效,用于小便不利、停飲等水濕證。本方加用豬苓、澤瀉是因為豬苓甘平,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之功效。二者均常用于小便不利、泄瀉等,小便利,水分從小便排出,則大便自能成形。再配合西藥的收斂止瀉、減少腸蠕動、調整腸道菌群的作用,從而大大提高了臨床治愈率。
[1]危北海.中醫脾胃學說應用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621.
[2]權依經.古方新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105-106.
[3]韓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醫常見病證診療常規.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31.
[4]張伯臾.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2.
[5]李克光.金匱要略講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25.